APP下载

混合时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后果

2014-12-25李芳芳

中国信息化 2014年20期
关键词:混合机器人人类

文 | 李芳芳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数学教授、计算机科学家弗诺·文奇(Vernor Vinge)认为,三十年内,我们将拥有足够强大的技术手段,创造出超越人类自身的智能。未来,超级智能机器可以建造比它自己更强大的机器,随后就会发生一场“智能大爆炸”,人类的智力将被远远地抛在后面。旧的现实范式被抛弃,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现实。

瑞典哲学家、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室主任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生物基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人类”这一概念的内涵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创始人、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Bill Joy)也认为:在21世纪,人类拥有的最强大的三种技术——机器人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正在使我们自己成为濒危物种。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混合现实研究院研究总监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进而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关键阶段:混合时代。这个新的社会技术时代,正随着技术与技术的融合,以及人与技术的融合而逐渐降临;并且在不远的将来,技术奇点也将降临。

混合时代什么样?

上述各位专家还就此研究讨论了混合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

1.混合时代是信息时代同奇点之间的过渡时期

混合时代是人类革新自身对于技术认识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成指数倍增长的力量,推动着其他领域加速发展,使它们有能力超越自身在规模和速度方面的种种限制。事实已经证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众多传统产业变革的推动是颠覆性的,难以预料的。反过来,其他领域的进步必将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其速度甚至有可能突破摩尔定律的预测。

2.混合时代将促使尖端行业相互交叉,形成学科混合体

技术将是包括所有的科学领域及其中的技术发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神经科学等尖端行业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未来既不是“生物时代”,也不是“纳米时代”或“神经元时代”,而是所有这些时代的混合体。不同学科的合并,将从根本上改变创新的指标——不只是要求更轻更小,还要求“隐形和整合”。微型传感器和生物传感手势界面的出现,可能完全取代键盘打字这一输入方式;可穿戴式设备将改变医疗、健康、商业等行业;Li-Fi 也将取代Wi-Fi成为数据传输的主要方式;电脑也将在人们的视野中完全消失,悄然融入各种建成环境里。

3.混合时代机器与人类的界限将日益模糊

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技术将会到达可以创造出超人类智能实体的边缘,可能会开发出一种超级电脑,它们是觉醒的,并且拥有超过人类的智能。人类将面临巨变,我们将丢弃过去的生活准则,机器人与人类的界限将变得日益模糊;机器智能同自动化相结合,很可能会断绝经济与人类之间的联系。

技术巨变的善与恶

1.技术将解决人类痼疾,带来丰厚经济效益;但也将对人类的心理造成冲击,导致社会管理的复杂化

信息技术推动新的生物医学前沿不断交融,以及新的混合领域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并使人类寿命极限得以延长。神经科学家已经开始绘制1000亿大脑神经的密集联络图,这将可能帮助我们解释和操作人类意识,并能使我们进一步控制神经元的光遗传学领域,有助于解决精神障碍,甚至治愈瘫痪;并可研发出强大且可升级的仿生身体部件,促使神经假体的产生,增强人们的任何有缺陷的感官。生物工程、光遗传学和神经义肢体技术的结合,最终将可能把人类变成一种拥有再生组成部分的半机械人,从而对衰老和疾病产生有效免疫,人类寿命的极限将有可能进一步延长。

与此同时,技术革新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不仅获取、存储和分析数据的成本在下降,创造实物的成本也在下降。技术还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全新的企业也许会以这种方式出现:电动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同样也能制造整台电动汽车,从而挑战当今汽车工业的龙头老大。据麦肯锡研究报告称:到2025年,移动互联网、先进机器人、3D打印等12项技术 每年将产生14至33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然而,技术不仅影响了物质和经济,同时也将对社会与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技术(比如手机)在让我们感到自身强大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脆弱,容易患上“无手机焦虑症”之类的新病症。40年前,未来学家托夫勒夫妇在《未来冲击》一书中就预见了由技术急剧变化和社会管理者缓慢应对之间的异步性所导致的一个普遍焦虑的时代。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信息过载,还有决策过载:在复杂性面前无能为力。正如人类学家约瑟夫·坦特指出的那样:导致文明崩溃的,并不是过度消耗,而是在产生复杂想法来应对复杂挑战上的失败。

2.技术变革衍生出人类伦理与道德的困境,导致人类情感的混乱

在21世纪,机器人技术使得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并终将用机械技术取代人的肉体,输入意识,接近永生。基因工程将创造成千上万种优秀的细菌、植物、病毒和动物,并用克隆取代繁殖。纳米技术使得分子组装器将成为现实,未来所有东西的成本都将变得低廉,几乎一切可以想象的疾病都将治愈,灭绝的物种也将重生。随着计算机技术、生物基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所带来的破坏性自我复制值得引起人类高度警惕。

应该看到,今天在我们的情感关系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真实和半真实的自我表征。新加坡最近推出了一种“热吻信使(Kissenger)”设备,是一对用来远程热吻的塑料嘴唇,可根据你和恋人的嘴唇预先成型、匹配,并通过互联网来激活。使用这种设备,将虚拟的交互行为,转换成活色生香的真实体验。在虚拟环境中待的时间长了,人们难以区分真实和虚拟世界,从而可能导致社会和人类情感的混乱。

3.技术革新将带来劳动力结构和价值的转变,导致“网络—结构性失业”

以往,技术的创新发展主要是为人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当今的技术突变却可能导致世界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变。科技创造了新的价值链,又越过它们继续向上发展,引发保罗?萨佛 所称的“网络-结构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正在成为现实,就业率已不再与经济增长保持相同步伐。

现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变成了劳动力的一部分,机器人正变得更为普及、智能和擅长社交,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手术、检测地震、抓捕恐怖分子、操纵飞机、照看儿童、医院护理等。机器人在人来社会中的渗透率之高,将会对人类的家庭结构产生影响。

虽然世界银行家、身体部件制造商、虚拟化身教练、空间向导、生物信息师、机器人专家等新的职业在混合时代仍将不断涌现,但这意味着以后从事真正有生产力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为主、处于“微笑曲线” 低端的产业及地区,技术突变引发的失业冲击将更明显。事实上,随着自动化机器越来越聪明能干,医药(X-射线扫描)、法律(文本分析)和翻译领域的“白领”们已岌岌可危。在美国,一个机器人助理,只需花费10万美元,便能翻译分析150万个文件;在印度,机器智能已被用于法律分析与放射医学。在中国,富士康计划使用100万台机器人生产Apple及其他公司的产品,这将导致成千上万的劳动力面临失业。“除非你非常厉害,否则你就会被外包。”未来最安全、最高薪的工作,也许将会是“机器领”:负责制造机器,负责那些让人丢掉工作的机器的运作。

怎么办?

我们分析研究即将来临的技术巨变的影响,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通过惊奇和敬畏,去认识和理解技术带来的新能力和新机遇;随后是以恐惧的心态,去弄清楚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威胁和新挑战;这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寻找到可行的发展路径,设定一个审慎的方针,既可以发挥技术的潜能,又能化解其带来的风险。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应注重加强技术的可控性

要综合运用理性、感情、精神、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力量,让技术为人类所用,赋予技术人性的特质;要用伦理原则、监管体系、免疫控制系统和计算机辅助监控系统来推动和约束新技术的使用;要引导技术创新的风向性和目标针对性,促使技术为人类所用。由此,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加强对最新技术的跟踪研究,理清技术发展脉络,不断修订完善技术创新规划,分门别类提出技术发展路线图,并不断推出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和应用规范、标准。

2.应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根源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进步,这就决定了应不断调整劳动力供需结构,以适应技术变革的要求。因此,着力创造劳动力素质与岗位技术要求相匹配的长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

一是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养,“促使人与机器共同进化”。只有跟上技术进步,才不致于被“混合时代”所抛弃,才不致于被技术“外包”。今天,各行各业人士强化“IT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已非常必要;在美国,每一份即便是从事传统行业的工作,也强调需要拥有一些IT方面的知识。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截止2020年,美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将达到9.2万个左右,这些岗位没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是不能适应的。

二是要加大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政府扶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把握技术巨变背景下的新的创业机会,积极发展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业态,创造技术类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由此,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针对新技术应用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各行业协会积极性,推动高新技术应用人才培训和应用试点示范,以及相关公共服务。

3.应抓住机遇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住机遇,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同时,我国要化解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出口份额连续下降的压力,更应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调整,培养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国际实力的不断提升。

一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有利于工业机器人创新发展、推广应用、有序竞争的制度体系。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要加大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关键产业零部件的技术开发;积极培育国产机器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推广;研究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平等竞争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准入机制,使其成为拉动消费和投资的新热点。

二是要加快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适应行业、学科不断融合发展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相互融合,积极培育发展新型高技术业态。

同时,要抓住“混合时代”发展机遇,不断创新管理和政策措施,“混合时代”技术变革重在交叉融合,相关管理对策和政策措施应该多拳并击,形成合力,努力提高我国机器人及其他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

猜你喜欢

混合机器人人类
混合宅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混合运算的方法要领
混合运算的技巧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