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能视角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路径创新

2014-12-22王娟

创新科技 2014年1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德育工作个体

王娟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增能视角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路径创新

王娟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社会结构的转型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下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增能理论为视角,搭建起以学生、教师、高校“三位一体”为依托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能理论;路径创新

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 Huntington)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产生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1]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转型的背后经济飞速增长,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加却造成了“公民道德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将增能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协助大学生排除各种主观或客观的障碍,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1 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1 偏重专业能力教育,忽视思想素质培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物质利益备受推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注重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品德的考量。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塑造,目的是增加学生毕业之后的求职筹码。在德育教育与即期利益的博弈中,德育教育显然居于弱势地位,这是由德育短时间内很难带来即期利益所决定的,使高校德育建设失去了普遍重视的社会环境。

1.2 目标评估空泛,实际工作务虚

德育教育是大学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健康的思想支柱,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德育目标普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教师基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教师只重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力求学生的思想风平浪静。脱离社会实际的德育目标学生不但不好把握,而且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高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

1.3 机械灌输为主,德育实效失灵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强调灌输的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牢记各种条条框框。强调理性知识的输入,忽视把理论教导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指导,忽视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工作方法缺乏创新,工作理念滞后,因而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众所周知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践和内化的过程,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2 增能理论

2.1 增能理论概念简释

“增能”一词从Empowerment翻译而来,又被译为“增能”(或“充权”)。国内学者陈树强教授指出“增能”的概念和“权力”、“无权”密切相关。权力是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就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和重要感。他指出增能并不是“赋予”人们权力,而是要挖掘或激发人们的潜能。[3]

2.2 增能的两大模式

2.2.1“个体主动模式”。强调个人在增能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非案主之外;增能并非“赋予”案主以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3]因此,增能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外部推动模式”。强调增能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弱势群体主体,并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以达到持续增能的目的。[4]学校、教师、社会等外部力量的推动,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扩大他们潜能发挥的范围,使其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培养,进而获得更多控制他们生活的资源和手段。

3 增能视角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路径探析

增能是一种理论、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提高,其可以发生在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各种层面。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进行增能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劣势,通过学生、教师、高校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增能,从而改变大学生的弱势地位,提升他们的权利和能力。

3.1 发挥学生德育教育主体作用,实现个体主动模式的增能

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学生作为教育客体,通常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支配着教育客体。增能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从德育目标的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德育理论的学习到德育实践的具体形式都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权利诉求,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个体增能。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帮助学生架构良好的内心道德环境,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保证学生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综合发展。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综合发展,推动个体主动模式的增能,可以从个体内部增能、个体外部增能和个体与社会互动增能三个层面来看。首先,学生个体内部增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备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面对和处理问题的勇气,并且能够自如地掌控情绪;其次,个体外部的增能包括自身与他人交往的动机、方式和技巧,促使大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交往、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并愿意与他人互帮互助;最后,在个体与社会互动中激发大学生的权能,让其在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社会。

3.2 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的新型关系,增强外部推动模式的实效性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机制下,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接触的对象,辅导员承载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绝大部分。辅导员队伍的合理配置与否、工作方法正确与否以及与大学生群体的密切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辅导员增能方面:首先,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自觉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自觉将拥有的公权力和职务权威在管理中放到次要位置上,主动建立起师生双向的“沟通对话”机制;其次,在当下思想价值多元化的时期,辅导员应转变传统的作为教育者代表社会,按照预订教育目的筛选出来的理想文化、俗成的社会规范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积极接纳融入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的增能效应,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平等沟通,进而探索网络道德教育机制,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由实体教育和网络虚拟空间教育的有效结合。

3.3 推进高校德育教育目标转变,再添外部推动模式新平台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过于突出统一性、偏重教育的一般性原则与德育教育目标的整齐划一,从而导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此外高校德育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模式和途径、高校道德信仰危机尤其是高校只重视德育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对教学效果无人问津,导致教与学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对于高校方面的增能,首先,高校应该积极转变德育教育目标的空泛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人格特质,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界定和选择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其次,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引导社团组织,使其成长为群体增能的新的基础,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而使学生掌握的德育理论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最后,长期以来,高校出现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对辅导员队伍缺乏激励政策,高校如果能够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增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内在潜质,使辅导员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主动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架牢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必将更有利于辅导员的外部增能。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2]莫秋蝉.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

[3]陈树强.增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4]范斌.弱势群体的增能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

G410

A

1671-0037(2014)08-118-1.5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项目编号:2013-MFD-109)。

王娟,(1983-),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德育工作个体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