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小而美”的新闻初创企业

2014-12-21万小广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小而美博文非营利

□ 文/万小广

编 辑 陈 芳 chenfang@xinhua.org

新闻初创企业(journalism startup),是指专注于新闻信息生产与消费的创业公司。《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为“一场革命而非竞争”。①一些“小而美”的新闻初创企业则集中体现了这种打破传统、大胆创新的“革命”精神。

对于这场新闻信息传播“革命”,悲观者对传统新闻媒体衰落后公共生活的质量(包括舆论监督、深度阅读、新闻伦理等等)表示忧虑,而乐观者则看到了移动化、社会化、个性化、智能化等趋势为新闻信息传播带来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悲观忧虑还是乐观期待,新闻初创企业正在通过实践进行探索。下文将简要介绍八个典型的新闻初创企业。

一、InsideClimate News:以调查性报道为业的非营利新闻机构

传统新闻媒体衰落之后,成本高昂的调查性报道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2009年,一份题为《美国新闻业的重建》的研究报告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减税、资助的形式帮助那些负责任的报纸渡过难关,而基金会则可出资资助报纸进行调查报道。②这些非营利新闻机构在维护公共利益、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上毫不逊色于传统新闻媒体。

InsideClimate News(以下简称为“ICN”)是非营利新闻机构中的典型代表。ICN创办于2007年,宗旨是“以清晰、客观的报道,为公众和决策者提供关于气候和能源议题讨论所需的信息,并引导这一议题的讨论。”③该机构对加拿大原油泄漏事故的报道获得了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

从人员构成来看,ICN目前只有9名分布在各地的全职员工。除此之外,该机构还拥有7位内容贡献者(Contributors),体现了专业内容生产(PGC)与业余内容生产(UGC)相结合的特点。

目前,ICN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包括福特基金会、奈特基金会等在内的10家慈善基金会,以及读者的小额捐款。虽然接受基金会捐赠,ICN仍将自己定位于专业新闻机构,而不是“绿色和平”这样的公益倡导组织,并称资金捐助者没有介入该机构的编辑方针与业务决策。创始人将最早的机构名称Solve Climate更名为InsideClimate News,也是因为“原来的名字经常让人误会我们是个公益倡议组织”。④

除了名称更强调“新闻”之外,ICN的记者几乎都有传统新闻媒体的从业经历,在工作方式上也基本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以他们的获奖报道为例,这组题为《Dilbit灾难:你从未听说过的最大原油泄漏事故》的系列报道耗时长达七个月,记者采访了包括政府机构、居民、企业、科学家等在内的各方人士,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示意图等多种表现形式立体呈现了原油泄漏事故的全貌。从网站内容看,ICN主要关注气候、天然气钻井、核能源、清洁经济(clean economy)等等,并与彭博社、美联社、卫报等多家著名媒体机构达成合作关系。

除了ICN之外,ProPublica也是非常有名的非营利新闻机构。事实上,由基金会支持、记者运作的非营利新闻机构近年来在美国蓬勃发展,目前全美约有75家非营利新闻机构。⑤尽管ICN模式被认为“代表了调查性报道的未来”,⑥但也有论者认为非营利新闻机构缺乏质量和成本的管理,收入不稳定,且有新闻伦理上的顾虑,“可能只是新闻业发展的过渡”。⑦

二、Medium:打造深度交流平台的尝试

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在让信息交流变得更便捷的同时,也让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碎片化、浅层化。Blogger、Twitter的创始人Evan Williams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于2012 年 8月14日正式推出旨在促进深度交流的新型博客平台网站Medium。他在介绍Medium的用途时称,“如果你想分享一些超出140字的想法,并希望这些想法影响除了朋友之外的其他人,我们为你提供了工具和空间。”⑧

Medium促进深度交流的努力首先体现在降低内容制作与发布的技术门槛,加上以文字为中心、辅以图片的模板设计,让用户最大限度地将精力聚焦于博文写作。用户发布的博文是根据某一主题、以“专辑”(Collection)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用户可以创建特定主题的专辑并发布博文,或将别人的博文纳入自己的专辑当中,也可以向他人创建的专辑申请提交博文。更值得一提的是,Medium打破了页尾评论的常规,而让读者可以在博文的每个段落右侧进行评论,客观上促使读者的评论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

Medium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如何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对此,Medium一方面使用算法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将优秀博文筛选出来并推送至网站首页,并按月份筛选出每月最佳100篇博文(“T O P100”);另一方面,Medium通过用户投票推荐机制使优秀的博文能够被关注。除此之外,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专辑,每个专辑都会显示关注人数,被较多人关注的专辑往往拥有较多优质内容。例如,由Medium团队所创建的专辑“编辑精选”(Editor’s Picks)拥有近40万的关注量。

除此之外,Medium还于2013年4月17日正式收购了科技新闻类网站Matter,被认为是打造深度阅读的战略举措。该网站每月向订阅者发布一篇科技方面的深度报道,并按篇收取0.99美元订阅费。⑨尽管目前还未盈利,但Evan Williams表示Medium未来会尝试构建一种支撑新闻业的盈利模式。

三、Circa:让移动阅读简明、可靠、可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移动场景下阅读新闻。而一款不同于传统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的移动新闻应用给移动新闻阅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款名为Circa的新闻阅读应用最早于2012年10月15日在苹果商店上线。Circa有三大亮点:简明、可靠、可控。

说它简明,是因为它的新闻数量相对较少,且每条新闻都由若干卡片组成,每张卡片涵盖一个新闻要素(如图片、事实、统计数据、地图)。读者只需翻动一张张卡片,便能迅速了解新闻梗概。

说它可靠,是因为有一个专门的新闻团队在处理不同信源的新闻信息,将其改写为一张张简约的卡片。这个新闻团队成员大都具有媒体从业经验,其内容主编曾担任汤森路透社社会化媒体总编辑。

说它可控,是因为用户可以主动订阅Circa上任何一条新闻。一旦有最新消息出现,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更新。这种基于兴趣的主动订阅,极大降低了大面积推送造成的信息干扰。

Circa宣称自己是“手机上阅读新闻的最好方式”。Circa的联合创始人兼新闻总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将自己定位为服务于移动生活方式的新闻机构,而不是应用公司。即使未来出现谷歌眼镜,我们会比其他人更善于为这些设备提供内容。”⑩

四、Storify: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整合工具

社交媒体使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得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中来,但同时也造成信息冗余、重复与碎片化。这便产生了从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筛选、整合有效信息的需求。Storify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新闻信息整合工具。

Storify的愿景是通过促使用户有效整合社交网络上的报道,进而放大社交网络上值得关注的声音。⑪创始人之一Burt Herman曾作为资深记者在美联社工作长达12年。他认为社交媒体出现后,第一个出现在新闻现场的可能不再是记者,但记者却可以选择最值得信赖的信源,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而“Storify正是用于筛选最重要的事实,并将其置于一定背景中进行放大。”⑫

S t o r i f y的界面分为左、右两大部分,左边类似报纸的版面,可以用于填充信息,右边则是不同信息来源组成的素材库,包括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20多个网站。在撰写特定主题的文章时,只需点击相应的来源进行关键词检索,即可找到相关素材,然后将选定的素材拖曳至左侧编辑即可。最后生成的文本既可以在Storify上发布,也可以在自己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

这一工具大大简化了记者及网络编辑搜索、整合不同来源信息的工作。《华尔街日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知名媒体都成为Storify的用户。除了新闻领域之外,Storify还将业务拓展至大学、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

五、Narrative Science: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的新闻生产

《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称,更多技术将被应用于新闻生产,包括信息可视化、基于数据自动生成的新闻等等。Narrative Science正代表着基于大数据的累积和分析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

Narrative Science成立于2010年,创始人Kristian Hammond是一名人工智能专家。Narrative Science可以将数据转化为新闻报道。这种新闻生产的前提是大量模式化的数据,这也是为什么Narrative最先的应用是报道体育赛事。然后,Narrative还需要可以赋予数据以意义的不同类型的文章模板。这些模板由该公司雇佣的“元作者”(meta-writers)团队负责创建,其成员都是资深记者。⑬像体育赛事或金融业的报道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乃至常用词汇,这也使得电脑程序能容易地根据新的数据来造句成章。

目前,已经有包括《福布斯》在内的媒体使用Narrative来完成一些简单的常规报道。Kristian Hammond在接受采访时表示,Narrative只是计算机写作的开始,未来90%以上的新闻将由电脑程序生成,而电脑程序所撰写的报道可能在5年内获得普利策新闻奖。⑭

除新闻报道之外,Narrative Science还广泛用于其他需要将数字转化为文章的领域,包括金融业、市场营销与广告业等等。

六、Zite: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信息门户

在眼花缭乱的海量新闻信息面前,个体往往面临着获取有效信息与信息过载的两难困境。这一困境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商机:谁能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筛选出高质量信息,谁便能控制新闻信息的入口以及随之而来的读者注意力。让新闻信息适应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正是Zite这类杂志化阅读应用的最大亮点。

2011年3月9日,Zite在苹果商店一经推出便受到普遍欢迎,当月下载量高达12万次。短短五个月之后,Zite被CNN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除了杂志式的呈现界面之外,Zite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数据(包括点击、停留时间、评价等),根据一套算法判断用户感兴趣的话题与信源,从而向用户推荐相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内容。用户还可以使用Twitter或Facebook账号登录,并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类别,Zite也会根据这种选择推送相关文章。总之,用户使用Zite阅读越频繁,Zite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判断与推荐便越精准。

《华盛顿邮报》、美联社、甘乃特集团等传统媒体在Zite推出后便感受到威胁,并联合起来以版权问题发出警告。而Zite则表示愿意与出版商合作,同时认为其对媒体内容的使用并未超出合法边界。⑮此后,Zite的首席执行官Mark Johnson在接受采访时强调,Zite不是出版平台,而是发现优质内容的搜索引擎,与CNN等传统媒体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⑯但总的来说,这种互动式的、智能化、个性化的阅读应用以单篇文章为阅读单位,解构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组织形式,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新闻机构的内容产生模式。

目前,Zite的发展势头良好,不仅从iPad、iPhone平台拓展至安卓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平台,而且还在2013年8月底宣布进驻谷歌眼镜。

七、Feedly:移动时代的RSS阅读器

RSS订阅是筛选有效信息、个性化阅读的另外一种途径。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Kindle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RSS订阅进一步摆脱了PC时代的空间限制,而使得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而Feedly则是移动时代一款非常受欢迎RSS阅读器。

Feedly早在2008年6月就已经上线。受2013年7月谷歌放弃Google Reader事件的影响,Feedly从400万用户迅速增长到1200万用户,成为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为了留住这些新用户,Feedly对网页版与移动版都进行了更新,并推出云平台Feedly Cloud,向用户提供2500万个可订阅新闻源。

Feedly让用户能够以极强的主动性来选择阅读的内容与形式。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个终端使用Feedly,搜索感兴趣的订阅源,并对其进行分类,以标题、摘要、杂志等不同形式显示所订阅的文章,保存文章的阅读状态,以及向社交网站进行分享,等等。

Feedly也有着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用户愿意为增值服务付费。2013年8月5日,Feedly推出每月5美元的付费版应用feedly pro,付费用户可享受更多功能和服务,包括订阅文章搜索(in-feed article search)、优先获得客户服务、一键保存至Evernote文档等。Feedly还与传统内容出版商合作,一方面让用户通过Feedly发现和购买付费内容,另一方面则让出版商的付费用户能够通过Feedly阅读。

【注释】

①万小广:《转型中的新闻人、新闻机构与新闻生态——《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报告摘要,《青年记者》2013年第5期第4期

②郭之恩:《美国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模式与争议》,《新闻记者》2013年

③“About InsideClimate News”,ICN官方网站,2013年11月30日访问,http://insideclimatenews.org/about

④《他们有一座普利策奖》,《南都周刊》2012年4月27日,http://www.nbweekly.com/news/world/201304/32953.aspx

⑤郭之恩:《美国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模式与争议》,《新闻记者》2013年

⑥Ron Miller,“Tiny Pulitzer-Winning Newsroom May Be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Aug 06, 2013,取自http://www.econtentmag.com/Articles/Column/Media-Redux/Tiny-Pulitzer-Winning-Newsroom-May-Be-the-Future-of-Journalism-91042.htm?utm_source=buffer&utm_campaign=Buffer&utm_content=buffer57c74&utm_medium=twitter

⑦郭之恩:《美国高校资助非营利新闻机构的模式与争议》,《新闻记者》2013年

⑧Evan Williams,“What we’re trying to do with Medium”,https://medium.com/about/e2f5bfcf0434

⑨Jemima Kiss. “Ev Williams acquires long-form journalism project Matter”, theguardian.com, 17 April 2013,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3/apr/17/matter-medium-evwilliams

⑩Paige Cooperstein. “David Cohn: Circa Goes Beyond App to Serve ‘Mobile News Lifestyle’”, Oct.31, 2013, http://www.pbs.org/mediashift/2013/10/david-cohn-circa-goesbeyond-app-to-serve-mobile-news-lifestyle/

⑪“Our vision for Storify”, http://storify.com/storify/our-vision

⑫Claire Cain Miller.“Filtering the Social Web to Present News Items”,April 24, 2011, http://www.nytimes.com/2011/04/25/technology/internet/25storify.html?_r=0

⑬Steven Levy. “Can an Algorithm Write a Better News Story Than a Human Reporter?”, April 24, 2012, http://www.wired.com/gadgetlab/2012/04/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all/

⑭Steven Levy. “Can an Algorithm Write a Better News Story Than a Human Reporter?”, April 24, 2012, http://www.wired.com/gadgetlab/2012/04/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all/

⑮AFP.” Zite news app accused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Mar 31, 2011, http://phys.org/news/2011-03-zite-news-app-accused-copyright.html

⑯Emma Gardner, “Don’t call Zite a publishing platform; it’s a discovery engine”, June 8 2012, http://www.economistgroup.com/leanback/the-next-big-thing/zite/

猜你喜欢

小而美博文非营利
第一次挣钱
谁和谁好
黄磊的秘诀:教子就要“小而美”
“小而美”的平台将成行业主流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Review on Tang Wenzhi’s The Gist of Chinese Writing Gamut
上海那些“小而美”的博物馆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俄罗斯修订《非营利组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