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电视还是看电视?——电视报道的叙事误区和解决路径

2014-12-21文/郑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段落细节环境

□ 文/郑 祎

面对刚入门的电视人,经验丰富的老编导会告诉他,做节目要学会讲故事,在故事中设悬念,吊足胃口。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大部分节目的悬念都是编导运用解说词生硬堆砌的。我们究竟是要让观众听电视还是看电视呢?笔者结合自身的从业实践,分析电视节目影像叙事的误区及解除手法。

电视报道的叙事误区

因电视传播具有信息稍纵即逝的特点,观众记不住解说词,能记住的只有那些给他留下印象的影像画面或者现场同期。画面影像是可以叙事的,即使没有解说词,观众依然可以通过画面影像呈现,了解故事发展,通过那些有情节的影像画面,那些有情感色彩(喜怒哀乐)能产生共鸣的细节呈现,在情感和认知上获得满足。

误区一:“做”叙事而非影像叙事。

在节目中,编导常常是在“做”叙事,而不是影像叙事。我们有很多新闻,是信息通报式的,把文字内容配上空画面,成为“告知型”新闻;又或者是在事件性报道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只是交待状态没有细节,观众无法去体验,只能试图理解、了解,显然达不到传播效果。

误区二:将解说替代影像叙事。

那解说能否等同影像叙事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节目中,很多好片子甚至连一句解说都没有,全是现场,提供过程和提供动态的现场非常震撼,属“无声胜有声”。

要做到影像叙事,对于记者就提出了要求。采访前“抓瞎”,采访时“眉毛胡子一把抓”,采访回来后用解说充数,那样根本无法做到影像叙事,最终在现场没能捕捉到的信息,只能用解说词生硬地提炼,再贴上空画面,如果没有细节,观众看到了什么不会记得,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观众只能听电视,而看不到有用的信息。

电视叙事的三个阶段

如何运用影像来叙事呢?影像叙事是有其特定结构的,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起因,即概述性说明(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可是在有些新闻节目中却常常缺少起因,为什么?因为没拍到。这就需要记者具有一定前瞻性,也就是提前开机,对于矛盾冲突、现场状况有比较准确的预判。有些突发新闻也许无法拍到事件发生的起因,记者赶到时记录下的已经是发展或是高潮阶段了,这时怎么办呢?等记录完现场之后,必须补充起因,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完成影像的信息缺憾。

第二阶段是发展,也就是常说的矛盾冲突最激烈或高潮部分。矛盾冲突是我们在现场捕捉的,而高潮可以不需要冲突,只是情感的高潮,这可以是主观营造的。当然,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情感高潮,都是通过影像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其他手段。

一个叙事到最后是一定要画句号的,告诉观众这事怎么样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在叙事中叫回归,是第三阶段。然而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中回归是做得最差的,高潮结束,自以为意犹未尽,留给观众思考,其实事情还没说清楚。

电视叙事的多元表达

影像叙事有三大关键词:现场、细节、环境。构成了影像叙事的基本元素。

1.现场

现场意识,即选择现场的能力,是否能够把握最具典型意义或最本质的现场,直接决定创作的成败。央视记者柴静关于小学生集体自杀事件的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在结尾部分采访一个曾经服毒的孩子,孩子始终不愿意与柴静进行正面交流,在采访进行不到几分钟的时候就起身离开。摄像没有关机,一直跟拍,孩子跳下土坡后,消失在镜头外,摄像又把镜头摇回来,对着正在思索一脸凝重的柴静。几秒钟后,柴静在镜头前进行了独白,告诉人们孩子内心的封闭是集体自杀的原因,打开孩子的心灵是每个大人需要面对的问题,然后镜头摇向天空,片子就结束了。整个过程看似一段没有完成的不成功的采访,但实际上是摄像抓住的典型性现场段落,恰恰蕴含更丰富、更真实的信息,这或许比一场成功的访谈更有意义。这表明,真正的新闻往往发生在开机之前和关机之后,因此在编导开口之前开机,在编导结束采访之后继续记录,是记录现场的一个窍门。

首先,过程性记录是现场感的呈现方式。过程性的关键段落,往往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信息,而单个镜头,即使是现场摄录,一旦离开画外解说词的支持,任何组接都无法完成叙事的功能。北京电视台摄制的《吴若甫被绑架案侦破纪实》中,每个现场都是完整段落,譬如刑侦队会议讨论,驾车搜寻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最后冲进绑架窝点解救人质,包括中间地点转换的开车过程,所有现场都是带有完整同期声的相对连续过程性段落,这些段落完全可以构成一个连续的事件,并在节奏、气氛上形成一致,产生一种极强的“场”效应。

其次是记者在场感。电视可以提供给观众的是视和听两感,记者在现场代替观众去体验和感受,要充分调动嗅觉、味觉、触觉,给观众全方位立体的感知。央视《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将“记者在现场”作为节目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固定样式,每一期节目中都大量地出现记者在现场的感受采访段落,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又一个现场,一步步深入揭示新闻事件本质。

最后是需提高场面调度能力,实现多样化转场。在多个现场和影像叙事段落之间,需要有各种影像组接点,也就是转场画面,有了转场画面的承接转合,才会使电视作品段落过渡自然,整体结构顺畅。

2.细节

这里所说的细节不是简单的特写镜头,还包括宏观细节。

首先,单一细节不叙事,这就要求细节成组。单一细节容易产生歧义,同时电视是线性传播,单一细节容易令观众忽视,所以在拍摄细节时需拍摄与细节相关联的其他细节,成组呼应,形成特写蒙太奇效果,才能客观反映事物全貌。其次,强调微观细节和宏观细节相结合。微观细节和宏观细节构成的两极镜头,表现了细节的两个方面,宏观细节传达“势”的力量,营造氛围;微观细节指向性极强,传达“质”的信息。张艺谋在《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大全景和大特写的反复交替出现,将两极镜头运用到了极致,极具视觉震撼效果。

3.环境

在叙事中强调环境意识,即环境表达要简洁凝练。纷繁复杂的环境只能弱化画面的本质信息,因此,在人物采访时有时会故意用长焦镜头将繁杂的背景虚化,形成相对简洁的环境效果,以此突出主体人物,选择典型性环境。例如,央视新闻联播目前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将典型性环境作为主题报道现场切入的主要方式,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系列报道中,《东北振兴篇》的大豆加工厂、《淮河治水篇》的水利厅防汛会现场,都选择了能够表现主题的典型环境,为情节化叙事做好了铺垫。现场环境并不一定都是背景、前景或陪体,有时也能够转化成主体。而且环境具有极强的隐喻功能,对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表现题材内涵和创作主题都很重要,因此选择的环境要有“最终转化为现场”的能力。例如,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长消息《胡锦涛和老区群众一起过春节》,记者着重选择了胡锦涛在农户家中和大家一起包饺子的特定环境,画面从包饺子的特写配画外解说过渡到胡锦涛询问农户吃饭问题的现场同期声段落,这时候,包饺子的场景从环境交代直接转化为新闻事件的现场段落。

猜你喜欢

段落细节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短文篇】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心理小测试
环境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