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走转改”中把主题报道做得更好看

2014-12-21唐务逊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走转改原生态民生

□ 文/唐务逊

(作者是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走基层:让记者养底气,让报道接地气

走基层要“走下去”,更要“沉下来”,具体体现到报道中有三个方面:

一、民生视角。主题报道离不开宏观、历史和成就,但要很好地用电视语言表达出来,最好的新闻由头或切入点则是微观、当下和问题,而最有说服力的是民生变化,用百姓的真情实感、基层的发展变迁、记者的所见所闻,来以小见大、由点到面,体现新闻真实性。2013年10月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周年,大连台推出10集主题报道《振兴十年·大连纪行》,但每篇报道都没有宏大叙事、宏观说理,而是通过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劳动者或普通市民工作和生活的变化来微观、平实展现,以东北振兴战略给人们的实惠来说明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比如:在讲与民生最不贴边的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时,报道只选取大连港的一位集装箱吊装司机,通过他从最初活少、到港外国人少、装箱产品“傻大黑粗”、技术要求不高、个人收入不高到现在忙不过来、到港外国人司空见惯、装箱产品“名优新特”、技术要求高、个人收入翻番上升,来很“民生”地全面、真实体现大连集装箱吞吐量从十年前不足200万标箱到现在年1000万标箱的跨越。

二、动态呈现。主题报道的一大顽症是经常在“过去完成时”中表述,不符合“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的定义,要强化“新闻性”,从“历史梳理”变为“观照当下”,就要让报道回归“现在进行时”,从当下最新进展中破题,从基层中新鲜的具体人和事入手,折射历史变化和宏观成就,体现新闻的生动性。其中有个误区需回避,就是动态仅是局部动态,仅以动态事件为由头引入后就万事大吉,其他都是政策措施和成就数字的堆砌。大连台的做法是,动态是连贯性的,通过事物发展逻辑把一系列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及典型当事人有机串联,来展示报道主题的发展变化轨迹,其中的政策措施和成就数字则是粗线条的,点到为止,详细内容见随后的附属报道。

三、正视问题。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主题报道要宣传成绩、激发正能量,也不能回避问题、消除负能量,有些报道从负面切入,更可以彰显各级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和艰苦努力,有问题、有曲折,有理性思考、有解决路径,更显得成绩来之不易,报道也会更好看。当然报道要有“问题意识,建设心态”。比如:每年年初,大连台都会推出“情暖滨城”和“民生愿景”两个主题专栏,分别报道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上年完成情况和当年部署,这两个专栏并不全是“歌功颂德”,都以采访同期声发出百姓呼声,指出哪些项目做得不好、哪些项目没有列入,督促政府改进工作。

转作风:让记者下力气,让报道聚人气

主题报道要产生好的效果,需要记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变作风。

一、从刻意导演向原生态呈现转变。声画一体是电视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原生态呈现也是确保电视新闻真实、鲜活的最好方式,但要捕捉到原生态,需要下“笨功夫”、花“大力气”,首先记者要靠真诚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他放下戒备,在镜头面前真实展现,其次记者不能用导演、摆拍去刻意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要靠过程呈现来得出结论,而不是按结论来选择过程。

二、从通稿向原创转变。这要求一方面在策划选题时,选题是原创的,真正“人无我有”,主动地创新议程设置,为报道的原创性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对采访中介绍的情况或材料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而要敢于质疑、认真求证,用独特的视角、语言和方式表达。

三、从跟风向独创转变。现在新闻界有一种风气,就是“一哄而上”,许多报道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报道内容和形式同质化严重,真正自己独自挖掘的第一手独创东西很少。要避免这种状况,就得以差异、特色、深度取胜,同样的事,比拼角度好、了解真、形式活、体验深,也就是第一落点有新意、第二落点更有味,从“在场”向“发声”转变。

在“走转改”活动中,大连台推出了一批原生态、原创性、独创性主题报道,这些报道既互相借力共同造势,又差异化定位承担不同功能,以系列报道、集群播出的形式相继推出或交互播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原生态主要体现在民生类和人物类报道,如记录新技术、新品种、新政策给农民带来新生活的《乡村新亮点》《农家新事》,反映好人好事的《文明的感动》《身边好人》。原创性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像反映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成就的《东北行》《大连使命》。独创性报道主要是由上级统一布置的报道,主题是“命题作文”,报道内容则由自己独创,比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报道《非常危机非常道》《锻造竞争力》,反映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效果的《澎湃海岸·动力现场》《蓝色激荡·海岸行》等。

改文风:让记者长灵气,让报道有生气

“走转改”重在“改”,使新闻报道的文风由“假长空”改为“短实新”,电视新闻的改文风需要从电视传播规律出发,用现场、情节、细节表现。对主题报道来说,就是要把时代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语言亲和度有机融为一体,让报道既好看,又不肤浅;既精准,又不晦涩;既贴近,又不疏远,让观众愿看爱看。

一、站在时代高度改题材。改题材是改文风的核心,因为新闻好不好看首先取决于题材是否吸引人,站在时代高度改题材就是要紧贴时代潮流和要求,选择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浓厚生活气息的题材,去表现社会关切。对主题报道来说,就是要找到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的最佳切合点,巧妙地把国计与民生、国情与民情、政策与民意有机融合,把报道的时代高度体现到社会关注、民生关切的热度之中,特别要注重选择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题材,报道那些发生在老百姓身上的事、老百姓关心的事,努力把“硬”新闻做“软”,中央电视台2013年“五一”的《走基层·工人伟大 劳动光荣》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二、蕴含思想深度改内容。主题报道以深度见长,自然离不开宏观梳理和综合分析,但深度并不是要记者卖弄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见解,也不是要记者对宏观梳理和综合分析进行简单堆砌,主题报道的思想深度主要体现在记者对报道主题的挖掘深度,对新闻事件的采集深度,对重大问题的分析深度,思想的光辉要靠那些充满生机、发人深省,具有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新闻事件来展现,也就是要用生动鲜活的人和事,来把抽象的思想、凝炼的文件、宏观的政策、枯燥的数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让思想深度生动可见、微观可感,明确具体,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三、提升情感温度改形式。主题报道大多说的是好事,但好事要说好,就必须有好的形式,“基层体”的“原生态反映、纪实化风格、平民化视角、故事性叙述、连续性跟踪”就是经实践检验、大家一致赞赏的好形式,其突出特点是老百姓当主角、善于讲故事、巧妙设议程,用细节来提升情感温度,体现到主题报道之中,就是要“原生态、纪实化”地从报道主题的最新进展中去破题,从一件件“平民化、故事性”的具体事件入手,通过“点”上典型人物和事件自然表现出的典型细节,来真实、生动、具体地展现“面”上的“好事”,这种“点”上的“好事”既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层层推进,只要报道需要,只要能把它们衔接好,就会好看,就会有穿透力。

四、增强语言亲和度改表达。主题报道相对客观理性,但理性客观并非冷峻生硬,亲切质朴的语言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报道说实话、说家常话、说亲热话,多使用质朴、亲切、直奔主题的群众语言,去掉文件化、概念化、八股腔的语言。

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大连台积极践行“走转改”精神,大力改进主题报道的题材、内容、方式和表达。在题材方面,注重把宏观成就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把发展变化与具体人物结合;在内容方面,注重对曾经报道过的人物、事件进行再度跟踪、持续挖掘;在形式方面,主体报道注重用“基层体”讲故事,相关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成就数字则是附属报道,主要以新闻背景和数字链接的形式出现,用字板或动画来呈现;在表达方面,在记者编辑中开展学习使用电视语言和群众语言活动,在新闻主播中开展互动语态培训,让所有采编播岗位更好适应“走转改”要求,增强亲和力。

猜你喜欢

走转改原生态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原生态静宁苹果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