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新华”吴永恒的拉美情缘和精彩谢幕

2014-12-21马建国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分社外文社长

□ 文/马建国

编 辑 陈 芳 chenfang@xinhua.org

“我喜欢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尤其喜欢他这个京剧票友表演时的扮相。他演京剧上台亮相漂亮,谢幕也很精彩。有时我甚至认为谢幕时的一举一动更显功夫,更显一位票友对京剧的理解和热爱。”

半世纪拉美情缘

老吴与我闲聊时的这段话语转眼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自2013年3月18日老吴去世至今这半年多来,作为老吴在新华社的下属、同事和朋友,我每每想起他的这段话都感到阵阵酸楚,觉得老吴有关辜振甫京剧表演的感受好像是在说他自己。

我喜欢老吴对文化、对细节的关注、对工作的投入,更把他的这席话联系到了他这位新华社老记者的人生——他从一个不满20岁就远赴古巴求学的小青年到在拉美工作40年的中国记者,最终倒在对外传播的岗位上。一个何等漂亮的扮相,又一个让他含笑九泉、让亲友不忍的何等精彩的谢幕!

吴永恒先后担任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社长、新华社外事局副局长等,常驻拉美国家20多年,熟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2004年,吴永恒从新华社退休。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启动对外传播本土化战略,在海外出版当地语种的《今日中国》杂志。外文局领导首先想到了吴永恒。吴永恒也欣然应邀。

起初,分社只有老吴和一个外籍雇员,杂志订户只有19个。为了打开销路,老吴不仅跑代理商,还四处演讲。

几百场演讲下来,老吴和《今日中国》杂志在当地的粉丝越来越多。8年之后,老吴把《今日中国》杂志在墨西哥的订户从19个增加到了1.3万个,杂志西语版的年发行量达到30万册。

墨西哥网络电台还特聘老吴作为嘉宾主持每周一次的中国专题节目。通过老吴的努力,中国的声音被越来越多的墨西哥人熟知,老吴也被墨西哥头版俱乐部授予终身荣誉会员资格——这使他成为该俱乐部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外籍会员。

惊悉吴永恒去世的消息后,现任墨西哥总统恩里克·培尼亚·涅托,前总统埃切维利亚都通过办公室送来花圈表示悼念。中国驻墨使馆全体人员、中国驻墨机构的代表,拉美记者联合会创始人、终身名誉主席都送来花圈悼念,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的同事全程协助料理在墨城的后事。

不少墨西哥朋友主动赶到殡仪馆按照当地传统为这位中国朋友日夜守灵,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中国驻墨西哥的政府机构、企业、华侨更是跑前忙后,含泪为老吴送行。几位跟老吴很熟悉的小朋友,也跟着父母为“吴爷爷”送行……

生前夜以继日地为《今日中国》工作的老吴心底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新华社人。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过:无论在哪里工作,我作为新华社培养出来的人,不能丢了新华社的面子。

在《今日中国》拉美分社担任社长的8年时间内,老吴参加了外文局全局的7次年度考核,全部为优秀。2005年,他还以高票当选全外文局的十佳工作者。老吴对获得这样的殊荣感到很高兴。但当外文局要发给他5000元的奖金时,他说什么也不要。他说,我在国外工作待遇比国内高,况且,很多工作都是与国内同志一起做的,执意要把奖金分给国内编辑部的同事。争执不下,最后,他把这5000元钱捐赠给了今日中国杂志社团组织,用作年轻人的活动经费。

谈到这件事,老吴说,“小的时候,我老娘老说,下雨别蹚水,干活别偷懒。蹚水危险,偷懒让人说闲话。老人从小就这样教育我们的。咱们无论到哪里都要干好,不能够让人家背后说咱不好,不能给新华社丢脸。”

吴永恒逝世后,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以“时代先锋吴永恒:让世界了解中国”为题在“新闻联播”播出老吴在拉美传播中国声音的感人故事。

为老吴“养老送终”

2004年底,老吴退休,准备应约到中国外文局下属的《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担任社长。一天,他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建国,你要为我养老送终啊。”

我知道他是说要我为他送行到墨西哥工作后我才按新华社安排到伦敦分社工作,也就顺口答应,“没问题,我肯定为你养老送终。”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3月19日早晨,刚刚起床的我突然接到来自墨西哥城的电话,说老吴突然去世。

吴永恒先生是我的领导、良师和忘年交朋友,他的故去恍如春日惊雷。

春节前还在石景山他家楼下的餐馆里共饮,转眼他就驾鹤西去,让我怎能接受?

老吴在新华社国际部和外事局都是我的领导,但他更喜欢我称他“老吴”。他总是那么平和,退休后到墨西哥工作回京小聚时谈的总也离不开他在拉美的那些工作。有时还要问一下曾和他共过事的年轻记者和司机、厨师……

吴永恒先生1944年10月生于北京。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教化塑造了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为人。质朴善良、爱憎分明是熟悉他的每个朋友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1970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后,吴永恒先生先后担任新华社国际部拉美组编辑、新华社巴拿马分社记者、新华社波哥大分社、新华社布宜诺斯艾里斯分社首席记者、新华社国际部拉美组主任、新华社里约热内卢分社社长、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社长、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社长、新华社外事局副局长等职。

2004年底从新华社退休后,有不少单位邀请他加盟,但最后应邀作为专家型人才主持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的工作。他说,到外文局工作有两点他喜欢:一是这份工作也是新闻外宣工作,是他的本行,顺手;二是在拉美工作,他熟悉,也喜欢。

退休返聘到《今日中国》拉美分社的几年时间内,遇事喜欢亲力亲为的他常常独自奔波于墨西哥、巴西、秘鲁和阿根廷等国家之间。按他的话说,为《今日中国》忙是在另外一个阵地搞外宣。

回京开会得空小聚,他会讲讲他在拉美经营《今日中国》杂志四处讲演、与当地官员贤达接触的“故事”。老吴显然很享受工作的状态。这一点一直感染着我,让我对工作和生活都充满着热情。也让我这个朋友为他高兴。

他是在他钟爱的新闻职业岗位上,在墨西哥城这个他工作生活了十多个春秋的城市告别这个世界的,以这样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是吴永恒先生自己的选择。他早就对朋友说过,日后假设身体不好,他可不愿意在病床上告别这个世界。

但亲朋好友谁也没有想到一向身体康健、开朗健谈的他竟然如此突然地离开这个世界。他的朋友,无论是来自中国还是来自墨西哥、巴西、秘鲁、阿根廷、古巴,或拉美的其他国家,得悉他去世的消息的人都感到惊讶——因为他的桌面上还有本月完成的计划,邮箱里还有给朋友的信件没有发出,被墨西哥网络电台以“吴永恒”的名字命名的专题演播室好像还在期待着这位中国同行的到来;很多关注老吴的墨西哥粉丝也许还在期待着他每周一次讲述的有关中国的故事;他的夫人和儿子还在期待着老吴回北京与他们分享退休后的安闲日子;作为老部下,老朋友,我和他的不少朋友还期待着与他一起喝酒闲聊……

但他就这样突然地离开了我们,留下这个没有老吴的世界和数不清的朋友和理不清的思念。

来自大洋彼岸的关怀

从新华社外事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的老吴从2005年初开始在墨西哥城担任《今日中国》杂志社拉美分社社长。但我这个晚辈仍时时感受到这位“老新华”的关怀。

2005年6月13日我到伦敦二十多天后的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地铁爆炸案。

过了几天,老吴打电话过来说:“建国,干得不错,我一直在关注着你的报道。”

没想到过了四年多在北京的一次小聚,他仍能把当时我有关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报道如数家珍地说出来。老吴夸我的动作快,快讯发得快,报道角度选得好。

我从伦敦回到北京后,出版了一本题为《看不透的英国》的书,送他一本请他“斧正”。

老吴的认真我早有领教,但当时没想到他是那么认真。几个月后,他专门给我打电话,就我这本书给我来了个“电话斧正会”。

他开玩笑说,本来要那本书主要想读一下他的老乡、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写的序言,但没想到我这本英国书还真让他对我这个“年轻人”有了新的认识。

他说,他特别喜欢我写那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笔下总是一团和气就失去了记者的锐气。老吴说,中国记者不能缺钙,要犀利一些,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表述。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也对得起读者和自己的身份。

老吴如此一说,让我想起了中国驻墨西哥大使曾钢对老吴记者生涯的一段评语:“1982年是阿根廷的多事之秋:当年4月2日爆发阿英马岛之战,6月,以阿根廷战败和军政府垮台而告终;8月,阿根廷举行军人还政于民之后的第一次历史性大选。吴永恒以其出色的职业水平,对当时世人瞩目的战局和选情进行了大量和及时的报道,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生动流畅的文笔,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个文笔犀利、幽默的老新华对我如此评价,我很是欣慰。

电话那头的老吴顺口背了一段毛主席语录:“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老吴说,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诗句,大气,给力,我们记者,特别是新华社这样的新闻国家队的记者就要有这样的胸怀和气魄。他称赞说,我这本书里有了些许味道。

老吴说,他对全书都做了批注,喜欢者多,讨厌的也有。最让他不高兴的是我有几处用了第一人称,把作者自己“拽”到读者面前,这样不像记者所为。所以,他在两处都写了“马建国怎么又来啦?”

我很感激他如此认真地阅评我写的书。并要求他把这本批注过的书赠送给我,我再拿一本书奉送。

一年后,老吴还真的把那本密密麻麻批注过的书送给了我。我很珍惜这本书。每每抬头看到它,我好像能够听到老吴在开玩笑“马建国怎么又来啦?”

崇拜毛主席的“战士”

老吴对毛主席和中国革命历史有不一般的情感,他是毛主席的粉丝。他的办公桌上总有一个看上去像毛主席语录一样的红塑料皮笔记本。本子上除了他喜欢的中外名言警句,多数是毛主席语录。

“我喜欢驻兵营,我喜欢那种干干净净,拿起枪就走的感觉。”老吴不止一次地给我说过这样的话。

也许是心底的这种喜好,让老吴特别欣赏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对新华社记者的一个要求,就是“新华人要有战士的情怀。”他不止一次地说起自己的军旅情结。他喜欢李幼斌扮演的《亮剑》里的主人公。他说,男人就应该像他这样的战士,要有骨气,有血性。

老吴了解自己。他说,“我就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工作上主张要快、要猛、要吹冲锋号,要跑步前进……我一辈子国内外经历了不少岗位,新华社拉美总分社,是我在新华社的最后一个阵地,我要以战士的情怀和情操、胸怀和勇气守好和巩固这个阵地,将来有一天可以光荣地抬着头把它交给来接替我的同志。”

拉美总分社厨师李敏说:“老吴人很好,很热情,对我们这些后勤人员所谓的工农干部好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做事很像毛主席教导出来的老一代。遇事首先严格要求自己。”

一次,老吴的大学同学来分社。晚上11点多老吴给他打电话说有一件小事,他有七八个同学到拉美考察,半个多月没吃过中餐。他说,要快的,热乎的就行。

总分社社长几乎没有因为私事找过厨师,接到老吴的电话,李敏赶忙跑到厨房。半个小时后,热了包子,煮了馄饨,拌了几个小菜。简单,但“很中国”的一桌饭菜很快就准备妥当。

第二天,老吴把25美元的饭钱交给会计。

总分社社长除了管理总分社的新闻报道和日常事务之外,还要协调组织拉美地区的新闻报道和市场营销工作。但老吴给厨师定下规矩:不许给他留饭,更不许开小灶,免得让人说闲话。

2000年,为欢送老吴回国,李敏按惯例要多做几道菜作为欢送餐。跟老吴几年,这次算他额外给老吴服务了一次。

但那天做好饭,这个北方大老爷们儿跑到食堂的小库房哭了。

过了一会儿,老吴派司机马瑞东到处喊着找他,他才擦干眼泪回到餐厅。

这时,老吴带头鼓掌说:“你不下来,我这个告别饭也吃不下去。”李敏刚刚擦干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不善言辞的李敏在得知老吴去世的消息后,在自己的微博上说:

“他有时像我的父辈,有时又像我的兄长。当噩耗传来,我怎么会相信,你会是这样离开我们。吴永恒我的好兄长。你瞬间成为永恒。愿你在天堂一切安好。兄长你一路走好。 ”

猜你喜欢

分社外文社长
《中国出版》理事会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酬道平社长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韩国HI GHY ARN公司社长参观博纳德
社长/总编荐书录
外文局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