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矢志不移,打造东非鞋业品牌

2014-12-17竹子俊

中国对外贸易 2014年6期
关键词:兰迪青田鞋业

竹子俊

忙忙碌碌,风尘仆仆,干劲十足……这是乌干达兰迪工业园董事长季永灵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国对外贸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国内订购新的鞋业生产设备,准备在肯尼亚新建一条生产线。

而在他的东非据点——乌干达,他也在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转型升级之路。自2006年踏上这片片土地,他立志在东非打造“鞋业帝国”的梦想就没有改变过。

从贸易走向实业

早在1984年,来自著名侨乡浙江青田的季永灵就已走出国门,足迹遍布南美、欧洲、非洲,先后从事过零售、中餐业、酒吧业、服装业等行业。虽历经磨难,但他始终矢志不移。多次创业之后他发现新的商机所在:东非鞋业市场。

在此之前,喀麦隆是季永灵从欧洲来到非洲的第一站,当时主做服装贸易。由于当地制造业匮乏,很快季永灵便初尝甜头。生意日好的他没有满足于此,将目光投向了乌干达,开始从贸易走向实业,描绘新的蓝图。

“当地人工成本较低,投资环境较好,且可以成为产品集散地,辐射周边国家,适合发展制造业。”季永灵说。

2006年,季永灵来到乌干达,创办东方之星有限公司,投资建设6条拖鞋制造流水线。初至乌干达,人生地不熟,艰辛可想而知。季永灵回忆,当时工厂的规模并不大,生产车间由两间仓库改建,机器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人只能在各种机器的空隙中穿行。一层木板又将一间大仓库隔成上下两层。从原料到成品,七八个生产环节都需在这几百平方米的厂房中完成。400多名当地工人分两班,在6条生产线上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

受场地限制,每天生产的成品要用3辆大货车拉往在厂外租的仓库,然后再把原料从仓库拉回工厂用于生产。为此,季永灵一共租用了4座仓库,每月租金就相当于人民币十几万元。而当时由一圈厂房围合而成的天井中间,遮阳篷下的一张长条饭桌、几把塑料椅便是季永灵的临时办公室了。

通过几年的摸索,季永灵逐渐能够准确把握当地市场的潮流与动向,积累了多款畅销鞋款,创造出一款畅销鞋两年间销售130万双、零库存的“奇迹”,并开始有意推出自己的品牌“landy”。

资源整合

占领市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不过对季永灵来说,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为他的“财富”,他相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08年对季永灵来说,是颇为坎坷的一年。创百万双销量纪录的“传奇”鞋款开始被声旺达一家黎巴嫩人开的小型鞋厂仿制;同行之间无序竞争;在国内原材料涨价大潮中,他为年初销售旺季订购的1000多吨原料还正漂洋过海,原料价格突然间就下跌三分之一,同类制品价格应声下降,并通过贸易方式再度给他带来冲击,还未生产就已亏损;国内千辛万苦招贤,合约、签证、机票都已办妥,却因对方对非洲的“抵触”临时变卦。

还有一次,公司开始试销一款水晶拖鞋——带有类似水晶装饰物的鞋子,当时此类鞋型在国内及其他国家热销。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此款鞋子在当地反应平平,造成滞销。

“自此以后,我们吸取了教训:并不是所有热销的就是适合当地的,一定要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进行市场调研。”他说。

为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季永灵不断研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现在工厂每两天就能推出—个新品种,每年仅在空运模具—项上就要花费上百万元人民币。

厂区的扩大,雇员的增多,使得管理显得日益重要。为此,季永灵着重培养厂区的管理人员,对表现优秀的管理人员委以重用。“一位喀麦隆人,先前在喀麦隆与我在一块工作,此后随我到乌干达,算起来合作有六七年了。”季永灵说。而他自己,也亲力亲为。他每天都要巡视工厂,很多时候天不亮就来到工厂。

鞋厂的效益日渐好起来,季永灵的信心也在增长。2007年,他并购了一家黎巴嫩人的鞋厂。此后又高价收购了几家华人工厂,并与另一家在乌中国鞋厂结盟。通过一系列的资源整合,季永灵奠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也将恶性竞争的鞋业市场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至今,他旗下共有10余家工厂,遍布乌干达、坦桑尼亚、塞内加尔等国。自此,一个“鞋业帝国”的雏形渐已形成。

产业扩张

随着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6条生产线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2009年5月季永灵决定开工建设一处较大的工业园。2010年10月29日,在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以东约26公里处的兰迪工业园区正式开业。

这是一家集生产、加工、仓储、销售、运输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占地2万平方米的厂房,拥有17条生产线、日产量超过10万双,可辐射当地市场及周边国家市场。工业园以鞋业制造为主线,同时也生产餐具。

绿树掩映下,一排排蓝白相间、整齐有序的工业厂房里,数百名乌干达工人在流水线上劳作,或生产鞋子,或制造餐具,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兰迪工业园不仅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也上缴了丰厚的税收。

来自乌干达投资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乌干达共登记注册343个项目,计划投资额达到17.4亿美元,比2011年上升35.9%。中国在乌注册45个项目,计划投资额8638万美元,居外商投资额第4位。自1993年第一家中资企业在乌投资局注册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共有310家投资企业在乌注册登记,累计投资额达到6.83亿美元。

兰迪工业园已成为这些中资企业中颇具影响力的一家,但季永灵的步伐没有停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有着自己的处世之道。

“我们在韩国、迪拜等地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材料,招聘国内技术工人,引进跟国内同步的新的生产设备,用于产品多元化及升级换代,另外采用新的印花技术,使得产品品质和工艺上都得到了提升。”季永灵告诉记者。

虽然引进设备需要资金投入,加之引进技术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反映在鞋子上面的价格并没有提升,这也稳定了鞋子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未来,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鞋业上面,奠定自己的竞争优势,因为这里的潜力还很大,有待继续挖掘。”季永灵说。

据《非洲之声》杂志报道,2040年非洲劳动力总数将达11亿人,且劳动力价格低廉,城市人口比例将达50%,市场潜力无穷;2050年非洲将有20亿消费者,其中新兴中产阶级人数超过6000万,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季永灵有理由相信这里蕴藏的商机。如今的乌干达百业待兴,这意味着其他行业也有可能潜藏商机。看中了乌干达的投资环境,季永灵决定将工业园区充分利用。2007年,餐具生产流水线进驻工业园,初期生产塑钢家用盘碗,目前专事生产密胺盘,广泛用于快餐厅、食堂等,已经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工业园的一处高台上,就是季永灵的家。从这里,可以俯瞰半个园区。他常常在此久坐,瞩目远眺,青山绿水,给了他灵感与启发,也激励着他从—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

按照他当初的设想,“乌干达制造,中非十多国销售”的格局正日渐形成。如今,他正在这条路上坚实地走下去。

除了自我发展之外,季永灵也情系乡里。来自著名侨乡浙江青田的他,对于华人企业投资非洲也尽心尽力。共同发展、抱团发展是他的追求。他现任喀麦隆青田同乡会会长,兼任乌干达青田同乡会副会长、喀麦隆华侨华人工商总会副会长、浙江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

季永灵还在乌干达创办图书室、创业报刊丰富侨民生活,在青田结对“百千工程”,结对贫困学生,支持侨务发展。2009年,在侨乡青田举办的建国六十周年侨界杰出人士评选活动中,季永灵光荣入选“十大创业精英”。

猜你喜欢

兰迪青田鞋业
浙江青田:大山里的“小欧洲”
青田有个李秋香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鞋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外贸鞋业发展的动因及可持续性分析
悬崖顶上的聪明牛
论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的鞋业销售
比冠军更重要的
浅析温州鞋业频遭欧盟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差别明显
电脑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