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2-15桑爱民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8期
关键词:志存高远立德育人

桑爱民

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0多年过去了,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很大,但问题仍不少,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淡化了教育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培养志存高远的人才的教育观。笔者认为,教育要讲人的发展和解放,但更要讲理想、道德和信念,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读书应该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一、办学需要志存高远、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多元化、行为方式自主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教育一度被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失,主流文化湮没于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学校教育成了考试教学,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其主要原因就是以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由于过分宣扬西方国家的个性解放、个性张扬以及对享乐和物欲追求的极端个人主义文化,青少年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实现个人利益追求而不惜牺牲他人甚至社会规则的价值观。“为谁而学习”的问题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和追求的人,失去了前进的强大动力,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对未来一代甚至几代人发展责任的期许。

教育始终伴随并促进着人类的传承与进步,聚焦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引领社会文明、塑造人类性格、创新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是始终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设计的。而学校,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系列化的特点仍是其他任何机构无法替代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了未来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精神教育都是知识教育,以情感、意志、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教育最有价值。而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一方面拥有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严重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内涵并试着作出新的回答。因为,社会因素(人口、环境和文化)对课程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对课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决定课程的性质和方向,即为谁服务,以及课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时,一定要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去扫除学校教育中的装饰主义的弊病,把教育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课程又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课程的设计既要呈现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也要突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时期是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当前的形势、民族振兴的历程,明确个人成长与发展同国家民族之兴衰的关系,培养其优秀的个人意志品质,激发民族自信、自强的斗志,进而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这是高中课程中必须实践的历史使命。

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让学生了解世界呢?我认为,除了在必修课中加强渗透以外,更要积极拓展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及更多发展性课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学校主流文化;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应从诚意正心开始修身,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教育引导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发展而读书。总之,在课程建设中要以核心价值观提升为主线,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全时空体现,构建一个中心(核心价值观)、两个平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位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立体课程。

三、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全面、主动、个性发展

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思想多元、选择多元、思维多元,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方向的稳定性。因此,尽力优化学校良性发展的小环境就成为一个必然。而学校,在引导社会、家庭的过程中,则起着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最大限度地消减负能量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努力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传播正能量,改善小环境,影响大环境。在这方面,家长委员会就是非常好的组织。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形成了重学业能力培养、轻人格培育的强大惯性,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分工,即一般任课教师的任务是集中精力抓教学,学生的生活指导、人生规划指导、品德养成管理,则由班主任和学校的德育职能部门来负责。这种分工,因班主任的精力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形式、工作时空的限制,难以对学生实施及时的亲情关爱,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也难以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怀指导,因此,从传统班级育人模式向新课程要求的育人机制转轨,全面推进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评价管理理念的“导师制”,就可以给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学校要积极拓展时空,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全程负责,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和个性化发展。要由知识本位教育转向能力本位教育,进而再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让时间为学生让路,让空间为学生服务,搭建起学生自主活动、自行组织、自我发挥的平台,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学生文学院、学生科学院、学生社团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愿全体教育工作者携手共进、志存高远、立德树人,在学校这片净土,在课程改革中履行教育使命,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共同托举起祖国明天的希望。

(责任编辑 肖松)

猜你喜欢

志存高远立德育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食堂火了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感恩母校志存高远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