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鲁迅

2014-12-12杨岱

长城 2014年6期
关键词:周树人狂人日记许广平

杨岱

近些年,文场对鲁迅降温,读者对鲁迅排斥,除了因其对中国文化不遗余力的批判,或许还有就是他那为人熟知的几帧照片所透出的严厉、冷峻,让今天喜欢温暖的人们深感寒意而不愿接近。但是如果理解而不是忽略了鲁迅的一些人生细节,那么人们可能会更容易走近鲁迅吧。

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期《新文学史料》记载:年届少年的周树人因患牙疼,由母亲带领去看医生。那个时候的医生只有中医,而且多为老年。老中医就像《狂人日记》中描述的那样,从眼镜镜框的上边使劲盯视,把十二三岁的周树人看得心里直发毛。“年轻人,你要自重啊。”老中医声色俱厉地发出警告,“再手淫下去,你何止牙疼,连小命都难保。”中医里面有没有这条理论我们不知道,少小的鲁迅有无此好我们更无法确定,确定无疑的是,鲁迅的尊严被这个老中医彻底摧毁了。母亲的在场更是加剧了他的痛苦和难堪。

鲁迅对中国文化批判的重炮之所以首先瞄准中医,研究者和学界往往都把原因锁定在《父亲的病》一文中,这篇文章告诉人们,在周家由小康坠入困顿的陷落中,中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明天》这个篇幅很短的小说里,鲁迅对中医的态度超越了批判,显而易见的反感不仅表现在对何小仙长达二寸半的指甲的描写上,更为叫绝的是何小仙的性别让人分辨不清。仅是中医行骗在鲁迅身上还激发不起如此大的力量,正是对少年周树人尊严的冒犯和人心的摧残,加剧了鲁迅对中医的厌恶情绪和强力批判。鲁迅之所以严峻,实乃因为他的心先受到了伤害;他的文笔之所以犀利,恐怕是与他的伤痛成正比。要想走近鲁迅,此点不可忽略。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里的这几句话不仅为读者熟悉,想必也为人们不愿意接近鲁迅提供了依据。是啊,谁乐意去跟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交流呢?沉默的确进入了鲁迅的性格,鲁迅往往用沉默面对矛盾,甚至用沉默来解决问题。跟许广平同居以后,一旦马勺碰起锅沿,鲁迅就采取沉默,这令年轻的许广平无法接受。许广平认为鲁迅的沉默比别的家庭出自丈夫的拳脚和叱骂更感痛苦,鲁迅对此似乎是未加理会。有一次矛盾爆发,老先生不仅沉默,还采取了“离家出走”的方式——酷暑盛夏的上海,许广平洗出一盆衣服,未及晾晒,手抚酸疼之腰,发现情形不对,找遍卧室、厨房、厕所,均不见身体状况已经不佳的鲁迅之身影。许广平带着刚会走路的周海婴到街上找了一圈,未果,只好回到家里。到晾台去晒那刚才洗出来的衣裳。一进晾台,便有了大发现: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震动过文坛的鲁迅先生,竟然席地躺卧于此,无声无息地安眠——许广平此前搜寻,独独就没有寻找晾台!于是,担惊受怕和烦躁焦虑一下就汇聚成火山一样的怒气,欲喷涌而出。也许是上天不愿意看到大吵大闹出现在这个家庭,小海婴兴致勃勃、屁颠屁颠地跑过去,贴着鲁迅的身体一躺。看见爷儿俩并排躺卧的人伦场面,许广平的怒气随之消散。

鲁迅是一个人,人所具有的缺点和不足在他身上难以避免,面对矛盾,除了沉默,他可能是找不出别的办法。许广平最终不计较他这沉默,我们何必非得要跟鲁迅过不去呢?谁的身上没有毛病呢?倘若我们进入鲁迅所处的环境,是否就一定比他更好?

最近这二三十年,周作人显然是比鲁迅吃香,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思考。鲁迅写出了文化上单枪匹马冲杀格斗的斗士精神,对人类精神的临界点给予了展示。《狂人日记》里的疯子被反锁在屋子里面,房梁体积膨胀,粗到挤压疯子,诱惑他解下腰带把自己吊死。在此,鲁迅就形象地把人类的悲剧和精神困境写到了极致。周作人却另辟蹊径,给现代散文带来了“闲适”之风,抒发了现代文人茶余饭后的闲情逸致。周作人品茶品出了境界。单凭文章的高下,没有道理说明周家的长子不如次子。羽太信子声言她在洗澡的时候被鲁迅偷窥,这对鲁迅的人格十分不利,但是阴毒的妇人倒打一耙本是人类史上一个比较恒久的主题,屡见不鲜。大约公元前九百年之时,埃及法老侍卫长波提乏的妻子,因为勾引希伯来人约瑟未遂,就陷害栽赃,把单纯良善的约瑟弄进了监狱。日本女人羽太信子的身上,未必就没有一星半点波提乏妻子的秉性因素,周作人没有像波提乏去把动作搞大,就不排除丈夫对妻子没有完全听信的可能。睚眦必报、一个都不饶恕诚然是鲁迅的弱点,然而周作人抗战时期却在汪伪政权任重要职务。不管价值观如何多元,道德多么宽容,这都不是一件光彩之事:从人品来说,周作人高于鲁迅的证据尚且没有。经济——花钱据说是导致弟兄俩不睦乃至分道扬镳的原因。但凡出门,不管远近,羽太信子动辄就要坐汽车,而鲁迅因为少小经历小康而后坠入困顿之苦,在当铺的柜台之下饱尝冷眼酸辛,花钱之时就不随意放松。一面供职于教育部,一面又在北师大搞第二职业讲授文学,去上课的路途,时间充裕就步行,时间紧张则乘坐人力车,跟汽车似乎是没有缘分,对羽太信子的高消费大概就不会没有意见。弟兄俩在这个方面如何争执,资料少见。这说明周氏兄弟在这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上都算智者,他们极力使洗澡偷窥不成为流言,也不让经济上分歧的细节成为蜚语。研究界至今对周氏兄弟的不和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两者的收敛和分寸可能给学术带来不便,但这诚然也为幸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巨擘情怀操守都不低下。人家兄弟俩关键之时还能克制自己,禁止是非流播,我们后世旁人今天还去褒彼贬此,意义何在?人际关系,是非多不如是非少,没有是非最好。这不是和稀泥,自打始祖吃下智慧果,便以自己为中心判断别人,判断世界。因此是是非非搅成了一锅粥。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是非,因为人往往总是以己为是,以人为非,视而不见己之非与人之是。即便不能全然做到,把是非控制在最小范围,不让其传播蔓延也是明智之举。在家务琐事上,鲁迅和周作人恐怕都是在向此努力。

胡适娶江冬秀为妻,鲁迅与朱安结婚,这似乎给人们认识新文化运动带来些许困惑。信念和行为在一个人身上发生对峙,或因人格出现“两张皮”,或乃“理直事曲”这个规律在支配人生之时奏出的复调。胡适和鲁迅向旧婚姻让步属于后者。鲁迅新婚翌日之晨,仆人从他的眼角和脸庞发现有泪干之痕,道出了那隐忍的牺牲之苦。这个立志要“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汉子,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恐怕还得要在《呐喊·自序》里寻找端倪。周树人的父亲一死,周家这个有如在风雨中飘摇的屋宇终于垮塌,废墟之中站立的两个人此时就格外醒目:一个是寡妇母亲,一个就是长子周树人。房倒屋塌之前,母子两个相互搀扶,试图支撑房屋不倒,家室不败。现在他们已经彻底失败,寡母此时多么需要抚慰,而周树人一不去赶考做官,二不去买卖经商,他要按照自己的心志去南京路矿学堂学洋务,不仅被邻居四舍看作没出息,还被人视为把灵魂卖给了鬼子。离家的头天晚上,油灯底下,寡妇母亲一边给要出门上道的儿子准备盘缠路费,一边饮泣低啜。这一幕令鲁迅无法忘怀,鲁迅也深知母亲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心疼儿子,另一方面她也像世人一样不理解儿子要走的异路。《狂人日记》里的母亲,在“我”的妹子被吃了以后所发出的哭声,《药》的最后,给夏瑜上坟的夏三奶奶,她们的情感和理智都在交战,交战让这样的母亲痛苦深重以至于难以言传,共同把母爱这个主题推上一个更高的层面。正是因为这份理解和体贴,鲁迅在婚姻上选择向自己所否定的方面妥协。世界上的理是直的,而事往往都是曲的。生活复杂源于此,人格的魅力、情感的质量也是在曲折和复杂中历练而成。对朱安,鲁迅没有尽夫妻之道,这在朱安固然为遗憾。但是在丈夫可以随意写休书的年代,鲁迅让朱安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既遂了母亲喜欢朱安的心愿,也不至于把朱安推向绝境。鲁迅的心没有今天人们所想象的因为批判而完全刚硬,血流心跳的同时赤子柔情也在温婉低唱。曾几何时,讲课拿了报酬,写作得了稿费,收获也给他心中带来喜悦,回去的路上,各样的吃食买回一堆:软乎的是给母亲,朱安喜欢的口味鲁迅也知道,那一堆吃食里必不缺少……鲁迅,他就用这种方式,尽力照拂周围亲人。

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所具有的情感恐怕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缺少。他既不是圣人,更不是单面之人。他有时冷峻,冷峻却实有原因。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除非是我们想跟他拉开距离。一旦走近他,他的脉搏和心跳有可能跟你共一个节律。

责任编辑 章 文

猜你喜欢

周树人狂人日记许广平
论鲁迅对启蒙的怀疑
鲁迅31岁才谋得一个铁饭碗
我是周树人
真情掩蔽常识
红玫瑰终成白玫瑰
《域外小说集》的现代性研究
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浅谈《狂人日记》中的隐性对话
鲁迅对人性的考察和有关国民性的改造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