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太极拳“点、线、面”教法

2014-12-08晏骏

少林与太极 2014年11期
关键词:脚跟野马右脚

晏骏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健身健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拳论云:“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水平连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国民体质已连续下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输给日本。针对这个问题,2007年我国教育部门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意见》,该意见对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现今,很多中小学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已把太极拳作为其课程内容进行教授。学校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但是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传统文化运动项目,其开展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项松、柔、匀、连、缓的运动,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活动方式正好相反,那么以何种方式来教授太极拳能够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且提高他们习练太极拳时动作的准确性与整体感?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教授太极拳时还是以老师背面示范学生跟着模仿为主,这样的传统教授方式比较“粗放”,缺少太极拳的精准度与整体感,也很难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本人根据多年习拳教拳的经验总结出太极拳教拳应以“点、线、面”的方式进行教授,从而使学生在习练太极拳时熟悉动作过程,明确运动轨迹。

何为“点、线、面”教学方法?又如何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点、线、面”方法进行教学呢?

众所周知,“两点构成一条线,两线才能拼接成一个面”。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看别人演示太极拳时,演示者给我们一种行云流水的状态,中间少有停顿且没有菱角,犹如一幅动态的山水画。“点”一般出现在太极拳运动的升降开合或前进后退当中,“线”就是由点连接而成,太极拳拳论云“处处有弧形”的“弧形”其实就是由点连接而成,“面”的产生必须让我们太极拳圆活起来,有种“八面支撑”的意味,其就是在“弧形”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面。

我们拿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第一势为起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向上抬起,随后向下落下)。我们教学当中可以把“起势”动作分为两点进行教学,如:第一点为两手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的位置,第二点为两手向下落到髋关节前方为止;清楚两点之后,慢慢把第一点到第二点这两点连接起来,这个称为线,点就练成线了。

第二势为左右野马分鬃。特别是左野马分鬃连接到右野马分鬃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点、线、面”教学方法。如图1:做完第一个野马分鬃后,第一点(图2)为重心由左脚移至后脚,上肢动作保持分踩式;第二点(图3)为重心维持在右脚,以左脚脚跟为轴,其左脚前脚掌向左方45°方向摆动;第三点(图4)为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脚跟离地脚尖点地,上肢左手为硼横与胸前,左手为踩放在髋斜前;第四点(图5)为收脚抱球,重心在左,右脚脚尖点地;第五点

(图6)为右脚迈出脚跟着地,重心在左,两手斜横与胸前,掌心相对;第六点(图7)为重心前移,变为右弓步,两手为分踩。从左分鬃承接到右分鬃需要有六个点出现过渡,清楚六个点之后,再慢慢把六个点逐个连成线,随着套路动作的熟练,加上教师的讲解,再让学生体会“面”的感觉。

“如封似闭”连接“十字手”的过程也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无从入手的,在此我们也以“点、线、面”教学进行教授。准备势为“弓步双推掌”(图8),随后,第一点为重心后移至右脚,两手不变;第二点(图9)为重心在右,扣左脚脚尖,身体转向前;第三点(图10)是以右脚脚跟为轴,实转,身体继续向右方转动,两手随身体转动;第四点(图11)为重心移到左脚,扣右脚脚尖,身体微微左转;第五点(图12)为重心在左,抬右脚同时两手下落经腹向上运动;第六点(图13)为重心在右,翘左脚前脚掌两脚站立,两手棚出于胸前。这个过程中共有六个点,在教学当中强调这六点教学,提示学生动作过程中的点的位置,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动作的准确性。“点、线、面”教学方式,在太极拳教学当中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动作过程,清晰动作轨迹,只有把每一个点弄清楚,才能使得整套太极拳的准度提高,“点是线的基础,面是线的升华”。

俗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现今中小学体育课蓬勃发展的时候,有特色课程很重要,比特色课程更重要的是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这特色课程支撑起来。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健身健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拳论云:“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水平连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国民体质已连续下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输给日本。针对这个问题,2007年我国教育部门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意见》,该意见对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现今,很多中小学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已把太极拳作为其课程内容进行教授。学校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但是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传统文化运动项目,其开展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项松、柔、匀、连、缓的运动,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活动方式正好相反,那么以何种方式来教授太极拳能够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且提高他们习练太极拳时动作的准确性与整体感?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教授太极拳时还是以老师背面示范学生跟着模仿为主,这样的传统教授方式比较“粗放”,缺少太极拳的精准度与整体感,也很难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本人根据多年习拳教拳的经验总结出太极拳教拳应以“点、线、面”的方式进行教授,从而使学生在习练太极拳时熟悉动作过程,明确运动轨迹。

何为“点、线、面”教学方法?又如何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点、线、面”方法进行教学呢?

众所周知,“两点构成一条线,两线才能拼接成一个面”。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看别人演示太极拳时,演示者给我们一种行云流水的状态,中间少有停顿且没有菱角,犹如一幅动态的山水画。“点”一般出现在太极拳运动的升降开合或前进后退当中,“线”就是由点连接而成,太极拳拳论云“处处有弧形”的“弧形”其实就是由点连接而成,“面”的产生必须让我们太极拳圆活起来,有种“八面支撑”的意味,其就是在“弧形”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面。

我们拿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第一势为起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向上抬起,随后向下落下)。我们教学当中可以把“起势”动作分为两点进行教学,如:第一点为两手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的位置,第二点为两手向下落到髋关节前方为止;清楚两点之后,慢慢把第一点到第二点这两点连接起来,这个称为线,点就练成线了。

第二势为左右野马分鬃。特别是左野马分鬃连接到右野马分鬃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点、线、面”教学方法。如图1:做完第一个野马分鬃后,第一点(图2)为重心由左脚移至后脚,上肢动作保持分踩式;第二点(图3)为重心维持在右脚,以左脚脚跟为轴,其左脚前脚掌向左方45°方向摆动;第三点(图4)为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脚跟离地脚尖点地,上肢左手为硼横与胸前,左手为踩放在髋斜前;第四点(图5)为收脚抱球,重心在左,右脚脚尖点地;第五点

(图6)为右脚迈出脚跟着地,重心在左,两手斜横与胸前,掌心相对;第六点(图7)为重心前移,变为右弓步,两手为分踩。从左分鬃承接到右分鬃需要有六个点出现过渡,清楚六个点之后,再慢慢把六个点逐个连成线,随着套路动作的熟练,加上教师的讲解,再让学生体会“面”的感觉。

“如封似闭”连接“十字手”的过程也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无从入手的,在此我们也以“点、线、面”教学进行教授。准备势为“弓步双推掌”(图8),随后,第一点为重心后移至右脚,两手不变;第二点(图9)为重心在右,扣左脚脚尖,身体转向前;第三点(图10)是以右脚脚跟为轴,实转,身体继续向右方转动,两手随身体转动;第四点(图11)为重心移到左脚,扣右脚脚尖,身体微微左转;第五点(图12)为重心在左,抬右脚同时两手下落经腹向上运动;第六点(图13)为重心在右,翘左脚前脚掌两脚站立,两手棚出于胸前。这个过程中共有六个点,在教学当中强调这六点教学,提示学生动作过程中的点的位置,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动作的准确性。“点、线、面”教学方式,在太极拳教学当中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动作过程,清晰动作轨迹,只有把每一个点弄清楚,才能使得整套太极拳的准度提高,“点是线的基础,面是线的升华”。

俗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现今中小学体育课蓬勃发展的时候,有特色课程很重要,比特色课程更重要的是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这特色课程支撑起来。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一项健身健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拳论云:“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水平连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国民体质已连续下降10年,青少年运动能力输给日本。针对这个问题,2007年我国教育部门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意见》,该意见对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现今,很多中小学开展特色课程教学,已把太极拳作为其课程内容进行教授。学校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但是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传统文化运动项目,其开展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项松、柔、匀、连、缓的运动,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活动方式正好相反,那么以何种方式来教授太极拳能够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且提高他们习练太极拳时动作的准确性与整体感?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教授太极拳时还是以老师背面示范学生跟着模仿为主,这样的传统教授方式比较“粗放”,缺少太极拳的精准度与整体感,也很难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本人根据多年习拳教拳的经验总结出太极拳教拳应以“点、线、面”的方式进行教授,从而使学生在习练太极拳时熟悉动作过程,明确运动轨迹。

何为“点、线、面”教学方法?又如何在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点、线、面”方法进行教学呢?

众所周知,“两点构成一条线,两线才能拼接成一个面”。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看别人演示太极拳时,演示者给我们一种行云流水的状态,中间少有停顿且没有菱角,犹如一幅动态的山水画。“点”一般出现在太极拳运动的升降开合或前进后退当中,“线”就是由点连接而成,太极拳拳论云“处处有弧形”的“弧形”其实就是由点连接而成,“面”的产生必须让我们太极拳圆活起来,有种“八面支撑”的意味,其就是在“弧形”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面。

我们拿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第一势为起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向上抬起,随后向下落下)。我们教学当中可以把“起势”动作分为两点进行教学,如:第一点为两手向上抬起至与肩同高的位置,第二点为两手向下落到髋关节前方为止;清楚两点之后,慢慢把第一点到第二点这两点连接起来,这个称为线,点就练成线了。

第二势为左右野马分鬃。特别是左野马分鬃连接到右野马分鬃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点、线、面”教学方法。如图1:做完第一个野马分鬃后,第一点(图2)为重心由左脚移至后脚,上肢动作保持分踩式;第二点(图3)为重心维持在右脚,以左脚脚跟为轴,其左脚前脚掌向左方45°方向摆动;第三点(图4)为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脚跟离地脚尖点地,上肢左手为硼横与胸前,左手为踩放在髋斜前;第四点(图5)为收脚抱球,重心在左,右脚脚尖点地;第五点

(图6)为右脚迈出脚跟着地,重心在左,两手斜横与胸前,掌心相对;第六点(图7)为重心前移,变为右弓步,两手为分踩。从左分鬃承接到右分鬃需要有六个点出现过渡,清楚六个点之后,再慢慢把六个点逐个连成线,随着套路动作的熟练,加上教师的讲解,再让学生体会“面”的感觉。

“如封似闭”连接“十字手”的过程也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无从入手的,在此我们也以“点、线、面”教学进行教授。准备势为“弓步双推掌”(图8),随后,第一点为重心后移至右脚,两手不变;第二点(图9)为重心在右,扣左脚脚尖,身体转向前;第三点(图10)是以右脚脚跟为轴,实转,身体继续向右方转动,两手随身体转动;第四点(图11)为重心移到左脚,扣右脚脚尖,身体微微左转;第五点(图12)为重心在左,抬右脚同时两手下落经腹向上运动;第六点(图13)为重心在右,翘左脚前脚掌两脚站立,两手棚出于胸前。这个过程中共有六个点,在教学当中强调这六点教学,提示学生动作过程中的点的位置,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动作的准确性。“点、线、面”教学方式,在太极拳教学当中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动作过程,清晰动作轨迹,只有把每一个点弄清楚,才能使得整套太极拳的准度提高,“点是线的基础,面是线的升华”。

俗话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现今中小学体育课蓬勃发展的时候,有特色课程很重要,比特色课程更重要的是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这特色课程支撑起来。

猜你喜欢

脚跟野马右脚
常做脚跟撞地 预防骨质疏松
判断:沙滩上的脚印
一的开始
羊的吻
被蝙蝠吸走的自控力
“三动”缓解脚跟痛
野马之死
野马和蝙蝠
卖拖鞋
铁龙炮捶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