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泉市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与发展思考

2014-12-02周泽英班镁光杨志亮黄必能陈志祯

湖北畜牧兽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产力监测

周泽英 班镁光 杨志亮 黄必能 陈志祯 唐和燕 李显刚 罗琴

摘要:采用地面监测方法,2007~2010年对福泉市天然草地的龙昌、藜山、高石实行4年的草层高度、盖度以及产量3个指标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牧草的草层平均盖度为90.55%,平均高度为36.15cm;平均鲜草产量6 813.25 kg/hm2,牧草风干产量为3 844.95 kg/hm2;可食牧草鲜重、风干重分别为5 560.48 kg/hm2、3 014.54 kg/hm2,年可产鲜草8 730 kg/hm2,根据监测结果和福泉市人工草地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天然草地;监测;生产力;福建市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11-03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黔南州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介于东经107°14′24〃-107°45′3511和北纬26°32′28〃-27°02′23〃之间,海拔6140~1715.8 m,地貌以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 ℃,降雨量1 033~1 220 mm。全市拥有天然草地面积,草地类型有暖性草丛草地、暖性灌草丛草地,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资源,同时,其特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在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草地功能的认识和有效利用保护,垦草种粮、毁草植树、超载放牧等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草地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生产力水平和生态功能下降,影响了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展草原资源调查监测,科学准确掌握全市草地资源与生态变化情况,对实现草原依法管理、有效保护、科学建设、合理利用,以及维护社会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调查方法

1.1 材料

1m2样方框、卷尺,剪刀、便携式天平,野外记录表格、记录本、铅笔、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计算器、GPS、样品袋、标签、手套。

1.2 方法

根据福泉市草地分布情况,选择具有该类型草地分布环境和植被系统发育完整草丛草地。样方设置要求具有代表性和随意性结合,且样方间隔不少于250m,定点监测。

1.2.1 草层高度 用钢卷尺测量样方内草层叶片分布的平均高度。

1.2.2 盖度 用针刺泛测定样方个盖度。

1.2.3 产草量 刈割收集样方内所有草本植物、可食牧草鲜草称重,再风干称量。年产量在此基础上增加30%计算得出[2]。

1.3 调查范围

1.3.1 时间 2007~2010年7或8月草地为天然暖性草丛草地。

1.3.2地点 选择福泉市高石乡高楼村、黎山乡双桥村、龙昌镇龙井村3个监测点,坡向和坡位应相对一致,每个样地设3个样方,共9个样方,4年共监测36个样方。

1.4 调查内容

采集样地基本情况、样方植物群种、植被的高度、盖度、鲜干草产量、可食牧草比例和有害、有毒草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4年来样地调查,草地综合评价好的样地有5个,占55.56%;中等有2个,占22.22%;差的有2个,占22.22%;放牧方式全年放牧地有3个,占33.33 %,春秋放牧地有4个,占44.44%,割草场有2个,占22.22%。

2.1 主要物种组成

全市天然牧草地以禾本科为主,占79.4 %;菊科牧草占6.7 %。豆科,占8.1 %;蓼科,占3.0 %;其他2.8 %[3]。根据2007~2008年对草丛类的样地调查,植物种数最多有18种,最少只有8种。在36个样方调查中尚未发现毒草,害草较少,有火绒草、蕨类和莎草,样方内出现1~3种。海拔800 m以下的草丛类以细柄草、黄背茅、荩草、假俭草为优势种,1 000~1 200 m,以白茅、金茅和野古草为优势种。1 20m以上的草地以芒和野古草为优势种。豆科牧草主要有铁扫帚、百脉根和野生白三叶等。

2.2 植被生长情况

调查时间在每年7~8月,时值夏季高温,天气炎热,草地随着海拔的升高牧草长势渐好。800~1000 m海拔,平均盖度为86.7%,草层平均高度为28.33 cm;海拔1 001~1 200 m,平均盖度为88.5 %,平均高度为52.61 cm;1 201~1 400 m海拔,草层平均盖度为92.8%、平均高度为49.5 cm。草地以禾本科为主,出现频率为78.5 %,豆科仅出现0.93 %,豆科牧草逐渐减少。2009年,遭遇春夏季长达3个多月的严重旱情之后,牧草产量比过去同期有所下降。监测点各年度植被草层盖度和高度调查的数据见表1。由表1可见,2007~2010年,各监测点草场植被平均盖度为90.55%,草层厚度为36.15cm。

2.3生产力

全年地上生物量生长季节为4~10月,生长旺季为5、6、7、10月,12、1、3月牧草几乎停止生长,只有个别蓼科、牧草缓慢生长。各年度和监测点牧草年产量情况见图1和图2。各年度产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测得样方产量在2 052~10 650 kg/hm2之间,最高的是2008年黎山乡双桥村监测点,最低的是2008年龙昌镇龙井村监测点。监测产量相差大,与其利用情况、草地植被种类密切相关。牧草平均鲜草产量在6 813.25 kg/hm2,风干产量为3 844.95 kg/hm2;可食牧草鲜重、风干重分别为5 560.48、3 014.54 kg/hm2。2007~2010年样方调查鲜草产量分别为6 050.00、6 662.78、6 655.56 kg/hm2、7 884.67 kg/hm2。

图1 不同年份样方产草量监测情况

图2不同地点量样方产草监测情况

2.4利用及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天然草丛草场平均年产鲜草8 857.23 kg/hm2,可食鲜草产量7 256.55 kg/hm2 。福泉市天然草地3.4万hm2,其中天然草丛草地1.7万hm2,2007~2010年折合年可产可食鲜草133705.00 t、116074.11 t、119 585.56 t、128 581.48 t。根据统计,2007~2010年福泉市人工草地建设面积分别为693.73、833.00、1 183.00、1 288.00 hm2。按照平均年产鲜草产量63 450 kg/hm2计算,每年所产鲜草产量分别为44 017.17 t、52 853.85 t、75 061.35 t、81 723.60 t。人工草地平均单产量是天然草地的7~10倍,营养物质(粗蛋白含量)提高7倍以上。人工草地建设可增加4%~8%植被覆盖度,项目区可提高20 %~50 %的植被覆盖度,减少了天然草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饲草,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近年来由于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质畜禽基地和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等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及秸秆处理利用等配套技术,开展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减少了对天然草地的压力,使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测试结果表明,一是天然草地生产力逐年上升,可食鲜草和载畜能力较上年有一定增加。二是退牧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工程区植被草层高度、盖度和鲜草产量均较非工程区有大幅增加。

3 建议与对策

根据2007~2010年天然草地监测调查,福泉市天然草地资源、草地生态环境总体趋好,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有部分地区,特别是交通便利,距离村庄附近的地区,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缺乏认识和管理不当,各部门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不同,经营、途径方式各异,还存在滥垦、乱收、铲除甚至过度放牧利用现象,造成了部分水土流失,生产水平和利用率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草原的管理利用力度,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实现草地资源永续利用,维护生态,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1 合理规划,科学利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方的水热条件好,气候冬暖夏凉,草地生物产量高,结合草地资源实际情况,一是要利用GP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建立草地资源数据库,掌握最新资源的草地分布情况和面积。二是在继续本地区监测基础上对草地资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以指导合理开发草地并确保环境安全。三是推行草地承包,实行草地承包经营,通过改良和建设人工草地技术,秸秆加工处理利用,提高草地的承载能力,依据草畜平衡机制,合理制定发展规模与饲养计划,科学开发与利用资源,转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发展草地生态牧业,提高畜牧业经济产值。实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3.2 加快草原确权工作,实行草地承包经营制

福泉市是黔南州工业城市,因此,草原更是生态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尽快明确草原权属,核发草地使用权证,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明确草原权属及用途,规范承包合同管理,落实承包草原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到户,推进草地承包经营,对已承包的草地,依法加强对承包草地的监督管理。同时把草原生态工程实施好,让退化的草原资源环境休养生息,为社会持续提供更多样的生态产品。

3.3 推进草原重大工程建设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任务已经确定,要加强与发改部门的沟通协调,多争取退耕还草任务,同时做好工程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草地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在巩固工程成效的基础上,科学布局草原围栏,实行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争取加大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扶持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产业带、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业企业发展,逐步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

3.4 加大科技合作与创新

自1985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若干个试验区,特别是贵州草业科研所和独山草种场已进行草业技术攻关研究,在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和草地畜牧业综合发展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成果,为该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积累了示范开发经验。要结合本市养殖基础与发展优势。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开展草地生态实用技术的研发,提高草地牧业技术管理和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甘新华,李翔宏,戴征煜,等.江西草地资源调查报告[J].江西畜牧兽医,2011(1):16-19.

[2] 黎纪风,雷荷仙,张进国,等.同仁地区天然暖性地带草地变化初步分析[J].贵州畜牧兽医,2011(3):61-63.

[3]洪绂曾,王元素.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J].中国草业学报,2006(3):73-74.

图2不同地点量样方产草监测情况

2.4利用及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天然草丛草场平均年产鲜草8 857.23 kg/hm2,可食鲜草产量7 256.55 kg/hm2 。福泉市天然草地3.4万hm2,其中天然草丛草地1.7万hm2,2007~2010年折合年可产可食鲜草133705.00 t、116074.11 t、119 585.56 t、128 581.48 t。根据统计,2007~2010年福泉市人工草地建设面积分别为693.73、833.00、1 183.00、1 288.00 hm2。按照平均年产鲜草产量63 450 kg/hm2计算,每年所产鲜草产量分别为44 017.17 t、52 853.85 t、75 061.35 t、81 723.60 t。人工草地平均单产量是天然草地的7~10倍,营养物质(粗蛋白含量)提高7倍以上。人工草地建设可增加4%~8%植被覆盖度,项目区可提高20 %~50 %的植被覆盖度,减少了天然草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饲草,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近年来由于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质畜禽基地和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等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及秸秆处理利用等配套技术,开展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减少了对天然草地的压力,使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测试结果表明,一是天然草地生产力逐年上升,可食鲜草和载畜能力较上年有一定增加。二是退牧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工程区植被草层高度、盖度和鲜草产量均较非工程区有大幅增加。

3 建议与对策

根据2007~2010年天然草地监测调查,福泉市天然草地资源、草地生态环境总体趋好,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有部分地区,特别是交通便利,距离村庄附近的地区,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缺乏认识和管理不当,各部门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不同,经营、途径方式各异,还存在滥垦、乱收、铲除甚至过度放牧利用现象,造成了部分水土流失,生产水平和利用率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草原的管理利用力度,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实现草地资源永续利用,维护生态,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1 合理规划,科学利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方的水热条件好,气候冬暖夏凉,草地生物产量高,结合草地资源实际情况,一是要利用GP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建立草地资源数据库,掌握最新资源的草地分布情况和面积。二是在继续本地区监测基础上对草地资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以指导合理开发草地并确保环境安全。三是推行草地承包,实行草地承包经营,通过改良和建设人工草地技术,秸秆加工处理利用,提高草地的承载能力,依据草畜平衡机制,合理制定发展规模与饲养计划,科学开发与利用资源,转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发展草地生态牧业,提高畜牧业经济产值。实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3.2 加快草原确权工作,实行草地承包经营制

福泉市是黔南州工业城市,因此,草原更是生态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尽快明确草原权属,核发草地使用权证,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明确草原权属及用途,规范承包合同管理,落实承包草原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到户,推进草地承包经营,对已承包的草地,依法加强对承包草地的监督管理。同时把草原生态工程实施好,让退化的草原资源环境休养生息,为社会持续提供更多样的生态产品。

3.3 推进草原重大工程建设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任务已经确定,要加强与发改部门的沟通协调,多争取退耕还草任务,同时做好工程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草地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在巩固工程成效的基础上,科学布局草原围栏,实行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争取加大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扶持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产业带、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业企业发展,逐步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

3.4 加大科技合作与创新

自1985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若干个试验区,特别是贵州草业科研所和独山草种场已进行草业技术攻关研究,在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和草地畜牧业综合发展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成果,为该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积累了示范开发经验。要结合本市养殖基础与发展优势。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开展草地生态实用技术的研发,提高草地牧业技术管理和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甘新华,李翔宏,戴征煜,等.江西草地资源调查报告[J].江西畜牧兽医,2011(1):16-19.

[2] 黎纪风,雷荷仙,张进国,等.同仁地区天然暖性地带草地变化初步分析[J].贵州畜牧兽医,2011(3):61-63.

[3]洪绂曾,王元素.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J].中国草业学报,2006(3):73-74.

图2不同地点量样方产草监测情况

2.4利用及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天然草丛草场平均年产鲜草8 857.23 kg/hm2,可食鲜草产量7 256.55 kg/hm2 。福泉市天然草地3.4万hm2,其中天然草丛草地1.7万hm2,2007~2010年折合年可产可食鲜草133705.00 t、116074.11 t、119 585.56 t、128 581.48 t。根据统计,2007~2010年福泉市人工草地建设面积分别为693.73、833.00、1 183.00、1 288.00 hm2。按照平均年产鲜草产量63 450 kg/hm2计算,每年所产鲜草产量分别为44 017.17 t、52 853.85 t、75 061.35 t、81 723.60 t。人工草地平均单产量是天然草地的7~10倍,营养物质(粗蛋白含量)提高7倍以上。人工草地建设可增加4%~8%植被覆盖度,项目区可提高20 %~50 %的植被覆盖度,减少了天然草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饲草,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近年来由于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质畜禽基地和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等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及秸秆处理利用等配套技术,开展大面积的人工草地建设,减少了对天然草地的压力,使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测试结果表明,一是天然草地生产力逐年上升,可食鲜草和载畜能力较上年有一定增加。二是退牧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工程区植被草层高度、盖度和鲜草产量均较非工程区有大幅增加。

3 建议与对策

根据2007~2010年天然草地监测调查,福泉市天然草地资源、草地生态环境总体趋好,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有部分地区,特别是交通便利,距离村庄附近的地区,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合理利用缺乏认识和管理不当,各部门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不同,经营、途径方式各异,还存在滥垦、乱收、铲除甚至过度放牧利用现象,造成了部分水土流失,生产水平和利用率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草原的管理利用力度,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实现草地资源永续利用,维护生态,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1 合理规划,科学利用

草原与耕地、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一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方的水热条件好,气候冬暖夏凉,草地生物产量高,结合草地资源实际情况,一是要利用GPS技术进行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建立草地资源数据库,掌握最新资源的草地分布情况和面积。二是在继续本地区监测基础上对草地资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以指导合理开发草地并确保环境安全。三是推行草地承包,实行草地承包经营,通过改良和建设人工草地技术,秸秆加工处理利用,提高草地的承载能力,依据草畜平衡机制,合理制定发展规模与饲养计划,科学开发与利用资源,转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发展草地生态牧业,提高畜牧业经济产值。实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3.2 加快草原确权工作,实行草地承包经营制

福泉市是黔南州工业城市,因此,草原更是生态屏障的一个组成部分,尽快明确草原权属,核发草地使用权证,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明确草原权属及用途,规范承包合同管理,落实承包草原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到户,推进草地承包经营,对已承包的草地,依法加强对承包草地的监督管理。同时把草原生态工程实施好,让退化的草原资源环境休养生息,为社会持续提供更多样的生态产品。

3.3 推进草原重大工程建设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任务已经确定,要加强与发改部门的沟通协调,多争取退耕还草任务,同时做好工程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草地生态工程建设管理,在巩固工程成效的基础上,科学布局草原围栏,实行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争取加大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扶持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产业带、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业企业发展,逐步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

3.4 加大科技合作与创新

自1985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若干个试验区,特别是贵州草业科研所和独山草种场已进行草业技术攻关研究,在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和草地畜牧业综合发展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成果,为该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积累了示范开发经验。要结合本市养殖基础与发展优势。加强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开展草地生态实用技术的研发,提高草地牧业技术管理和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甘新华,李翔宏,戴征煜,等.江西草地资源调查报告[J].江西畜牧兽医,2011(1):16-19.

[2] 黎纪风,雷荷仙,张进国,等.同仁地区天然暖性地带草地变化初步分析[J].贵州畜牧兽医,2011(3):61-63.

[3]洪绂曾,王元素.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J].中国草业学报,2006(3):73-74.

猜你喜欢

生产力监测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药师干预作用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中的作用
来不及生产力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