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阴阳消长变化为依据的五行新模式初探

2014-12-01赵子萱葛宝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消长学说阴阳

赵子萱,葛宝和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近年来,不少专家的研究表明五行学说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上更为明显。笔者将与五行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发现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密切,并认为五行是由阴阳衍生出来的,五行存在着一种以阴阳消长变化为依据的新的运行模式。

1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渊源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自上而下一脉相承的学说体系。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是对阴阳学说的进一步发展。《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言阴阳不离五行,论五行必及阴阳,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含阴阳,阴阳和五行的结合使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包含性[1]。张景岳《类经·五行统论》曰:“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者,所以阴阳之气也。”张灿岬[2]认为,从五行学说的发展来看,在先秦及两汉时期一分为两端,其中积极方面的一段就是“以五方五时为核心,反映客观世界,如气候、物候、天文、地理等方面,根据阴阳消长而引致周期性有序性的运动变化。”

关于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渊源,也可从它们各自的特点推知。五行的相生和相克分别对应阴阳的互根互用和对立制约,虽然传统五行相生相克只是单方向的,但“互生互克”的说法早已有之。靳九成等[3]依照七曜阴阳、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了“五行生克新模式”,即五行互生与互克的模式;邓铁涛的五脏相关理论讲的虽然是五脏之间相互影响,但却从侧面说明了“互生互克”的五行关系;温长路等[4]在总结五行构式的过程中,其中的五行二元平面构式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而张景岳与赵献可所倡导的“五行互藏”、“五脏互藏”理论,则是对于阴阳交感互藏最好的解释。

2 阴阳消长与五行的关系

2.1 阴阳的消长与“五”的关系

笔者认为,五行的“五”是阴阳消长变化过程中5个典型的阶段,即重阳、阳消阴长、阴阳平衡、重阴、阴消阳长,每个阶段分别以火、金、土、水、木来命名,每一行都有其特定的阴阳属性。五行学说秉承阴阳学说除消长变化之外的所有特点,而阴阳的消长变化又是阴阳运动最基本的方式,所以它不应该在五行学说中被遗漏。李可特别推崇民国时期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该书《原理上》曰:“五行者,阴阳二气整个升降沉浮中的五种物质……金水木火土,大气圆运动之物质也”[5],大气即阴阳二气。郑钦安的《医理正传·客疑》曰:“人之五脏,又分出五气,五行皆本二气所生。”“不在先天论阴阳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认为阴阳盛衰是本,五行由阴阳二气化生。由此可见,阴阳消长是五行的根本,是阴阳二气的消长衍生出五行之“五”。

2.2 阴阳变化与“行”的关系

图1显示,阴阳是运动的,五行也不可能是静止的,五行模式的实质在于“行”,在于运动,理解了“行”字的意义,亦就理解了中医五行学说的实质是物质的运动变化[6]。物质的变化归根到底就是体内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所以五行的运行也要随着阴阳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之日,周而复始”,是根据阴阳之气的特点依次治其各主之期。由此,笔者根据阴阳的消长变化构思出下图,用以表示五行之“行”。

2.2.1 水为重阴,火为重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阳火在上,阴水在下。

图1

木为阴消阳长:“重阴必阳”由阴转阳,为阳气渐盛的过程,与木生发条达的特性相符。《四圣心源·天人解》曰:“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7]”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又各有趋向性,所以又分为水阴木、土阴木、土阳木、火阳木。

2.2.2 金为阳消阴长 “重阳必阴”由阳转阴,为阴气渐盛的过程,与金收敛肃杀的特性相合。《四圣心源·天人解》曰:“枢轴运动……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7]”在这个过程中,各阶段又各有趋向性所以又分为火阳金、土阳金、土阴金、水阴金(见图1)。

关于金和木这2种属性,《四圣心源·天人解》曰:“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为水。[7]”《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也就是说金和木是处在变化中的2种属性,与图1所示非常吻合。

2.2.3 土为阴阳平衡 只有“阴阳和合”才能生化万物。《四圣心源·天人解》曰:“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7];《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五行》曰:“地面之气,居升降沉浮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故中气属土气”;《瀊熻易考·五位相得》曰:“阳借阴生,阴借阳成,阴阳合一,而土始成其为土”[7],所以说土行为阴阳平衡状态的代表。而《瀊熻易考·五行各合解》则根据河图得出“盖木火非土不生……金水非土不成”[8]。也就是说,金、木、水、火四行皆是由阴阳平衡状态(即土行)为起点变化而生。

3 五行的顺序

在研究五行学说的过程中,一个敏感的问题即五行的顺序问题一直无法回避。虽然这个问题一直饱受争议,但从五行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多崇尚土德的传统现象出发,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土应居中央位置,新的五行图应是以土为中心的环形立体式[9]。从纯数学角度看,五行的排列方式可以有120种之多,文献中可查到的只有9种,而强调土的就有6种,出现的频率最高[10],可见土在人们思想中居于重要位置。就整体排序而言,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排序是不一样的:在哲学,水火木金土;在道家,金木水火土;在医家,木火土金水。这些不同的排法取决于不同的应用[11]。《春秋》与《素问》对五行排列顺序是一致的,是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这个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河图五方的排法和马王堆汉墓中的排法与中医的排法有极相似处,均是以土为中心的立体图[12],尽管这些排列顺序反映的仅仅是五行的正向运动,还未能反映出他们相互关系的存在,但这个侧面就已经证明了它的立体关系的存在[4]。可见,五行顺序可以存在多种方式,因此以阴阳消长变化为依据的五行新模式也具有存在的可能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这种以阴阳消长变化为切入点的五行新模式,似乎更贴近五行学说的本意,且这种模式与阴阳学说紧密结合,突出了动态变化的特点,相对于传统五行学说而言,能较好地显示五行学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在理论上,应用这种模式可以做到,只要可以用阴阳解释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用五行学说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在临床上,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可以使五行与五脏配属的关系变得相对多样化,即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的时候,根据该脏腑所处的阴阳变化阶段,就可以划归其新的五行属性。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构思出的新五行模式只是雏形,必定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同行专家和学者能够提出宝贵的建议及意见,以求得五行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1]潘秋平,张其成.浅谈《淮南子》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医学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7,27(10):60-61.

[2]张灿岬.《内经》五行学说解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6-11.

[3]靳九成,郑陶,黄建平,等.五行生克新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8):1998-2003.

[4]温长路,温武兵.对中医五行构式的横向观察与思考[J].河南中医,2000,20(1):5-10.

[5]清·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

[6]魏丹霞,施兴黔,陆家龙.陆家龙老师论中医五行学说实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8-9.

[7]清·黄元御.黄元御四圣医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

[8]清·刘明瑞.瀊熻易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63,67.

[9]郭洪涛.从象数学看中医五行生克图的排列[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1):17.

[10]董草原.五行本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197.

[11]许子建.无形的生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8(1):4.

[12]张忠炎.五行生克的拟图叙由[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4):25.

猜你喜欢

消长学说阴阳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北方冬小麦越冬前后生物量消长规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