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决将反腐败进行到底

2014-11-29任建明

民主与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监督者全会关键

■任建明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我国的反腐败工作进入关键转折期所召开的一次关键的会议。历史将证明,这次会议会对我国能否真正实现反腐败的转折,进而为我国最终取得反腐败胜利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次会议主要有这样四个方面的新精神,包括实现了反腐败政治决心的彻底化;推动实施反腐败体制机制的改革;在作风建设、惩治和预防等各主要工作上(简称“三项工作”)继续加大力度;探索并努力破解监督监督者难题等。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实现了反腐败政治决心的彻底化。本文首先对其他三个方面的新精神进行一下扼要的介绍,然后再重点介绍和分析反腐败政治决心上的彻底化。

一、推行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无论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是在王岐山书记的工作报告中,都强调了推动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具体的改革部署是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决定将予以贯彻执行。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工作有二。一是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问责力度。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中将由“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领导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并要开始“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是责任制的“纲”,只有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特别是能追究对党风廉政建设负统一、全面领导责任的各级党委(党组)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责任制才能落到实处。可以预见,2014年通过启动追究责任机制,将会真正激活责任制,从而形成省和省以下地方各级紧跟中央步伐,全国齐动员,全面向腐败开战的壮观局面。二是推动实施纪检体制改革。通过“制定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意见”,使三中全会的相关改革精神得到及早贯彻和落实。反腐败体制机制,特别是反腐败机构体制,是制约我国反腐败工作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是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短板”或“瓶颈”。改革的方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这项改革不仅对于反腐败至关重要,就是对于实现我国权力结构体系的科学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具有突破性意义。

二、在各主要工作上继续加大力度。作风建设、惩治和预防是新的惩防体系建设五年规划中明确了的反腐败三项重点工作。中共十八大之后一年来,特别是在作风建设和惩治工作上,都“开了个好头”,“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评价”。三次全会决定在这三项工作上都将继续加大力度。在作风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着重强调了“公私分明”这个基本原则。尽管这是个老原则,但多年来已经被淡忘了,公私不分、公为私用的腐败行为更是对这个原则的肆意践踏。把这个基本原则重新确立为底线或基本界线,仍然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党的干部,可以要求得更高一些,例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但“公私分明”是不能逾越的底线或高压线。党的干部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甚至是较大的贡献,应当得到合理的报酬和较大的荣誉,但绝对不能公私混淆、浑水摸鱼、假公济私。在惩治预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使用“零容忍”,强调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在预防方面,在加强权力监督、干部管理、廉政教育以及加大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执行等方面都有明确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着重强调要通过实现纪律的硬约束和制度的刚性化,来强化权力监督;通过在改革举措中实施同步预防来提早“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这些精神对于有效预防腐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探索解决监督监督者难题。十八届三次全会提出要通过“创新组织制度”,通过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甚至通过把纪检监察机关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宏观设计,通过“探索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强化对于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的监督。中共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纪委领导十分重视对于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工作。王岐山书记多次讲到“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并在监督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领导,监督巡视组组长和巡视干部以及其他纪检监察干部上,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了许多工作,约谈制、问责制以及细化办案纪律和办案程序等制度化工作都令人耳目一新,也大都行之有效。开通中央纪委网站并切实加大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力度,首次公开通报纪检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也都产生了相当积极的效果。然而,监督监督者的难题并未完全解决。老实说,一直以来,基于传统的单向监督思维,对于监督者的监督是相当缺乏的,甚至是空白的。而实践表明,这项工作是相当基础性的和重要的。如果没有有力的、充分的对监督者的监督,不能确保作为监督者的反腐败机构的廉洁,不仅反腐败不可能取得进展,还会从根本上摧毁人们对于反腐败的信心。希望随后能有更多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出台,早日破解监督监督者的难题。

四、反腐败政治决心的彻底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明确宣示,要“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当然是反腐败政治决心的表达。但如何来评价这个决心呢?这个决心的实质或基本特征是什么呢?什么叫“进行到底”?与以往的反腐败决心相比,新的决心当然是很大、更大、前所未有,但很大、更大、前所未有以及任何类似的词汇都不足以准确表征新决心的实质。新决心及其宣示的最大特点或本质特征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了反腐败政治决心的彻底化。或者说,这个新决心才是真正彻底的反腐败政治决心。

在我国整个新时期反腐败历史上、在整个新中国反腐败历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反腐败历史上,敢于公开宣示这一彻底的反腐败决心,当之无愧地属于第一次。也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讲话中首次实现了反腐败政治决心的彻底化。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及充满封建性的国民党统治者,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跳出腐败的历史周期率,尽管出于维护家天下统治的需要,他们有时也会产生出较为强烈的反腐败动机,但根本不敢提出并展示如此彻底的反腐败决心。新中国前30年,由于腐败比较轻微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我们也没有能够提出这样彻底的决心。进入新时期以来,尽管所有领导人都显示出了坚定的反腐败政治决心,但由于总是把反腐败置于发展、改革、稳定等中心工作的配角位置,这相当于是把反腐败作为保障中心工作的“权宜之计”,因此,也一直没有能够提出如此彻底的反腐败决心。在过去30多年的反腐败历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反腐败决心要么是不彻底的,例如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要么是偏离了目标本身,例如把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反腐败目标。

回顾这个反腐败政治决心的彻底化过程,应该说是经历了中共十八大之后的一年时间。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廉洁政治”。这是我国首个彻底的反腐败目标。在这个终极目标的引领下,十八大之后一年来,反腐败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反腐败工作从中心工作配角的定位中解放了出来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战略得到重大调整并初步实现了反腐败战略的科学化,新领导人反腐败决心显著加大并开始“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上带下”。通过一年的工作,人民群众看到了向好的变化和有可能战胜腐败的希望。在此基础上,在三次全会上,最终实现了反腐败政治决心的彻底化。应当说,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前人从未敢想或从未实际达到的彻底化进程,真的是始所未料和难能可贵。

历史将会证明,此次反腐败政治决心彻底化的时机极为关键。众所周知,中共十八大之后所启动的新反腐败进程是在何种形势下开始的——我们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而且是持续严峻了30多年之下的总态势,而且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恐怕是唯一仅存的反腐败机遇期。古今中外反腐败实践表明,反腐败在和腐败的较量中,永远不会存在双赢格局,而必定是零和游戏。因此,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彻底的反腐败政治决心当是反腐败的第一“生产力”。十八大之后的第一个年头,2013年,是第一个关键年。不少人把这一年称之为转折年,这也未尝不可。但转折能否真的完成,一定要看接下来的第二个关键年,即2014年。毫无疑问,真正的、严峻的反腐败考验将会在这一年来到。如果继续选择过去的、随时准备向腐败势力妥协的、“鸵鸟”式的反腐败政治决心,将注定在这场你死我活的考验面前吃败仗。一旦吃了败仗,新的反腐败努力将一蹶不振甚至一败涂地。正是在第二个关键年开始之际,在这个千钧一发、极其关键的时刻,领导人展示出了彻底化的反腐败决心:坚决将反腐败进行到底!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从某种程度上看,反腐败和腐败两种力量都在观望。这个彻底的决心必将成为鼓舞所有反腐败力量,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信心的核武器;同时也必定变成摧毁一切腐败势力试图顽抗、心存侥幸的核武器。只要能通过2014年的考验,就一定会完成反腐败局面的根本转折,并有望为在三五年时间内实现反腐败局面的根本改观,为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反腐败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以领导人彻底的反腐败政治决心为依托,满怀信心地迎接并通过2014年的关键考验。

猜你喜欢

监督者全会关键
监督过失:因果性、注意义务与定罪实践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走进省纪委十一届六次全会
监督过失犯“归因-归责”路径之厘定
高考考好是关键
全会表情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图说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
蒋百里:“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努力”
官员更需要“不自觉地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