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油茶种植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2014-11-28黄义松等

绿色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产业油茶现状

黄义松等

摘要:指出了当前江西油茶种植面积和产量急剧增加,企业投入积极性明显高涨,产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探讨了油茶精深加工技术、茶果脱壳技术、种植采摘机械化等关键技术,从强化宣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投入力度、推动产学研一体进程、增加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推动油茶种植产业化进程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12103

1引言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别名茶子树,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适宜性强、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北纬18°~34°、东经98°~122°之间的广大区域,中心产区为湘、赣等省,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低丘,栽培历史已有2500年以上。

油茶经济价值大,全株是宝,一种多用,果实可提茶油、皂素、拷胶、糖醛、碳酸钾,果壳、枝、干也可制作活性碳、木糖醇,与锯木屑合理搭配可作菇类培养基,亦可用于医药、农药、化肥,饲料,提炼人造液体燃料。茶油是天然优质油料之一,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达9成以上,不含菜油的芥酸,不含豆油、花生油中黄曲霉素,不含动物油中的高胆固醇,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富含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动脉硬化、哮喘等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长期食用有软化血管、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等功效,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油茶根系发达,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对土壤要求不高,病害、虫害较少,适于荒山荒地荒坡上种植,可以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兼有生态林、经济林的两用树种,也可选择理想的桩型,实行高位嫁接,培育成造型独特花卉或盆景,油茶叶常绿、厚革质、含水量高、不易着火,是防火林带的好树种。

2江西油茶产业现状

2.1生产经营现状

江西省是典型江南丘陵地貌,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自西南往东北整体倾斜,少高山、少平原,多丘陵,以低山高丘为主,气候条件、立地条件较为适宜油茶生长,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核心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建国后经历了3次发展高潮,油茶林面积发展迅速,产量稳步上升。总种植面积1127.5万亩,广泛分布于全省11个设区市,以上饶、宜春、吉安3市较为集中。

全省100余县(市、区)均有油茶分布,全省油茶总面积1127.5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14%,占全省经济林面积的77.5%,宜春市袁州区为江西第一大油茶县(市、区),种植面积约为82.3万亩;遂川、上饶和丰城3个县市种植面积在50~80万亩之间;永丰、上栗、玉山、渝水、兴国和分宜6个县区在25~50万亩之间;莲花、上犹、横峰、铅山、赣县等35个县(市、区)在10~25万亩之间,全省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合计共达45个之多。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有302个。上饶县湖村乡油茶面积10.11万亩,为全省第一大油茶乡镇;5~10万亩油茶的乡镇有39个,2~5万亩的118个,1~2万亩的144个。全省18545个行政村中,9266个村有油茶分布,约占49.96%,其中2000亩以上的村有1688个,3000亩以上的村有1000个,5000亩以上的村有400个。

全省范围内油茶生产经营收入在林区林农收入中也占有较高比重,在重点产区油茶生产经营收入可占林农年收入的60%~70%,一般产区也可达 30%~40%,油茶产业基础较好,林农种植油茶、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较高,企业投资意愿强烈,政策扶持力度大,适应发展高产优质油茶产业。

2.2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江西省是油茶产业原产区,油茶种植资源丰富。据现有资料统计,全省现有经权威种质资源机构鉴定的油茶栽培亚种2个。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江西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赣州市林科所等单位长期的油茶生产和科研实践,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良无性系品种。其中经省级以上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高产油茶优良无性系43个,江西省林科院选育出的“赣无系列”、赣州市林科所选育出的“赣州油系列”、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选育出的“长林系列”等36个高产无性系品种,已通过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油茶良种。同时,江西省林科院依据地理种质优势建成的油茶种质基因库,为全国现有的保存种质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油茶种质基因库之一,目前收集保存油茶优良单株及其品系(无性系、家系)700余号、油茶优良农家品种42个,其中重点推广的优良农家品种有石市红皮油茶、宜春三角枫油茶、宜春白皮平蒂中籽油茶、观音桃油茶、茅岗大果油茶、珍珠子、二水桃、赣萍茶、红皮霜降子等10余品种。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大力开展油茶良种推广工作,基本形成以专用采穗圃为主体、兼用采穗圃为补充、新建油茶良种基地为后续的油茶良种生产体系,并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管理,实现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全省共确定优质良种采穗圃22处,总面积达4000亩,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4800多万支,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4亿株,省林科院、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和赣州市林科所3家单位为全省的定点育苗单位,培育和提供油茶芽苗砧优良无性系嫁接苗木。

2.3产业化发展现状

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是江西省油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视油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形成了一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全省拥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有42家,年设计加工消耗油茶籽526万t,年茶油生产能力140万t。其中,年产5000t以上精炼茶油能力的加工企业有11家,占262%。拥有品牌的企业有24家,占571%;通过食品安全认证的企业有20家,占476%;有11家企业是拥有进出口权的省级龙头企业,占262%,深、精加工逐渐被企业重视,一些企业开始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之路,深入研究茶油的提炼技术、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由于产品品质大幅度提高,茶油作为一种与橄榄油相媲美的高档保健食用油逐步走进国内外市场,价格连年攀升,市场前景非常广阔。endprint

3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困境

31经营管理粗放,低产低效林占有绝对比重

江西是全国油茶主产区之一,油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油茶生产经营管理长期以来极其粗放,大多停留在“人种天养”的原始状态,导致立地条件恶化,地力严重衰退,大多数油茶林华而不实、落花落果,病虫害严重,单位面积产量低,残次林分多。按产能分:低产油茶林(亩产5kg以下)面积49538万亩,中低产(亩产5~10kg)27353万亩,中产(亩产10~20kg)17117万亩,中高产(亩产20~30kg)10853万亩,高产(亩产30kg以上)7888万亩。低产油茶约占一半左右,低产、中低产合计达到70%左右,高产油茶比重不足10%,形成以低产、中低产为主的油茶种植格局,急需提高高产、优质、盛果期长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表1)。

3.3油茶无公害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茶油是高档保健食品,天然、绿色、无污染、无公害是其产品的生命。近几年来,全省高校科研机构、油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油茶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油茶低产林改造及丰产技术推广”、“油茶高油份高产量新品种选育”等一系列油茶生产技术研究和探索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新品种选育等一些关键领域还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油茶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实践力度,急需推动适合制订本省特点、可以规模化推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急需探索建立低成本、小投入的无公害高效生态栽培模式,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还需要深入、彻底解决农药和化肥残留问题,推动高档路线不断深入。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3.4产业化程度不够,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较难突破

经过多年科技攻关,茶油精深加工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但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茶果由果壳、种壳、种仁组成,一般分别占65%、15%、20%左右。茶果需要经过采摘、阴藏、曝晒、脱壳、筛选、取仁等多道工序才能真正获得种仁,由于茶果果壳厚重、含水量较高,种壳紧包种仁,很难通过工业手段规模化取得无破碎的种仁(目前技术条件下规模化脱壳极易导致种仁破碎、混入杂质、影响茶油品质),使用人工脱壳取仁,成本过高,急需加大茶果脱壳技术研究(表4)。

不能解决茶果脱壳取仁技术,很难真正推动油茶企业大规模兴建高产优质茶果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势必回归千家万户种植、油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种仁进行加工,原料品质无法保证,油茶产业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5企业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

全省茶油加工处于低水平粗加工阶段,偏远产区甚至还沿用土法压榨提取茶油,茶油产品色重易沉淀,杂质多、品相不好,只有用于农民自用不用上市。近十几年,虽然油茶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但总体而言规模尚不大,未形成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一批资金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大、自有原料基地的企业,培育特色产业链。

4发展对策思考

4.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茶油市场

油茶是我国特有优质食用油料树种,茶籽加工制成的茶油成分与橄榄油相近,国际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国际市场上精炼茶油每公斤在100元以上,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茶油供不应求。但从现状上来看,传统上的油茶种植“低产、低效”思维还没有根本改变,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意愿不强。要进一步宣传油茶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主打高端路线,积极培育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培养消费群体,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茶油市场,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上市公司投身到油茶产业中来,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2提高政府重视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

新造高产油茶林一般每亩投资在2500元以上。一般前5年不可挂果需纯投入,10年后才能进入盛果期,15年左右才能收回前期投资。投资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见效慢,经济效益很难及时显现,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看到高产油茶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认识到油茶深加工、综合利用产品的巨大产业链和广阔市场空间,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户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经营生产还停留在自用油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急需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政府在发展油茶过程中应发挥领头羊和推手作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油茶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精深加工的力度。

4.3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全省现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亚林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科院、赣州市林科所等多家科技依托单位,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繁殖栽培技术成果。也有江西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饶恩泉油脂公司、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油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企业、科技单位、农户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科技支撑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常态化,目前科研推广机构已完全掌握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油茶集约经营技术和油茶综合利用技术,急需平台向企业推广。油茶精深加工技术、油茶种植机械化、茶果处理机械化等领域还未取得关键突破,客观上加大了企业成本,降低了茶油品质,削弱了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油茶产业产学研一体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唐忠武,韦健康.桂林市把油茶种植列为科技扶贫重点项目[J].广西林业,2010(1):36.

[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

[3] 黎丽.遂川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1,284.endprint

3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困境

31经营管理粗放,低产低效林占有绝对比重

江西是全国油茶主产区之一,油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油茶生产经营管理长期以来极其粗放,大多停留在“人种天养”的原始状态,导致立地条件恶化,地力严重衰退,大多数油茶林华而不实、落花落果,病虫害严重,单位面积产量低,残次林分多。按产能分:低产油茶林(亩产5kg以下)面积49538万亩,中低产(亩产5~10kg)27353万亩,中产(亩产10~20kg)17117万亩,中高产(亩产20~30kg)10853万亩,高产(亩产30kg以上)7888万亩。低产油茶约占一半左右,低产、中低产合计达到70%左右,高产油茶比重不足10%,形成以低产、中低产为主的油茶种植格局,急需提高高产、优质、盛果期长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表1)。

3.3油茶无公害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茶油是高档保健食品,天然、绿色、无污染、无公害是其产品的生命。近几年来,全省高校科研机构、油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油茶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油茶低产林改造及丰产技术推广”、“油茶高油份高产量新品种选育”等一系列油茶生产技术研究和探索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新品种选育等一些关键领域还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油茶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实践力度,急需推动适合制订本省特点、可以规模化推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急需探索建立低成本、小投入的无公害高效生态栽培模式,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还需要深入、彻底解决农药和化肥残留问题,推动高档路线不断深入。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3.4产业化程度不够,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较难突破

经过多年科技攻关,茶油精深加工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但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茶果由果壳、种壳、种仁组成,一般分别占65%、15%、20%左右。茶果需要经过采摘、阴藏、曝晒、脱壳、筛选、取仁等多道工序才能真正获得种仁,由于茶果果壳厚重、含水量较高,种壳紧包种仁,很难通过工业手段规模化取得无破碎的种仁(目前技术条件下规模化脱壳极易导致种仁破碎、混入杂质、影响茶油品质),使用人工脱壳取仁,成本过高,急需加大茶果脱壳技术研究(表4)。

不能解决茶果脱壳取仁技术,很难真正推动油茶企业大规模兴建高产优质茶果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势必回归千家万户种植、油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种仁进行加工,原料品质无法保证,油茶产业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5企业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

全省茶油加工处于低水平粗加工阶段,偏远产区甚至还沿用土法压榨提取茶油,茶油产品色重易沉淀,杂质多、品相不好,只有用于农民自用不用上市。近十几年,虽然油茶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但总体而言规模尚不大,未形成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一批资金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大、自有原料基地的企业,培育特色产业链。

4发展对策思考

4.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茶油市场

油茶是我国特有优质食用油料树种,茶籽加工制成的茶油成分与橄榄油相近,国际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国际市场上精炼茶油每公斤在100元以上,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茶油供不应求。但从现状上来看,传统上的油茶种植“低产、低效”思维还没有根本改变,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意愿不强。要进一步宣传油茶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主打高端路线,积极培育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培养消费群体,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茶油市场,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上市公司投身到油茶产业中来,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2提高政府重视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

新造高产油茶林一般每亩投资在2500元以上。一般前5年不可挂果需纯投入,10年后才能进入盛果期,15年左右才能收回前期投资。投资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见效慢,经济效益很难及时显现,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看到高产油茶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认识到油茶深加工、综合利用产品的巨大产业链和广阔市场空间,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户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经营生产还停留在自用油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急需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政府在发展油茶过程中应发挥领头羊和推手作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油茶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精深加工的力度。

4.3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全省现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亚林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科院、赣州市林科所等多家科技依托单位,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繁殖栽培技术成果。也有江西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饶恩泉油脂公司、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油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企业、科技单位、农户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科技支撑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常态化,目前科研推广机构已完全掌握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油茶集约经营技术和油茶综合利用技术,急需平台向企业推广。油茶精深加工技术、油茶种植机械化、茶果处理机械化等领域还未取得关键突破,客观上加大了企业成本,降低了茶油品质,削弱了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油茶产业产学研一体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唐忠武,韦健康.桂林市把油茶种植列为科技扶贫重点项目[J].广西林业,2010(1):36.

[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

[3] 黎丽.遂川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1,284.endprint

3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困境

31经营管理粗放,低产低效林占有绝对比重

江西是全国油茶主产区之一,油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油茶生产经营管理长期以来极其粗放,大多停留在“人种天养”的原始状态,导致立地条件恶化,地力严重衰退,大多数油茶林华而不实、落花落果,病虫害严重,单位面积产量低,残次林分多。按产能分:低产油茶林(亩产5kg以下)面积49538万亩,中低产(亩产5~10kg)27353万亩,中产(亩产10~20kg)17117万亩,中高产(亩产20~30kg)10853万亩,高产(亩产30kg以上)7888万亩。低产油茶约占一半左右,低产、中低产合计达到70%左右,高产油茶比重不足10%,形成以低产、中低产为主的油茶种植格局,急需提高高产、优质、盛果期长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表1)。

3.3油茶无公害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茶油是高档保健食品,天然、绿色、无污染、无公害是其产品的生命。近几年来,全省高校科研机构、油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了“油茶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油茶低产林改造及丰产技术推广”、“油茶高油份高产量新品种选育”等一系列油茶生产技术研究和探索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新品种选育等一些关键领域还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油茶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实践力度,急需推动适合制订本省特点、可以规模化推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急需探索建立低成本、小投入的无公害高效生态栽培模式,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还需要深入、彻底解决农药和化肥残留问题,推动高档路线不断深入。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3.4产业化程度不够,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较难突破

经过多年科技攻关,茶油精深加工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但茶果规模化脱壳取仁技术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茶果由果壳、种壳、种仁组成,一般分别占65%、15%、20%左右。茶果需要经过采摘、阴藏、曝晒、脱壳、筛选、取仁等多道工序才能真正获得种仁,由于茶果果壳厚重、含水量较高,种壳紧包种仁,很难通过工业手段规模化取得无破碎的种仁(目前技术条件下规模化脱壳极易导致种仁破碎、混入杂质、影响茶油品质),使用人工脱壳取仁,成本过高,急需加大茶果脱壳技术研究(表4)。

不能解决茶果脱壳取仁技术,很难真正推动油茶企业大规模兴建高产优质茶果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势必回归千家万户种植、油茶企业直接收购农户种仁进行加工,原料品质无法保证,油茶产业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5企业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

全省茶油加工处于低水平粗加工阶段,偏远产区甚至还沿用土法压榨提取茶油,茶油产品色重易沉淀,杂质多、品相不好,只有用于农民自用不用上市。近十几年,虽然油茶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但总体而言规模尚不大,未形成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一批资金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大、自有原料基地的企业,培育特色产业链。

4发展对策思考

4.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茶油市场

油茶是我国特有优质食用油料树种,茶籽加工制成的茶油成分与橄榄油相近,国际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油,国际市场上精炼茶油每公斤在100元以上,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茶油供不应求。但从现状上来看,传统上的油茶种植“低产、低效”思维还没有根本改变,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意愿不强。要进一步宣传油茶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主打高端路线,积极培育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培养消费群体,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茶油市场,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上市公司投身到油茶产业中来,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2提高政府重视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

新造高产油茶林一般每亩投资在2500元以上。一般前5年不可挂果需纯投入,10年后才能进入盛果期,15年左右才能收回前期投资。投资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见效慢,经济效益很难及时显现,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看到高产油茶的巨大潜力,没有充分认识到油茶深加工、综合利用产品的巨大产业链和广阔市场空间,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户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经营生产还停留在自用油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急需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政府在发展油茶过程中应发挥领头羊和推手作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推动油茶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精深加工的力度。

4.3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

全省现有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亚林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林科院、赣州市林科所等多家科技依托单位,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繁殖栽培技术成果。也有江西青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饶恩泉油脂公司、江西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油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企业、科技单位、农户的联系还不十分紧密,科技支撑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常态化,目前科研推广机构已完全掌握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油茶集约经营技术和油茶综合利用技术,急需平台向企业推广。油茶精深加工技术、油茶种植机械化、茶果处理机械化等领域还未取得关键突破,客观上加大了企业成本,降低了茶油品质,削弱了企业投资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油茶产业产学研一体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唐忠武,韦健康.桂林市把油茶种植列为科技扶贫重点项目[J].广西林业,2010(1):36.

[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

[3] 黎丽.遂川县油茶种植气候区划及生产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1,28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油茶现状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