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 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之考试改革方案研究

2014-11-28孟庆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学考试考核

孟庆玲 郭 松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一、H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背景

教育学分三类,即高等教育学、普通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面对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学前教育学面对的是幼儿园教师;而高校的公共教育学则属于普通教育学,面对的是中小学的教师。本文研究的教育学主要针对的是普通教育学,由于普通教育学在高校是为师范类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类通识课,因此该课程又被称为是“公共教育学”。

H高校是边疆一所综合类本科院校,尝试性的进行考试改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原因来自外部,即H高校刚刚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让H高校人深刻意识到“本科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本着提升“本科教学意识”,从外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的目的,该校实施课程考试改革;另一方面改革的原因来自于学校自身,H高校半数以上学生来自于职高生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而考试改革本意就是改重结果考核为重过程考核,是督促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

本次考试改革牵动着整个学院,是全体师生“全员参与”的一次改革。改革要持续四年,即一届学生的一个大学周期。H高校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该校万变不离其宗的“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实,即基础知识扎实;二高,即计算机水平高,英语水平高;三强,即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四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曾将“双基”扩张成“四基”,即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历和基本思想。有人说H高校的当下的考试改革就是将“双基”后的“基本经历”和“基本思想”纳入到学生学业生涯中,让他们在大学仅仅的四年生活中留下亘古不灭的痕迹。

公共教育学作为H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率先加入了考试改革,将公共教育学原有的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了大量调整,用“考试方案”代替了“考试大纲”。下面笔者将就H高校的公共教育学考试改革来做具体论述,进而诠释该校考试改革的方案设定和具体措施。

二、H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取消考试大纲,制定课程考试方案,原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可补充到考试方案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就是考试目标。课程考试方案中关于考试内容的要求应按章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和课程教育性(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五个部分进行说明。

平时考核和阶段考核应突出单元重点,强调对学生平时课下学习、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态度的考核。考试内容还要有利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诊断反馈和导向。

结课考核内容,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要注意涵盖教学大纲中的全部教学内容。

无论是平时考核还是阶段考核或结课考核,考试的内容都要经过教研室集体研讨。每一门课的考试内容都建议涵盖以下几部分: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学能力、读书能力、获得信息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

(二)考试形式及要求

1.考试方式:考试类型分为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答辩、课堂笔记、读书笔记、作业、论文、专题报告、小组集体作业(如讨论报告或作品等)、网络试题、作品、展示、训练、表演、制作和操作等若干种。各学院可以突破以上例举,提出适合课程需要的其他方式。建议,每门课程采取的考试方式不少于3种,口试(或开卷笔试、答辩)和检查课堂笔记为每门课程必须使用的考核方式,期末结课考试不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各学院的一些特殊课程(如公共必修课、公选课、实验课、技能课、第二学位课程、外教授课课程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可自行安排考试方式,但要提前将考试方案和相关说明提交给教务处教学管理科,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2.考核次数: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阶段考核成绩和结课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建议,平时考核次数和阶段考核次数不少于3次,结课考核不少于2次。考勤不算在考核次数内。

各学院的一些特殊课程(如公共必修课、公选课、实验课、技能课、第二学位课程、外教课程、学生人数超过60的合班专业课、18课时课程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可自行安排考试次数,但要提前将考试方案和相关说明提交给教务处教学管理科,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要求在计算课程总评成绩时,说明采用的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课考核的百分比及构成,应有明确的计算方法。

三、H高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具体做法

按照全面执行考试改革基本要求的前提,笔者形成了关于H高校的“公共教育学”考试方案的最初设计。请见下表:

备注:1.不参加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不予登录;

2.结课考核未能达到及格分数,期末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由上表可知,首先,平时考核和阶段考核被纳入到了和结课考核同等重要的地位。结课考核(50%)=平时考核(20%)+阶段考核(30%)。

其次,公共教育学拟定考试次数为六次。H高校“公共教育学”是公共必修课,课时48学时,根据H高校的考试次数要求“公共教育学”考试次数应该不少于五次,表中呈现六次考试是符合标准的。

最后,该方案的“考核内容”基本囊括了教育学的核心知识,即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教育的特殊规律。除此之外方案中还呈现了考核目标、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五位一体且一览无余,使得该方案更加完备。

据此笔者认为,H高校“公共教育学”考试方案的制定有以下创新点:

第一,倡导学生画脑图,即“公共教育学”的知识结构。画脑图,有利于学生对该学科有整体上的认识,使学生能抓住学科的学习主线。其实这一点对每个学科来讲都很重要。

第二,“平时考核”和“结课考核”相辅相成。平时考核的小组作业体现合作精神,结课考核的个人作业,提倡个人创新能力。把个人和集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是课程的需要,亦是教育的需求。

第三,考试方案提出“小老师模式”。人们都说教育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它类似于医学上的“临床医学”,而该考试方案中的“小老师模式”即给了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上台锻炼的机会,也让他们体会到当老师和当学生角色的不同,可谓“一箭双雕”。

第四,把学生的四种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该考试方案中全部体现了出来,例如:听——听课笔记的检查,说——分组试讲,读——阅读教材,写——书写授课教案等。

总之,H高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方案,在笔者看来已经比较完备,这一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契合度是多少,以及进一步调整会将是什么?这些只能交给实践和时间来印证,我们要做的就是检验它、矫正它和完善它。

[1]杨兆山.基于人性论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2]王毅.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内涵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4).

[3]王冬梅.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4]寇平平.对建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

[5]谢华.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2).

猜你喜欢

教育学考试考核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