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

2014-11-26周珂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评价同学数学

周珂

“三自课堂”这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是笔者所在中学的重点校本课题,在笔者所在中学的数学教研组进行了全面推广.笔者在尝试了一段时间的“三自课堂”后,对这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若干思考.

一、“三自课堂的概念”

“三自课堂”立足学生的自我提问(学什么),自我设计(怎么学),自我评价(学得怎么样),其核心任务是探索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种科学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科学地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时间和问题延伸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的方式.

“自我提问”即学什么,指的是学生在进行自主预习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确定初步的研究设想.“自我设计”即怎么学,指的是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思考有哪些规律、结论和公式,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规律、结论和公式应用的典型例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对教材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从而和其他同学形成碰撞,是一个学生知识体系由发生到发展的形成过程.“自我评价”即学得怎么样,指得是学生在完成自我提问和自我设计环节之后,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评价以及对未解决问题的思考.本文所指的“自我评价”更多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而言,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由学生自己或者学生相互之间完成.

二、“三自课堂”的有效性研究

1.“三自课堂”较之常规教学更受学生欢迎

“三自课堂”的受欢迎程度在笔者所在学校每周的《教学反馈》上,学生写道“数学课的改革让以前沉闷的数学课变活跃了许多,同学们上课走神的少了,想睡觉的少了”.

2.“三自课堂”让学生对数学预习投入更多的时间,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的预习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课堂听讲的针对性,可是现在学生在常规学习中,有两个关于预习的常见不好现象:一是大量的硬性作业挤掉了预习的时间,让学生有预习的想法,但是没时间实施;二是有学生安排出预习的时间,可是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往往只是浏览一下课本,做一下课后习题,这种缺少教师指导的预习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大,没有最大程度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三自课堂”中学生互相讨论的环节可以使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提高

“三自课堂”中最打破常规的环节就是由小组合作部分代替老师的直接讲解,这里的小组讨论有课前的讨论、课中的交流展示和课后的讨论三个部分.课前,对于预习中的问题,部分内容是要求每个同学通过自学,或者请教小组内的同学必须完成和掌握的,有的内容是可以自己思考后留待大家共同解决的.在课堂上,每组安排同学首先汇总本小组在预习中遗留的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如果有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由其他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如果大家都不能解决,就由师生共同讨论.对于课堂上的例题,每个同学思考后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对于老师留下的课后总结和思考的内容,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份.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的合作学习,每个人在扮演学生这个角色的同时还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同学之间甚至会产生分歧,引发辩论和共鸣,碰撞出更多更耀眼的思维的火花.对于将要登台教授的同学,他更会珍惜这样的机会,精心准备,这也就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绝大部分知识都是自己研究、讨论获取的,当然比老师直接讲授的之后印象要深刻得多.

4.“三自课堂”中学生的展示环节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通过展示都得到了愉悦的心理感受.这种在台上的展示获得同学的鼓励,大家的肯定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

三、“三自课堂”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把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

“三自课堂”是一种倡导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设计与自我评价的教学模式,是各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只是广度不同而已.对于高中数学的不同教学内容, “三自课堂”并不都是最好的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有很多知识点是学生之前没有任何学习经验的,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而这些教学内容在初学时要求学生能自我提问、自我设计与自我评价是很难实现的.

2.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

“三自课堂”由学生唱主角,教师傍敲侧击,由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知识体系,参与教学设计,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在教师的协助下,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由学生提出研究性课题(导学案),以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以自评、他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实施成果展示.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占了绝大部分课堂时间.

但是在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一样.如果对于问题的设置不分层次,对于学生自主参与讨论的问题不做引导,就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情况就是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让很多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 ;另一种情况就是问题的设置难度过大.整个班级只有个别学生能够有能力参与其中.

所以在“三自课堂”的准备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学的设计上能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获可收,有感可发.在开始实施的初期,要指导小组学生对任务和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一段时间,待学生熟悉这种课堂模式后,只要教师的任务设置合理,小组内会自然形成合理而明确的分工.

3. 应该更加细致地观察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以便随时控制课堂节奏

在“三自课堂”上,更强调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学生逐步习惯“三自课堂”的模式后,在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感状态等方面都会趋于稳定和良好.学生会形成积极讨论,平等交流,愉悦的学习氛围.但是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难度、重点、深度、广度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非常精确地预计学生对这个任务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对话,每一次解题都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通过他们的表现,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思维状态是什么样的.通过他们的思维状态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调整课后反馈的设计等众多环节.

4. 通过更加多样的课后自我评价环节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三自课堂”的教学反馈的重点不仅仅在检验学生这节课的内容是否懂了、会了,更侧重要求学生要把本节课所学新知合理、系统地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做到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要看学生是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即将探索的新问题、新知识产生了一种求知欲,并在这种求知若渴的心理支配下,产生自觉的学习动力.而且“三自课堂”更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鉴于以上想法,“三自课堂”的课后反馈环节除了常规的习题练习外,还包括试卷批改、试卷命制、小论文、小总结、主题发言等形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同学数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