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2014-11-24陈泳涵

师道·教研 2014年9期
关键词:下阕修饰语长亭

陈泳涵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性值得我们探究和欣赏。

一、结合诗歌语言特点,对诗歌句子进行重建和补充

古典诗歌,由于受到本身格式、篇幅、声韵等方面的限制,在表达上有别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常出现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表现在语法使用上,比如省略、倒装、词性的活用等等。这些语法上的特殊结构,使诗歌内容呈现极大的跳跃性、模糊性,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但是这些特殊结构,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已经多有接触,所以只要我们注意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敏锐性,多引导学生从理顺句子逻辑,明白句子意思方面入手,对诗歌句子进行重建和补充,就能将诗歌句子的基本意思弄明白。比如在讲评练习中黄简的《柳梢青》时,由于这首词中多处使用特殊的语法,我提醒学生先补充作品中有可能省略的一些主语以及重新理顺一些倒装的句子。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上阕中,谁“病酒”了,是什么在“唤愁”,如今是个什么时节?下阕中,为什么会有“层层”的“天涯翠巘”,哪里出现了“长亭短亭”,谁“倦”了,怎么会“飞”到“银屏”?

学生通过思考,展开合理的联想,重组和补充这些空白,就会得出这么一个意思:词人心情不好,喝醉了酒,黄莺不断地叫唤,使词人发愁。寒食、清明到了,又是一年的春天过去。词人登高望远,看到了远处的重叠青山,也因此看到了远方的长亭短亭。看累了,就倚在一旁的柱子上,吹着东风,做着好梦,飞到了银屏。这个恰好就是词的句子描述的大致内容。

二、抓住修饰语,丰富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感

基于上述对诗歌句子大意的疏通,学生对作品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理解。但是这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把握上。诗歌更重要的“言志”,传情达意的功能还没有体现。而这一步,就需要我们在对作品内容整体理解上再进行情感和内涵上的扩展。这种扩展,还是要从对句子内部入手,抓住关键字词,结合情境,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来完成。而所谓的关键字词,就是一些修饰、限定性的词语,它们就是诗人“借以传情达意的语言形式”。

还以《柳梢青》为例,上阕中,为什么“黄莺的叫唤让词人发愁”,词人的情绪通过那个词体现?那么就要再细致关注到“可奈”、“无限”等词上。“无奈那流莺叫个不停”,引发词人“绵延不绝的愁思”。这“绵延不绝的愁思”到底又是因何而起?是对美好春天逝去的伤感,是对时光飞逝,“又是一年过去”的无奈。那是不是仅因为伤春伤时?结合下阕,为何词人登高望远,望见的是“长亭短亭”,又为何会梦见自己飞回“银屏”。我们知道“长亭短亭”是古人送别流连之处,是思乡怀远的代表。而“多少”二字,则写出了词人此时与家乡隔着千万重的距离,反映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凄恻,梦回“银屏”正是词人对家乡深切想念的结果。

对于一些纯粹用意象(名词性词组)进行累加的句子,我们更要学会抓住里面的修饰语进行扩展,还原作者眼中看到的景象,用诗意的语言重新描述。在讲授粤教版选修五《唐诗宋词元散曲》中柳永的《望海潮》时,我着重培养学生抓住关键修饰语,用诗意语言扩展作品内容的能力。

上阕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下阕的“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些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画面感极强,在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来,围绕作品中的修饰语进行有意识的扩展,比如“烟、画、风、翠、云、怒、霜雪、无涯、三秋、十里、弄晴、泛夜、嬉嬉、千骑、烟”等,并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好一派物阜民丰、官民同乐的景致!词人正是通过对环境如此优美、物产如此丰富,市民生活如此热闹的钱塘地区的描述,赞扬了此处地方官的治理有方。通过对这些修饰语的扩展,还原了诗歌本来的画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在对这些修饰语进行扩展和组织表达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慢慢感知作品意境和情感的过程。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阕修饰语长亭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顺序对比与汉语习得偏误研究*
望月
木槿花西月锦绣
浩浩荡荡个什么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
长亭外,十里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