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营造实效品德课堂

2014-11-24杨瑞国

师道·教研 2014年9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教学内容儿童

杨瑞国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一、贴近生活实际,丰富学生体验

教学内容生活化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传统教材于新意,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如某教师教学北师大版(以下所举例均为北师大版教材内容)六年级上册《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一课时,由于爷爷、奶奶那一年代的生活跟现实生活相比,显得比较遥远,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课前,教师先让班上的学生去采访爷爷、奶奶们,并把班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及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采访时记录下来的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教师用课件展示爷爷、奶奶小时候——也就是解放初期,新中国“一穷二白”时的照片,请学生谈谈观看照片时感受,谈谈自己的成长环境,谈谈自己在成长中的所见所闻及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爷爷、奶奶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里,学生体会到了爷爷、奶奶小时候生活的艰辛,从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成长环境的优越和生活的幸福,也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了新中国的变化和进步。

由于该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因此,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深深地受到了感染,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二、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学习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应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不要把学习只看成是掌握某些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这样的课程学习达不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而应做到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本学科注重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掘和运用身边鲜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内容。特别要重视有关民族精神、生命教育、诚实守信、文明行为等方面的内容,选用这些内容时要注意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

如六年级上册《为他人喝彩》一课中,主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应当认识和接受他人的长处,嫉妒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影响自己成长,教育学生做一个心灵高尚的人。课堂上,在学生读完课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现象你们见到过吗?”请学生举出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例子并展开交流:“‘我嫉妒过吗?我为什么会‘嫉妒?嫉妒有什么害处?应当怎样对待嫉妒?”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总结:“嫉妒的产生是比较常见的。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要求自己不被嫉妒控制。一旦产生嫉妒心理时,要努力克服它。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心灵高深的人。”接着,教师结合选举班干部这个活动,让学生来推选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同学,说说推选这名同学的理由,谈谈这名同学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找找自己和他的差距,想想应如何提高自己……在这一课堂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应该正确对待他人:承认别人的优点,接受别人的长处;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应该学会在肯定他人的优点及长处中促进自己的进步。

三、参与社会实践,拓展教学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外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校、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增进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同时,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区域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教学内容儿童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留守儿童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