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式编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014-11-24朱世学

关键词:编钟

朱世学

(恩施自治州博物馆,湖北 恩施 445000)

编钟为青铜打击乐器,据《辞海》记载:“钟,古代乐器,青铜制,悬挂于架钟,以槌叩之而鸣。”建国以来,在巴族分布地区,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战国到两汉时期的编钟,现就其出土情况以及相关问题作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巴式编钟的出土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巴族地区出土编钟且见于资料报道的约53 处①,共出土编钟96 件。其中窖藏48 处,出土编钟72 件;墓葬5 处,出土编钟24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巴族地区出土编钟列成下表,以供参考。

表1 巴族地区窖藏和墓葬出土编钟一览表

(续表1)

(续表1)

二、对巴式编钟形制及特征的认识

编钟又名“歌钟”(因音色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打击(和声)乐器。《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可见,它是依钟的大小和音高次序进行编组,并悬挂在钟架上,用大小木棰敲击,故而得名。其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诗经》中有“鼓钟钦钦,鼓瑟鼓琴”之句。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朝聘等,都要演奏编钟。它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

钟的前身是铃,最早是由殷商时期的铙演化而来。其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共鸣箱的平顶称为“舞”,正背的中上部直的阔条称为“钲”,两边突出的乳钉称为“枚”,“枚”的上下间隔部分称为“篆”,以下称为“鼓”,弯曲的下口称为“于”,尖锐的两侧称为“铣”,悬挂钟体的柄形物称之为“甬”。甬的顶端称为“衡”。甬的中段突出部分称为“旋”,旋上用以悬挂钟钩的孔称为“干”[1]。

编钟分斜挂和直悬两种形式,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之为纽钟。无论甬钟或纽钟,其共鸣箱凡为扁突体似上下覆瓦构成的,都可以敲击出两个音,一个音在鼓的中心位置发生(称为隧),另一个音则在鼓侧发生,按物理的振动模式,钟的敲击点不同,其振动的模式也不同。编钟的合瓦式钟体所提供的两组振动模式,是形成双音的必要条件,如果横截面为椭圆形的钟,则和圆筒形的钟性质相似,只能产生一个音频。双音钟的优点在于用数量不多的钟,即能构成较完整的音阶。钟音量的大小在于共鸣箱的大小,钟音频的变化主要在于鼓部的厚薄,与上部的“枚”、“钲”等部位没有明显的关系。《考工记·凫氏》云:“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柞,龠则都,长角则震。”《考工记图》云:“钟大而短,则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梦溪笔谈》则载:“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可见,古人对于编钟的音乐性能及其使用研究已经到了非常详尽的地步。需要说明的是,编钟上的“枚”也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据研究[2],它从结构上起到了增加阻尼的作用,演奏时使得编钟的泛音频率值下降,振幅下降,各钟声间叠混时间变短,音色变得更纯。

从出土编钟的方式看,巴族地区出土的编钟主要有窖藏和墓葬两种方式,其中以窖藏为主,约占出土地点总数的91%;以墓葬为辅,约占出土地点总数9%。而战国到两汉时期众多的巴人遗址中却未见有编钟发现的报道。

从出土编钟的数量看,巴族地区的编钟多单件出土,多件同出的现象相对较少。窖藏中单件编钟的出土地点有40 处,占窖藏出土地点总数的83%;2 件以上同出的地点有8 处,其中一次窖藏出土最多的是湖北宜昌沙湾路万福垴(10 件),其次为湖北巴东大支坪连三坡(6 件),再次为湖南泸溪大陂流村(5 件)。墓葬中单件编钟出土地点有3 处,多见同出的有2 处,其中一次出土编钟最多的是重庆涪陵小田溪(14 件),其次为四川新都马家公社(5 件)。

从出土编钟的形制看,一种为成组或成套出土的仿楚式的编钟,如重庆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出土的14枚编钟以及湖北宜昌沙湾路万福垴窖藏出土10 枚编钟,其形制与战国早期的楚式编钟基本相同,其纹饰及铭文等均带有楚式编钟的特点,应该是巴人仿楚式编钟而制造的;另一种为单件出土的仿西周甬钟而制造的巴式扁钟,与前者相比,其形制更扁,枚的位置相对较高,通常多为48 枚或36 枚乳钉,圆管状甬,无旋,无干,衡空,中设一横梁可悬。目前发现形制最大的编钟为湖北恩施回坝村上坝出土,通高60 厘米;形制最小的编钟为湖南吉首大田湾肖家坪出土,通高23.5厘米。

从出土编钟的时代特征看,墓葬出土的编钟时代普遍较早,均为战国,而窖藏出土的编钟则时代相对较晚,多为两汉,其中有不少应为东汉器。

三、对编钟来源及功能的认识

关于钟的起源,《汉志》云:“作筩者,盖其始以竹为之;及以金为之,则为钟,故钟字之别构即为銿也。”据郭沫若等先生的考证,钟铎之类最早大概起源于竹筩,或中空之木,今世丐者犹有击竹筩以乞讨之习,其孑遗也。由竹木器直演而为金属器,中间并无必经之任何阶段。古之钟铎类其器甚小,均有柄,执而击之,此即由竹木器转化之进一步而已。周人加大之,遂为手所不能持,钟乃倒悬矣[3]。也有人认为钟最初为陶制,《山海经·海内经》有“炎帝之孙伯歧生鼓延,是始为钟。”这是关于钟的起源的最早记载,这个时期的钟只能为陶制,但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陶制甬钟却极少,因此,钟最早由陶器向金属器演变的说法也不完全为学界所认同。相反,郭沫若先生关于钟由竹木器直演而为金属器的观点获得了较多认同。

在我国古代,钟分为“特钟”和“编钟”两种形式。其中,单独悬架使用的特大型钟,叫“特钟”;由若干个成组依大小次序悬在一个架上使用的即叫“编钟”。编钟的大小多少依贵族的地位、等级而定,即《史记·乐书》中所谓“其功大者其乐备”。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礼乐制度崩坏陵夷,编钟的使用上就比较混乱了。据陈旸《乐书》载:“古者编钟,大小异制,有倍十二律而为二十四者,大架所用也;有合十二律四清而为十六者,中架所用也;有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根据钟铭记载以及仪器实测,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频率,敲击正面与敲击正面两旁产生的两个频率多相差为三度,古代匠师创造的这种双音钟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非凡发明。

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编钟,始见于西周中期。从编钟的形式发展来看,西周中期已流行编悬的甬钟,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的西周穆王时期长田墓编钟[4]和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编钟[5]都已是甬钟。传世的有一种介于商铙和甬钟之间的甬中空而有干的钟,有的有扁形的枚,枚所占的地位很广,而鼓部的地位很狭,显然是铙与甬钟的过渡形式。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庭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当时的音乐理论已有了“五声七音十二律”的说法。西周时以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编钟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专用乐器,也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时方能使用,即所谓“钟鸣鼎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编钟是奴隶制社会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统治阶级使用编钟的目的,《史记·乐书》从本质上给予了说明:“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自欲,将欲为治者也。”可见,奴隶主贵族意在用“中平”、“肃庄”的音乐来陶冶性情,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庄严地位,为强化奴隶主统治集团的专政服务。

春秋时期,编钟的铸造技术进步显著。1996年至1998年,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了17 座春秋中期的乐器坑,未被盗掘的9 座编钟坑出土了编钟206件[6],不仅件套完整,还发现钟架数套,虽已腐朽成灰,但基本形制、编钟的悬挂方式、演奏方法还可以看得很清楚。与西周时期的编钟相比,郑国出土的编钟有两大改进,一是改进了编钟的调音方法,多是挫磨内唇,而较少损伤内壁(西周时期编钟为了调音,往往对钟腔内壁挫磨过甚,影响了钟的音色和音量),这对西周调音的发展与编钟音律的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改进了音梁设施的使用,郑钟音梁大部分已趋成熟,为春秋晚期编钟整齐规范的音梁产生奠定了基础。从测音结果看,郑钟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四个八度的音程。钮钟为中高音区,作演奏主旋律之用。镈钟为低音区,作演奏和声之用。郑国编钟继承了五正声传统,并有较多的半声音阶,可以旋宫转调,至今仍可演奏出音色优美的旋律。郑国编钟的木质钟架(古称笋虡)的发现,也使我们看到了春秋中原地区跽坐演奏的形式(战国时期楚文化区域的钟架演奏多为立式)。1978年,在陕西宝鸡县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一窖穴内,一次出土编钟5件、鎛3 件,均保存完好。窖穴距地表深3 米,五件编钟在窖穴内呈一字形排列,三件铜鎛围绕铜钟作半园状,坑内尚有炭灰及少量兽骨。五件编钟的形制及花纹一致,惟大小有所差别。其中最大的1 件通高48 厘米、甬高17 厘米、两铣间距27 厘米,重24 公斤。甬上端饰四条小龙,旋施重环纹,舞部饰变体夔纹,鼓部饰凤鸟纹。除1 件钟钩缺失外,其它4 件均有钟钩。五件编钟均有铭文,全篇铭文共135 字。根据铭文得知其时代为春秋时期,专家们将这八件钟、鎛分别定名为秦武公钟、秦武公鎛[7]。

战国时期,随着西周礼制的土崩瓦解,加之儒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使得编钟的铸造和使用达到了顶峰。在与巴族交往密切的楚国境内出土了令世界注目的编钟。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组14 枚的编钟,实测证明有二十二个音频。1957年,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响彻太空。

1978年,在河南固始县侯古堆战国早期一号墓也出土了一组编钟[8],共9 件,形体相似,大小依次递减,钮为长方形,上窄下宽,舞和钲部均饰三角纹、旋涡纹和蟠螭纹。每件均有铭文。同出的还有一组镈钟(共8 件)以及钟架和钟槌。钟架由木质的横梁、支柱和墩子组成,虽已腐朽残断,但仍可复原。三件木质钟槌为丁字形,槌部刻成八棱形,均为实用器物。由此可见,这些编钟和镈钟为死者生前所用。该套编钟经中央文化部民族音乐研究所测音,音律准确,并可演奏出古今乐曲。

1978年5月,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享誉世界的青铜编钟[9]。整套编钟共64 件,其中有钮钟19 件、甬钟45件,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153.4 厘米,重203.6 千克。全套编钟总重量在2500 千克以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全长10 米以上,上下三层,高2.73 米,由6 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无论形制和乐律都相当完整,六十四枚编钟的隧部和鼓部都用铭文标出音名,使得此前考古学家发现的一件编钟可能具有两个频率音的看法得到了令人兴奋的证实。经过对整套编钟每钟两音的测定,从低音到最高音,总音域跨五个八度之多。在中心音域三个八度的范围内,十二个半音齐全,而基本骨干是七声音阶结构,说明当时已懂得八度位置和增减各种音程的乐理。经过试奏证明,该编钟能演奏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手法的乐曲[10]。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造精美,纹饰繁缛,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恢宏的一套编钟,堪称“国之瑰宝”、“编钟之王”,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自宋迄清,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套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用黄金制成的金编钟[11],共16 件,钟上雕铸有交龙纽,通体铸有三段不同的花纹,上段铸朵云纹;中段铸云龙海水纹,正面开光阳刻“黄钟”、“大吕”等十六音阶的名称,背面刻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字;下段铸角云和平头音乳八个。全套编钟共用黄金一万三千四百两,宣统皇帝傅仪曾把这套金编钟抵押给盐业银行,直到解放后才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拨交给故宫博物院收藏。

关于巴式编钟的来源,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两种[1]461:一是楚地传入的,如涪陵小田溪出土的错金编钟,铸造精美,纹饰特征为楚国器;另一种是窖藏出土的形体很扁的甬钟,这类钟是巴蜀文化的产物,也是变了形的西周甬钟的仿制品。

从考古资料看,两湖地区楚文化分布区域,西周至战国时期编钟的出土数量很多,单湖北境内就出土约300 多件,在靠近湖北的河南境内也有较多发现。据研究,涪陵小田溪巴王墓(M1)中出土的一套14 枚编钟,其形制特点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编钟基本相同,仅在装饰的纹饰上略有差异。

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内的编钟,钟钮施雷纹和三角纹,舞部以变形饕餮纹作主纹,而地纹则是绳纹、雷纹、三角纹和颗粒纹;乳钉作旋转纹,钉与钉之间和篆部则施以精致的蟠虺纹;鼓部各有一饕餮兽面。其余各种纹饰,除舞、鼓、篆和乳间皆相同外,钮部变形为S纹,钟身为S 纹、雷纹、三角纹作地纹,蟠虺为主纹。而插销正面铸作兽面形浮雕,眼、耳、口、鼻凸起,并以粒纹、涡纹和变形三角纹作地纹[12]。

涪陵小田溪战国巴人墓[13]出土的14 件编钟,各钟的舞、鼓、篆等部分都有精美的花纹。鼻纽的纹饰是由三角纹及旋涡纹两种纹饰组成。舞部为云雷纹;篆带有涡纹,两鼓面作蟠虺纹。其中8 个编钟的钲、于、铣部有错金纹饰。其形制及纹饰特征与前者相比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悬钟的钟架,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混成物。笋套上的浮雕为巴式虎图案,而悬钟的插销又以楚器上饕餮形云纹兽为饰,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谭维四先生称它为巴楚编钟。

从两地出土编钟的时代对比来看,信阳楚墓出土的编钟的年代最迟为战国早期,而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的编钟的年代为战国晚期,前者明显要早于后者,也就是说,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的编钟有可能来源于楚国,或是仿楚式编钟铸造而成。

笔者认为,编钟最早的传播路线有可能与錞于相同,即由北而南,由东到西。因为在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中就有錞于、编钟和铜钲同出的现象,该墓共出土虎钮錞于2 件,编钟20 件,铜钲1 件[14],是目前已知的錞于、编钟、铜钲伴随出土最早的墓葬。巴人在借鉴了中原地区楚文化编钟的形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巴式编钟与楚式编钟相比,巴钟的形体更扁,枚的地位缩得很高,甬上没有旋和斡,衡部与钟体相通,内部设有横梁供其悬挂。从巴钟的形制上来看,更加类似于楚钟中的甬钟,而从悬挂方式上来看,更类似于钮钟。因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故巴钟的发音方式也与楚钟有较大的差别,根据测音,巴钟只具有发单音的声学特点,这也直接决定了巴钟的用途与功能。楚钟具有多功能性,它是礼器,其悬制、组合、装饰等外在特征,都是其所在礼制的物化反映;它又是乐器,其音响及乐律学方面的所有信息,又是其本身及其所属文化的精髓所在。相对于楚钟来说,巴钟的功能较为简单,用途也较为单一。

与楚式编钟相比,巴式编钟的乐器功能显然要差许多,更主要的是用于祭祀。因为从巴式编钟的出土方式看,多窖藏单件出土,成套或数件共存的现象比较少见。而且出土的地点多见于河边、山坡、树下或自然洞穴中,对于这种特殊的埋藏方式,唯一可以给予合理而又自然的解释那便是用于祭祀。民族学的材料告诉我们,远古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周围的许多自然现象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因而信奉鬼神,以为高山大川都是鬼神的归宿地,久而久之,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自然崇拜神。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他们常常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祭祀活动。在中原地区,常常于山麓或河岸发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这就是当时人们祭祀山川神灵,就地掩埋的祭器。同时,在两广和云南等地,窖藏出土了数量较多且时代较早的铜鼓,专家们考其源由,是因为南方古代各族多信巫鬼,在山坡水畔祭祀时,常用铜鼓赛神、娱神,铜鼓作为祭器不能抬回家去,活动的最后一步就是随地挖一深坑,将铜鼓投入土地神的怀抱。此外,在湖南等地也出土了较多的商周时期的单件青铜器,如1975年2月,湖南醴陵县仙霞公社狮形山的山坡上出土了一件夔纹象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商代象尊,经实地调查,未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物和地层关系,但根据象尊出土的位置和有关情况分析,可能属于当时奴隶主贵族祭祀名山、湖泊、河川时掩埋的器物。因为在湖南其它地方,如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的兽面纹铜罍、师古山上出土的五个铜铙、岳阳县黄秀桥洞庭湖畔出土的牺首兽面纹铜圆尊和兽面纹铜铙等都是作为祭祀用的[15]。

由此可见,巴式编钟与虎钮錞于的功能一样,除了用作军乐器外,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用作祭礼时的祭器,当时人们为了村寨和氏族部落的平安,祭祀山川神灵,仪式结束后祭品又不能带回家,只能够就地深埋,将祭器投入神灵的怀抱,让天地间的神灵保佑平安。不仅仅是巴式编钟,就连巴式铜钲的情形也是如此。据对巴族地区铜钲的测音效果看,其音乐性能比西周至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发现的乐钟(钲)显然要差些,特别是这些钲仅能发单音,而非双音制,其作为演奏乐器的功能相对较差,可能通常多作为祭器在使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钟的王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并有过“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我国的铸钟史从商、周到战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从原始的陶甬钟到早商的扁园形铜铃,至殷商的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发展到八件一组,历经春秋时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组,继而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从单音钟到按音阶编列演奏的乐钟,凝聚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史料表明,世界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也都有过铸钟的实践,但他们的钟口都是圆形,而圆形钟无论怎样敲,都是一个基音,且延续(余音)长,很难形成音律。而随州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成为乐钟,关键在于它恰当地运用合金材料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成功地采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技术、铝锡为模料的熔模法,加上钟壁厚度的合理设计、鼓部钟腔内的音脊设置、炉火纯清的热处理技术,才能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才能达到编钟的浮雕花饰,还在于对它所在的振动区起着负载作用,达到加速高频的衰减,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所有这些,无不折射出那个遥远时代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辉煌。

注 释:

① 朱世学《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2013年三峡文物保护科研课题报告待刊稿。

[1]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74.

[2]王玉柱,安志欣,谭维四,等.青铜编钟声谱与双音[J].考古,1988(8):764.

[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7(1).

[5]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6(4).

[6]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春秋战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5.

[7]宝鸡市博物馆,等.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鎛[J].文物,1978(1).

[8]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1):4.

[9]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9(7).

[10]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春秋战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0.

[11]崔玉堂.故宫博物院藏金编钟[J].文物参考资料,1958(11):52.

[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3]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5):63.

[1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9):5.

[15]熊传新.湖南醴陵发现商代铜象尊[J].文物,1976(7).

猜你喜欢

编钟
金石齐鸣话编钟
编钟
曾侯 墓编钟的音乐考古
曾侯乙编钟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叶家山西周编钟的年代及所反映的若干问题
如何评测编钟的音乐性能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