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修辞出神入化

2014-11-21王国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沙鸥词人重量

王国新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

“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 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一、“愁”有长度

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在《虞美人》一词的前六句中,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喻愁,显示出愁思既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这九个字,把愁思不尽的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而这两句又以设问形式出现,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因而李煜此词便突破时空的限制,产生了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

二、 “愁”有质感

秦观《浣溪沙》中“无边丝雨细如愁”描绘了春雨绵绵,如丝如缕;哀愁淡淡,不绝如缕,一时不能解脱,因而愁就有了质感———丝。“丝”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这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无边丝雨细如愁”,表面写丝雨形态,实质上重点却在写“愁”。且用语绝妙,别具一格。词中主人,心事重重,淡淡愁苦如丝雨般细,抽扯不尽,无休无止, 作者借助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从而使读者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这样一来,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质化之后就可以具体感知了。

三、“愁”有重量

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愁”。李清照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就有了重量,可以用船来载。说小舟载不动自己的愁思,运用夸张的比喻,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重量的东西。“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诗人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巧妙地表现了她愁情的深重。一个“载”字,把无形的愁化为有重量的物,形象生动,写出了愁之深、愁之重,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又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四、“愁”有形状

贺铸《青玉案》中:“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运用博喻来表现“闲愁”如杂草、如乱絮、如梅雨,纷乱、迷茫,飘忽不定、缠绵不绝、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十分生动。将一种深深的愁思尽数描摹,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五、“愁” 令人老

辛弃疾的《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于忧愁而变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 ?词人故意发此狂想,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辛弃疾通过转移视线,写眼前所见的沙鸥,影射生活中的自己。绘声绘色,挚浓深切地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悲愁,可以说,在他的笔下,沙鸥即人,他运用移情手法,将自己一生所希望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所生之愁,借沙鸥来曲折表现,谈笑间感慨人生无奈,说明“愁”可以加速衰老。

“愁”本是一种无形无影无质量的情绪,它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无质量可感知,是一种“虚”的东西。“虚”的愁,化为“实”的物,无可感的情绪,化为有可感的形象,诗人们在将它“物化”后,巧妙地运用了虚中寓实、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巧于设喻等艺术手法,将愁说成可以抛掷、船载,有形状、有质量、有长度的东西,使人产生形体感和质量感,因而增加了诗的感染力,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大大加强了艺术的表达效果,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沙鸥词人重量
沙鸥数点向青天
孤馆寒窗夜无寐
心随沙鸥飞何处?
林逋梅妻鹤子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Put the Glass Down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
沙鸥的人生哲学值得深思
荣誉·事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