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的“银川实践”

2014-11-21季妍

剧影月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系化银川市广场

季妍

群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建设中,坚持大力开展常态化、体系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确保城乡各族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形式。

一.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建城距今2126年,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惟一回族自治区首府,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塞上古城和正在崛起发展中的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银川市现辖三区(兴庆、金凤、西夏)两县(永宁、贺兰)一市(灵武),有23个街道、202个社区,26个乡镇、268个行政村。总面积9555.3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7平方公里,总人口206.19万。其中,回族人口48.43万,约占总人口的23.49%。农业人口70.61万,约占总人口的3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银川市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文化工作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坚持重在建设,突出民族地域特色,通过不懈努力,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各级文化部门倾注真情让广大群众充分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大力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三送六进”、广场文化、城乡公益数字电影放映、主题节庆文化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格局逐步形成。通过大力实施“踏歌起舞·幸福银川”系列群众文化工程,每年举办各类大型系列文化活动20场以上、广场文艺演出1000场以上、送戏下乡1000场以上、放映城乡数字电影8000场以上,累计观众达500多万人(次),稳步形成春夏秋三季群众文化“广场演出天天有、专题活动周周有、大型活动月月有、冬季活动也精彩”的常态化局面和较为稳固的体系化格局,并在实践中初步取得了一批活动成果,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形成了一定示范效应,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的银川实践

(一)打造“天天”品牌,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步入常态化。

近年来,银川市围绕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坚持长期抓、抓经常,积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创新丰富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着力打造“经常化”、“天天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初步形成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发展格局。

1.广场文化活动“天天演”。针对广场文化所独具的群众性、开放性、业余性、休闲性等特点,银川市把广场文化作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突破口。2004年以来,“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已连续举办11届,“踏歌起舞·幸福银川”群众系列文化活动举办5届。活动中,银川市以辖区9大标志性特色文化广场为龙头,以分布在各社区、农村大小文化广场为主阵地,以玉皇阁文化广场为样板,建立了由各级文化部门总抓,各级文化馆站共同参与的广场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确定主题场次,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天天有活动,并努力使各类各项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2009年,银川玉皇阁文化广场荣膺 “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荣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玉皇阁广场文艺演出活动被专家亲切地誉为 “玉皇阁文化广场现象”。截止2014年,全市已累计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6125场,直接参与及服务城乡各族群众600万人(次),使广场文化真正成为广大群众接受思想情操教育的大课堂、享受运动休闲娱乐的大舞台、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展台,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展示银川城市文化品位形象的靓丽窗口。

2.广场民族健身舞“天天跳”。为满足广大舞蹈和健身爱好者需求,2011年银川市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创排了24套广场民族健身舞蹈。通过免费发放教学光盘、在电视台免费播放、聘请辅导员组织群众在市区南门广场、月星广场等20个推广点免费培训,举办民族健身舞大赛等举措,大力实施“广场民族健身舞大家创作和推广工程”,使广场民族健身舞成为群众最为喜爱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直接参与群众达50000人(次)以上。

3.“三送六进”活动“月月有”。多年来,银川市以文化馆和优秀社会民间文艺团队为骨干的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校园、进工地、进特殊教育场所等“三送六进”及“百场演出下乡村”、“三下乡”等流动文化服务年年都开展,月月有活动。仅2013年开展活动就达1400余场(次),年均开展活动700场(次)以上。活动极大丰富了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基本实现了每村“3331”目标,即每两个月放映3场以上电影、每年看3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文化特色示范村创建活动。

4.主题活动“月月有”。以元旦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及重大事件为依托的主题文化教育活动月月开展;以促进各行业文化以及行业教育为主题各行业文艺宣传、文艺演出经常性举办;以共享文化资源、繁荣群众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的艺术大赛、毗邻地区文化交流演出周、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贺兰山文化艺术节、岩画艺术节、啤酒音乐节等活动按届次常年开展;各地还结合民族地域特色,开展的民族团结月民族文化巡演、花儿歌会、

“穆斯林群众唱红歌”、戏曲票友大赛、民歌擂台赛、民俗文化展等特色文化主题活动,不断丰富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二)紧贴群众需求,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体系化。

银川市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群众的 “关注点”、“共鸣点”、“兴趣点”,根据不同活动领域、不同年龄群体、不同艺术门类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大力实施以“踏歌起舞·幸福银川”为总揽的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着力打造品牌活动,力求和而不同、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城乡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基层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1.根据不同区域,重点打造六类文化,形成区域文化活动体系化。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着力打造“六类文化”活动:即以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为依托,以“欢乐乡村”、送戏下乡、节日社火、民间艺术等活动为载体的农村文化活动;以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以社区文化艺术节、“邻里节”、家庭才艺展示等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各个文化广场为依托,以文艺演出、广场舞,健身操、休闲运动等活动为载体的广场文化活动;以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文化育人、艺术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提升员工文化素养、丰富员工业余文体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活动;以辖区部队为依托,以文化拥军为主要内容,以双拥共建、慰问演出、系列文化进军营、军营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的军营文化活动。

2.针对不同群体,量身打造文化品牌,形成群体文化活动体系化。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文化需求,银川市相继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中老年文艺汇演,未成年人的小明星艺术大赛,残疾人群体的助残日文化艺术节,农民工朋友的“美丽银川我的家·农民工文化艺术节”、“三维阳光一站式服务”,农民朋友的“欢乐乡村·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村小戏小品大赛、农民歌手大赛、农民书画展等活动,针对青年群体的“青春舞动·时尚秀场”,针对机关、企业职工的全市职工文艺汇演、百家“小巨人”企业文艺汇演等系列群体性文化活动品牌。

3.按照不同艺术形式,丰富文化项目供给,形成门类文化活动体系化。针对群众不同的艺术爱好及对不同门类文化艺术的多元需求,银川市分别策划推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综艺歌舞类 “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群星荟萃·欢乐湖城”百团文艺汇演、“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百姓之星才艺PK大赛等活动品牌,深受戏曲爱好者喜爱的“周末梨园大戏台”,曲艺爱好者钟爱的“相约星期五·曲艺乐翻天”,广大舞蹈和健身爱好者喜爱的“广场民族健身舞大家跳”推广工程以及具有浓郁异域民族风情的 “银川国际民间艺术节”,全民阅读类的“书香银川·阅读悦精彩”、知识讲座类的“书香银川·百姓讲堂”,民间民俗类的“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俗文化展示周”,美术摄影书法类的系列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及作品展等10余项不同艺术门类品牌届次活动。

4.以节庆为依托,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形成主题文化活动体系化。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节庆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每年“元旦”迎新年音乐会,春节新春民俗文化节,元宵节社火大巡游、灯谜有奖竞猜、民俗文化大集,“五·一”的劳动者之歌,“六·一”少儿文艺汇演、小明星大赛,端午古诗词朗诵会,“七·一”红歌演唱会,“八·一”湖城双拥颂,中秋赏月诗歌朗诵会、“非遗日”民俗文化展,“十·一”“迎国庆”专题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以及回族穆斯林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城乡群众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多年来,银川市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从总体来看,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尚存在城乡差距较大、基础设施欠账、人才力量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活动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与不足。

(一)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银川市城市区文化资源分布、占有类型相对丰富,专业艺术院团和大中专艺术院校系都集中在市区,设施相对先进的文化广场、影剧院、体育场馆、繁华歌舞娱乐场所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文化权益相对容易得到满足与保障。全市农村文化资源普遍相对匮乏,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近一半的村文化活动室面积狭小、设备薄弱,服务项目匮乏,活动开展较少,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有些地方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二)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一些基层文化设施因缺乏日常管理维护经费及人员不足等原因,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难以保证正常免费开放。特别是新建的街道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因缺乏专项免费开放资金和人员保障,不能保证全天候免费开放,缺少活动品牌,未能全面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银川市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发动、大力推进,在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上均有显著提升。但是,在活动质量水平、活动效果影响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此外,有的活动缺乏针对性、内容和形式均显单一,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群包括观众普遍以中老年人居多,而青少年群体参与相对较少。

四.进一步深化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的新举措

围绕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新的目标和要求,针对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实施“三大工程”:

(一)实施群众文化队伍覆盖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基层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完善岗位责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采取聘任、委托管理等形式全面实现镇、村文化工作者配备覆盖到位。建立分级培训机制,扩大培训规模,不断提升基层专业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大力鼓励支持社会民间文艺团队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团队星级化考评办法和奖励扶持机制,明确规范管理职责,促进社团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继续大力推进文化志愿者工作,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探索创新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丰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扎实推进“文化志愿温暖银川”行动,培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二)实施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提升工程。继续以“踏歌起舞·幸福银川”系列群众文化工程为总揽,依托各类文化阵地,紧扣群众文化需求,坚持以广场文化为支撑,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为基本形式,整合推出“文化银川·花开四季”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策划举办“凤城春潮·市民文化季”、“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回乡金秋·民族文化季”、“塞上冬韵·民俗文化季”等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繁荣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实施“冬季文化活动也精彩”工程。针对北方冬季寒冷,不利于开展广场等室外活动的特点,实施“冬季文化活动也精彩”工程。结合农民冬闲及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积极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变不利为有利,充分利用各级文化阵地,组织开展适合室内开展小型舞蹈、节目排练、书画、笔会、手工技艺、展览、歌咏、曲艺、演讲、阅读等活动,特别是利用农民冬闲开展各类讲座、培训、辅导、放映、送戏下乡等活动。组织策划适合在室内开展的各类艺术赛事。精心策划新春民俗文化节、文化庙会、雪雕冰灯节、社火表演、新年音乐会、送春联到农家、喜迎新春百场演出下乡村等系列节庆活动,以及彰显北方地域特色的冰雪类运动游艺项目,让北国之冬春意融融,群众文化活动更精彩。

猜你喜欢

体系化银川市广场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布鲁塞尔大广场
汪建邦的书法作品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广场
银川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初见成效
浅谈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
储备肉成走俏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