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四位一体”教学法

2014-11-11朱介瑶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郑国四位一体教者

朱介瑶

如何高效地组织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作者、文体、生活、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更好地提升语文教与学的效果。下面就以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片断]

师:秦晋两个超级大国合围郑国,郑国危在旦夕,情急之下,佚之狐向郑君举荐老臣烛之武,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佚之狐有举荐贤才之能。

生:说明佚之狐是伯乐。

师:不错,概括得相当精当。(生笑)你们谁想到了佚之狐的作用?

生:佚之狐是有敏锐政治眼光之人。

生:他也是善于识才、善于纳谏,一心为国的爱国之人。

生:他更是郑国的功臣,是他点燃了郑国的希望,他有举荐人才的大功,没有他,烛之武就不会被重用,郑国危矣。他在文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师:烛之武为什么又拒绝了郑文公呢?

生:“吾之壮年,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矣!”

师:烛之武是不是一个毁灭郑国希望之人?他为什么要推辞呢?有何深意?

生:不是。他之所以推辞是因为郑君没有及早重用他,使他的才能无处施展,虚度了大好年华,心中有怨气、牢骚、不满。

师:很好!能否说明他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呢?

生:不是,从他最终听了郑君之劝,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地孤身闯进敌营,与秦王斡旋,说明他是一位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前嫌,胸怀坦荡的赤胆老臣。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如何处理与老师、父母、同学之间的矛盾?从烛之武身上能学到什么闪光品质?

……

生:学到了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顾全大局,以和为贵,友好相处,愉快地度过弥足珍贵的高中学习生活。

师:作者为什么要节外生枝,不胜其烦地加上烛之武拒绝郑君这一情节呢?去掉好不好?

生:(沉默,讨论后明确)烛之武拒绝郑君,更能生动地说明他是一个耿直坦率的爱国之臣,这样写,使烛之武这个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加上这一情节,不仅无损于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使他的个性表现得更真实、生动、具体、可感,更为可信。因为只有这样耿直真诚的人,才能用心去和人交流,以心换心,推心置腹地交往,才有可能打动秦穆公,才可能使秦晋联盟不攻自破,郑国才可化险为夷!它为后文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结:师:大家认为《左传》一书在构思上有何特点?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构思巧妙、别致,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可感。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当我们为郑国忧心忡忡,感到绝望时,烛之武出现了,可他的拒辞又使人揪心、恐慌,后来他又听从了佚之狐的劝告,临危受命,这才使我们悬起来的心又放下了。

生:可见《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一位多么高明的作家。我们才拜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已经心惊如此,更精彩的内容还在后边。

……

师:《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说明了什么?

生: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左丘明没有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独到的人生体验,也不会写出《左传》这样伟大的作品。

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要想探知烛之武如何舌战秦伯,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战争的胜利,且听下回分解。

[教学分析]

在这一节课上,教者并没有机械地按照解决字词,概括段意,分析文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这样的套路讲析,而是将“文本、生活、学生、作者”四位一体有效结合起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让教者和学生在感知文本、生活、作者的同时,自然地激发了灵魂深处的共振,产生了启迪心智,增长见识,塑造良好品行的效果。

语文教学与生活接轨,才能产生真正的实效性与真实的震撼美。教者在课堂上只有切实地融入自己和学生的生活感悟,才能感同身受地教化、感染学生,让美好的教育渗透于每节语文课堂中。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味地注重紧扣文本,咬文嚼字,机械地盘剥、肢解文本,很少联系实际生活,常常忽略作者的情感渗透及学生的喜好,使得语文课走进了“为研究而研究”“为分析而肢解”的怪圈。教师只有坚持“作者、文本、生活、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会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高效的语文课堂才会得以构建,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有真正的提高。

猜你喜欢

郑国四位一体教者
做别人家的父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