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阅读是提高语文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4-11-11陈雁鸣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能力

陈雁鸣

“开放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室、语文阅读实验室里进行的简易逻辑学习、文本阅读和自由博览,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课本及课外读本进行阅读批注、名句笔录、短评练笔等自主学习,然后进行交流、展示的文本阅读活动。它在问题理解上表现为合乎逻辑事理的多维思考、个性解读,而不是主观臆断。这一阅读教学形态是合乎齐莫曼教授的“自主学习”教学法和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原理的,是提高中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思辨能力”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形象事理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辩证分析、说理能力。思维品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另外,要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辨,其前提是先行掌握思辨的工具。因此,在开放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课堂、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先行掌握思辨的工具——逻辑常识。

一、博览、阅读提供了语文思辨的可能

中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高低反映着学生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水平,观察和认知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道理、同一命题,不同的人会凭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提出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人的个性化思辨的结果。

1自由博览获得广博知识

阅读实验室里有包括语言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基础学科、自然学科等书籍,它们有的具有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有的具有人文思辨性。这些图书又按一定的时间进行更换。这样,学生就有了丰富的文本阅读资源,有了认识世界的广阔天地,有了获得广博知识的可能,从而为语文思辨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一个文本是不会只因为作者的笔法而大放异彩的,重要的是这个文本是否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一篇通讯、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塑造形象,往往运用大量的现实素材、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事件。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做科学的逻辑分析,要辨伪存真,才能有正确、深刻的认识,最终得出可靠的结论。开放阅读要求学生在自由博览的时候边读边记,对大量涌入脑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把得出的可靠结论记录下来,以便记忆、巩固、再思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就要求人们阅读要有思辨能力。然而如果我们读书不广博,就会片面地接受别人的思想,或者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因此,拥有广博的知识可以让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获得正确的思辨结果,提高思辨能力。

2专题阅读历练语文思辨能力

阅读实验室里的自由阅读并非学生阅读的全部,更有教师组织的专题阅读(专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供主题,然后再由小组搜索资料,研读,记录,讨论),比如图片专题阅读、诗歌专题阅读、歌词专题欣赏等。因此,阅读实验室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还能进一步从专题阅读的角度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徐茜老师在“古诗鉴赏也要逻辑思辨”这一专题课例中,就用了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一诗帮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中的逻辑思辨知识。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为什么这首诗一开始就提出违背常理的“人生识字忧患始”的问题呢?显然,这点弄不清,就不容易准确理解苏轼这首诗的意蕴和艺术特色。徐老师联系苏轼因多次发表与当权者政见不合的言论而受贬的经历思考“人生识字忧患始”所包含的一连串逻辑推理,并与学生进行详细的推导:如果不识字,就不会知书识理∕如果不知书识理,就不会发表多少个人言论∕所以,如果不识字,就不会发表多少个人言论……学生理解了诗句本身所包含的推理,就可以明白前面的问题了。

可见,学生掌握广博的历史、文化等知识,又懂得一定的逻辑知识和方法,就可以在文本阅读、专题阅读中对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做出正确的分析理解,不断历练、提高自己的语文思辨能力。

中学语文的人文性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语文思辨能力必须包含对人文的思考。人文教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意义之一,它强调语文课程中特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深化学生的精神感受,培养学生对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的认同。而开放阅读实验中的自由博览、专题阅读正好为中学生对语文人文的思辨提供了丰富的文本和广博的知识。

二、个性解读激起了语文思辨的动力

思辨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阅读充满学生的思辨,就应当让课堂成为学生表述和讨论的课堂,多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以及学生勇于思辨的动力。

1有效克服学生课堂表达的恐惧

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困难原因有二。一是心理因素,就是学生缺乏自信,怕说错话出丑,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二是学生在说话时思维品质欠佳,导致前言不搭后语。开放解读是在“正确”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对文本意义作差异理解、充分表述。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就不会过多地想到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与老师的答案存在差别,同学会不会笑话自己。

没有学生自主的课堂,没有开放解读观念的教师,他的课堂肯定是没有趣味的,他的学生肯定是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回答,少表述,自然不会形成回答、表述的习惯,在缺少表达习惯的前提下,表达的愿望是不强烈的,针对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不能集中和连贯的。

开放阅读特别强调做批注。学生或根据自己喜好的某个词语,或抓住某句中的一个关键词写出一段感悟性的文字,然后再进行表述交流。这样据稿回答可以让学生克服说话时思维不能集中、连贯和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可以达到逐渐脱稿即兴表述的程度。习惯成为自然,困难克服了,就有了自信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也就浓了。

2点燃学生语文思辨的兴趣

文本的意义不应该是先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答案也未必是标准的、确定的,教师不应把它们当成一个个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求同存异。正像这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它揭示了语文学习中(特别是文本鉴赏)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因此开放阅读提倡学生自主生成文本的意义,强调个性解读。

比如,阅读《我很重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个体的价值,思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我”的内涵,讨论每一个人在现时的社会里怎样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很容易激起学生思考、发言的兴趣。基于这种激趣,在学习必修3的《荷花淀》时,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文本所描写的自然美、人性美,还横向联系,把本文中的水生嫂与前面课文《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联系起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美。不仅如此,还有学生纵向思考新时代女性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美德。这就是兴趣带来的结果。

开放阅读中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不同时空、长期反复的表述和讨论展示中享受到个人(特别是回答问题时)的自由与尊严,分享着同学间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解读在课堂中碰撞所产生的智慧和启发。这种阅读活动是快乐的,是让学生感到有趣的,它给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动力,点燃了语文思辨的兴趣。

三、读写结合开拓了语文思辨的深广度

实践证明,灌输法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作用不大。开放阅读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作业都遵照“注意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要求,把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要求,特别是读、写的要求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两者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进而开拓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相通的。

1开拓学生思辨的深度

思辨的深度反映在中学生的身上,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历史或时间的维度进行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思考。

开放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对文本中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欣赏性的批注,课堂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批注口头表达出来,让“读”“写”结合贯穿在课前阅读、课堂展示和课外自由阅读中,突出“读”“写”的实践性。一开始,学生也不知道从何写起,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实验班的专题讲座,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但会写了,还写得很好。对于同一文本的同一个问题,学生之间的批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有的很有深度。

一次作文训练中,笔者选用了2010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进行审题训练,材料由两段话组成,讲的是《格林童话》诞生的经过。前一段讲述格林兄弟在考查研究民间故事与人类发展历史之间的联系,最后无功而弃的故事;后一段讲述他们的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部被搁置一旁的调查笔记并将之结集出版,从而诞生了经典名著《格林童话》的经过。

学生经过15分钟的思考和笔记,纷纷发表议论:“成功的背后”“是金子总会发光”“价值在于发现”“视角决定价值”“偶然是成功中的必然准备”……

学生思考得出的这些观点反映了他们在阅读审题的过程中语文思辨能力的进步,并主要表现在思辨的深度上。“偶然是成功中的必然准备”这一观点从纵深的维度概括了故事中存在的本质规律,即任何偶然的成功都有着背后充分的必然准备,人们所要做的,不是等待“偶然”,而是准备“必然”。

2开拓学生思辨的广度

思维的广度反映在中学生的身上,即是针对具体问题能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地思考和分析,甚至可以跨学科地进行广泛的联系。读、写作为开放阅读的主要学习行为,在课堂内外的反复训练过程中,不但开拓了学生语文思辨的深度,也开拓了学生语文思辨的广度。

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其中一个活动环节就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细节里流出的大海般的母爱。(在文本中标出精彩的细节描写,四人一组相互交流,自由发言)”。其中一名学生选的是“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在课本旁边的批注是:“‘终年‘鲜红微肿的手不应该是一双正常的手,很多人的双手都不是‘终年‘鲜红微肿的,那应该是‘母亲长年劳动造成的病状的双手。这双手写出了母亲热爱劳动、勤劳能干,也写出她不怕吃苦的优良品德。‘手把母亲的形象无限放大了。”该学生的批注不但分析了这一描写语段所蕴含的深层意蕴,还能横向联系,把“母亲”的手与“很多人”的手进行对比,拿一双病状的手与正常的手进行对比。这样的阅读批注体现了学生在文学语言分析中懂得横向联系和纵深思考,是学生思辨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还有,另一名学生在看了《象棋》杂志后,在笔记中写道:“将、帅只能在底线中央规定的方框中前后左右的小步活动,这可能是受中国古代帝王大多只在王宫中生活,很少到民间体察民情的影响。外国的皇帝却常常领兵打仗,如法国皇帝拿破仑四出征战,英王查理亲自带兵攻打法国。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或许又与此有关。”感悟文段由象棋引发横向的思辨联系,抓住了中外象棋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由棋到人,由棋理到文化,议论由表及里,立意深刻独到,极具思辨之力量,体现了思辨能力的广度。

3学生作文印证了语文思辨能力的提高

写作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因此,开放阅读把“写”(批注、课堂短文习作、课堂内外感悟写作)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写”的练习中,强调学生多从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做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以求问题思辨更具全面性和深度。自然无语,暗藏威力,关注自然,可领悟生命互为尊重和和平相处的重要性;历史厚重,最具魅力,正确审视,可从纷繁的对错中汲取前进的智慧;文化多彩,极富底蕴,用心感受,可收获深刻的文化哲思;社会复杂,充满诱惑,分析现象,可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的作文选集《读书真好》印证了这种思辨引导的效果,作品显示了学生在开放阅读中逐步掌握了思辨的规律,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客观、辩证地窥探问题的本质,能从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进行思辨。一学生的作文《生命的立起》如此写道:

一只很小的虫子,能在没有水分的茫茫大漠一代代生存繁衍,我纳闷它们靠什么活着?看了电视上的一个自然类节目,让我再一次惦记起这些小生命,并对它们生出几分崇敬来。

……

这一切似乎与人无关,只是在人类生存之外,另一种灵魂在播种。它不会有呼啸的声音,也不会有清新的气息,不会让人痛,也不会让人快乐,它只是一群虫子和一滴水的故事。

……

我伸手摸摸自己的脊背,希望能发现有水流过的痕迹。

……

虽然我们人类已经踏上过月球,探索过火星,但在今天,就在我们的身边,仍藏着许许多多的大自然之谜。

向大自然学习,仍是我们人类要做的事情。

小小的虫子,能牵动作者的心思,那么多的思考足见作者对生命的无限关爱和思辨。

学生在“读”“写”中的这些思考与表现,显示了他们在开放阅读的各项学习活动中逐步掌握了思辨的规律,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客观、辩证地看问题,能从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进行思辨,开放阅读与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关系是正比关系,中学生在开放阅读中,读得越多,旁批得越多,讨论得越多,写作得越多,他的思辨能力就越强。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