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综合实践活动之力 开展理化课外实验探究

2014-11-10陆君君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兴趣

陆君君

摘要:中学阶段理化等实验性学科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学生真正进行科学实验的时间越来越少。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对理化实验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进行真正科学实验的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兴趣、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9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36

一、为什么要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化学等实验性学科时,由于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耗时较多、毕业班学生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以及部分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理化学科的教师在课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若干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和更为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而教材中很多精彩的课内实验、课外家庭小实验、以及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实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装置产生的改进想法和创新设计却只得付诸于苍白空洞的语言描述和黑板上聊聊几笔简单、呆板的粉笔画——更有甚者将这些实验直接省略。

这一糟糕的结果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主观认识,学生们认为:“物理、化学和语文、数学不都一样学么!只要背背知识点,画画装置图,再学会几个简单计算就OK了,实验是什么东东,做不做无所谓的!”

这样的结果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倘若长此以往,作为初中的起始性实验学科的物理与化学,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类似“哑巴英语”一样的“残疾学科”。

为了打破这个不正常的“怪现象”,也为给实验性学科“正名”,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学习物理、化学等实验性学科的意识和方法,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理化实验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理化学科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实验创新意识,我们决定开展理化课外实验的探究。

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些什么

理化课外实验进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主要包括:理、化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进行的演示实验;教科书中虽然涉及到,但没有明确要求,然而事实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有很好的拓展、铺垫作用的改进实验;甚至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所触发灵感而形成的,且实验材料较易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学生基本能够操作,具有一定意义的设计验证性实验;将这些实验从课堂教学的“遗憾”和“不起眼的角落”中搜集起来,并组织对理化实验有较大兴趣的学生,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理化课外实验选修课以及家庭小实验等形式,从而有计划的对这部分实验进行课外探究。

三、为什么可以把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

之所以能把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借综合实践活动之力,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推进新课改的深化,这是因为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相通相融之处,而且两者在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还能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两者的相通相融之处具体表现在拥有共同的探究主题与研究内容、重叠的活动形式,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理化学科领域相互验证、彼此呼应的关系。

首先,不论是理化课外实验探究,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

其次,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以对理化实验感兴趣的学生为主体,对他们所关心问题,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理化学科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对实验的创新意识。这也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非指定领域包括兴趣小组活动等课外活动形式;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正是以兴趣小组活动和理化课外选修课为主要活动方式。因此两者在活动形式上存在不可分割的重叠。这也是两者相融的物质基础。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总则》中明确规定:“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是理化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它就是这个“某些情况下”的情况,这项规定为两者的最终融合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与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互为补充、并行不悖。

首先,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为综合实践丰富了活动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作为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它给综合实践的内容加以新的诠释,在实质上扩大了活动的内容范围,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形成的某些实验技能,也需要在理化学科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加深;同时,理化课外实验探究需要由综合实践活动为其提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实验室”;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为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课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的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指定的场所(实验室),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学科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灵活机动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进行个性化调整:对于内容较多,实验持续时间较长的课题可以通过将多个课时安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进行集中使用;内容较少,或者持续性不强,但实验的多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实验,可以将课时分散使用,以求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为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提供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合作机会,扩大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实验探究的综合水平。endprint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打破学校的框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允许进行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并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活动。这样一来,不同的学校间,有着彼此相近或者相同的探究课题的小组同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论坛等形式,进行彼此的经验交流和问题讨论,对共同关注的课题还可以一起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并由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综合活动教师的共同带领下,在某一时间,某一方的学校内,进行跨学校的联合探究实验。

这极大的丰富了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主体和探究的内容,还促进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了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间的联系,还在无形之中为一些实验室条件相对简陋,进行某些要求较高的实验存在困难的学校解决了难题,摆脱了实验室条件简陋的制约,使得实验探究以最好的速度,向着全新的领域发展。

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利用掌握的学科知识,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在学生均衡发展的同时,以激发兴趣来培养创造性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出另一个重要内容。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理化学科的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绝不包揽学生的探究实验。

四、融合的实践与收获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科学家”身份,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亲身实验。他们将踏着前辈科学家的足迹,体会他们在进行实验探索过程中的曲折与不易。当实验成功后,他们获得更巨大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验证自己对实验的预期想法的欲望,并深刻体会进行实验探究的乐趣;

过去,能够镇定、沉着、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还造成了在理化实验操作考察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尴尬局面。然而在实施“课外实验探究”之后,进行实验探究的同学能够熟练而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轻松顺利地通过理化操作考察;除此之外,甚至还有意外的惊喜:据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原本属于在家里从来不做事的“少爷小姐”们,如今居然会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拿个杯子都会“标签贴着手心”,抄电表时主动要求去读数,爷爷奶奶出现类似糖尿病症状的反应时,能主动帮助老人家进行鉴定并分析原因,提出预防建议——生活自理的能力明显提高。

参与“课外实验探究”的活动的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类同学对于同一个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大多能够积极开动脑筋,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并由此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特别是在某些开放性的学生小组实验中,参加实验探究的学生会主动形成实力超强的“特别实验小组”,与周围进行“一般的实验小组”的同学明显区分开。他们实验的速度快,准确性高,想法独特甚至怪异,“夺人眼球”。在进行实验时,他们是其他学生眼中的“超级男(女)生”。

甚至在同一个班里,几个不同的“特别实验小组”之间还有一定几率产生“同行”竞争,为了得到最好最特别的实验结果,他们在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原料的选择甚至包括人员的具体安排与任务分配上,产生各种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甚至有些想法给作为该学科教师的我们,带来许多新的灵感和触动。

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不仅改变了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其与其他同学明显的区别开来,同时,它还最大可能的带动了其他学生,使之向往,并最终共同参与到这项以理化实验探究为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来,并将最终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理化学科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作为实验学科的教师,并非不了解实验的重要性,相反他们完全理解理化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实验是科学探究的灵魂”。然而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无奈地受限于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制约,如课时的相对紧张、实验室条件的客观限制、中考升学指标压力的重荷,使物理与化学的教学不得不成为单调枯燥的“粉笔实验教学”。这不仅“摧残”了学生原本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激情,还在无形之中“毁灭”了实验学科的精髓和精彩。

“实验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认识实验作为教学情境的巨大价值,确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

现在,通过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教师完全可以把原本的“粉笔画实验”彻底抹去,并陪伴对理化实验产生兴趣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时,和他们一起走进真正的实验室,共同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实验,教师在边上“打下手”——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还能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感受到将实验性学科的魅力——这才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最大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使得二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课改的进行,并行之有效地融汇贯通于日常教学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我们希望通过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实验性学科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曹咏梅.利用课外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探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王文军,李华.怎样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