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理念

2014-11-10潘程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对比研究

潘程

摘要: 初中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可以渗透STS教学理念,通过情境创设及问题设置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选取“化学肥料”作为案例,通过对比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与融入STS理念的教学设计,探讨基于STS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STS理念;案例研究;化学肥料;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 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 总结与反思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价值的学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体会不到这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他们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本研究选取的“化学肥料”这一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有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看身边发生的现象,感受化学的价值。

然而,本研究中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中重点创设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在情境中穿插了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性质等知识,然而对于化肥的种类、作用、性质这些知识,还是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灌输,并没有很好的将STS理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希望能在下一次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将STS理念更好地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围绕在化学、社会、技术周围的化学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摘要: 初中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可以渗透STS教学理念,通过情境创设及问题设置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选取“化学肥料”作为案例,通过对比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与融入STS理念的教学设计,探讨基于STS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STS理念;案例研究;化学肥料;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 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 总结与反思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价值的学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体会不到这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他们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本研究选取的“化学肥料”这一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有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看身边发生的现象,感受化学的价值。

然而,本研究中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中重点创设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在情境中穿插了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性质等知识,然而对于化肥的种类、作用、性质这些知识,还是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灌输,并没有很好的将STS理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希望能在下一次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将STS理念更好地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围绕在化学、社会、技术周围的化学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摘要: 初中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可以渗透STS教学理念,通过情境创设及问题设置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魅力。选取“化学肥料”作为案例,通过对比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与融入STS理念的教学设计,探讨基于STS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STS理念;案例研究;化学肥料;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 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 总结与反思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价值的学科,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体会不到这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他们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本研究选取的“化学肥料”这一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有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看身边发生的现象,感受化学的价值。

然而,本研究中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中重点创设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在情境中穿插了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性质等知识,然而对于化肥的种类、作用、性质这些知识,还是局限于书本,更多的是在灌输,并没有很好的将STS理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希望能在下一次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将STS理念更好地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围绕在化学、社会、技术周围的化学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 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对比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探讨游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研究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