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凤头”更须“豹尾”

2014-11-10葛柏萍赵中明

化学教与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了解学生凤头困惑

葛柏萍+赵中明

摘要:成功的结课具有画龙点晴,水到渠成之效。文章将从“以多媒体为载体,构建多样结课”、“结课贵在让学生形成整体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生成动态结课”三个角度结合案例深度解析课堂结课,寻求化学课堂结课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困惑;探索;了解学生;领会教材;调整自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4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15

俗话说“行一百而半九十”,结课是一节课的收尾,其重要性显然而见。传统课堂结课一般是新课结束时,教师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的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而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均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结课应做出相应改变,应体现时代的特色和新课改的精神。

一、结课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现代化的逐步推进与提升,教师的教学手段逐渐丰富,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走进课堂教学中。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课环节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存在于以下两方面:

1. 忽视课堂教学的结课,认为结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对一堂课结尾的设计。在课结束时,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直接下课;或者迫于形式,草草以“本节课学习了…内容”等一两句话而收场;还有一些教师完全用练习替代结课,根本起不到结课的目的。事实上,导课是“起调”,结课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

2. “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走进课堂,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许多教师在结课时却无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走传统课堂结课的“老路”。尽管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然而结课却是教师的独角戏,没有学生参与的静态结课成为许多课堂教学的缺憾。

二、结课实施策略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束与导入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课堂浑然一体,从而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一节课的结束也是另一节课的开始,因此说:结束的终点又是下堂课的起点,那么我们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策略来做好化学课堂教学的“收口”工作,从而使其“新足适新履”。

1. 以多媒体为载体,构建多样结课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设计课堂结课是我们教学最重要的方式。

(1)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丰富的结课情景

提供教学情景是多媒体教学的特色,教学中需要对新课、新知识的引入创设各种情景,通过精心设计,引领学生思考探究。结课也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各种情景,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思考中结束新课,从而使化学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学习的欲望。

案例1:《氯气的性质》结课设计

(设计简介:本课采用了一战的毒气战做为结课情景,以“假若你在战场,你将如何保护自己和战友呢?”引领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在兴奋中自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氯气的性质。)

在情景中结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结课热情,从知识的应用中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知识归纳简洁明了

结课是一节课的总结,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需要对新旧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突出它们的异同,把新知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案例2:《不同类型的晶体》课堂结课设计

(设计简介:在学习了几种不同类型晶体之后,用表格把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硬度、熔点、溶解度、导电性等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四种晶体的异同,深化对晶体的理解。)

用这种方法来结课,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多媒体教学可以助教师动态调控结课

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教学过程往往并不能完全按预设的进行,我们不能保证每一节课均能在45分钟恰好完成任务,所以实际教学中通常可以借助多媒体预设几种结课方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结课。

案例3:《苯酚》教学课堂结课设计

(设计简介:苯酚的教学结课设计如上所示,但实际教学中通过预设设计了以下结课思路:

①仅探讨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结,并对自己反思。

②仅探讨问题2“阅读课本,你能发现哪些本节课未掌握的知识?”通过看书,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整体化。

③探究题可以课堂探究,也可以课后探究,根据不同时间,进行安排。

④当然,结课时也可以使用中其中的几个问题组合。)

在教学中可以还采用超链接的方式,预设多种结课方式,有效地化解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结课时间的冲突。

2. 结课应化繁为简,构建整体课堂

从心理学角度说,零散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结课的几分钟时间,把新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把握知识。

(1)前后联系,让学生形成整体课堂

课堂教学中应前呼后应,首尾相互衔接,从而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教学过程中常会在引入课题时提出情景问题,结课时再对该问题总结归纳,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endprint

案例4:《硝酸的性质》结课:想一想,开始上课时的实验说明了硝酸的什么性质呢?你会做了吗?

(设计简介: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实验引入,通过课堂探究展开硝酸的教学。实验是在浓硝酸中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出现红色,用手遮住,问哪些反应溶液会变红色?再振荡后展示褪色的溶液,引入硝酸的教学(但这时并没有解释)。课堂结课时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想一想,开始上课时实验说明了硝酸的什么性质呢?你会做了吗?并让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加深对硝酸性质的理解。这样做既复习巩固了硝酸的性质,又呼应了课前的引入,前呼后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

(2)以板书为支撑,打造整体课堂

课堂板书也是重要教学手段,黑板上呈现的往往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是一节课的精华,利用黑板板书结课,能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重现,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案例5:《苯酚的性质和应用》结课设计

(设计简介:《苯酚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中设计了以上教学板书,结课时提出问题:①试用最少的字总结苯酚化学性质的特性;②根据苯酚的性质你想到它的应用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得出化学性质的“强”、“弱”、“易”、“灵”等特点,形成完整的板书。)

结课时通过学生的思考,在完善板书的过程中使新知识条理化、整体化。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苯酚的性质,掌握苯酚的应用。

3.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生成动态结课。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崇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形成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化学课堂结课也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结课,或让学生自己结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形成精彩的动态结课。

(1)尝试学生5分钟结课,把精彩留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常常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知识获取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也应把结课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结课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风采,把精彩留给学生。

教学中,预留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有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总结容易考查的内容、方法及容易出现错误知识点等注意事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内部解决。这样每节课的最后,学生能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在讨论中得到澄清,在总结中得到升华。

(2)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结课,形成动态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结课中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通过学生思考、探究形成动态的结课。

结课时可以采用让学生思考“我感触最深是什么……?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我学会了……我发现生活中……”等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结课。让学生动起来,深刻反思一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复习。

案例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结课设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这个实验结束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个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操作,否则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实验出现了操作失误,应如何处理?

(设计简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是分组实验课,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实验意外的处理。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形成动态的结课。)

这种结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进行反思,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同时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结课点滴体会

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如此。课堂应有结课,但结课切忌真的结束,“结课亦如撞钟,清音有余”。

1. 从完整性看结课

(1)从结构的完整性看结课

从课的结构来看,一节课由课题的引入、课的展开、课的结束等三个部分组成。我们往往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过重地看待课的引入,却忽视课结束的设计。通常在课堂上常见到精彩的课堂引入,活泼的课堂活动,最后却草草收场,使得一节课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造成了“虎头、猪肚、蛇尾”的课堂模式。这是一个教师的习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从课的完整性来说,没有结课,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没有精彩的结课,就不能称之为一堂精彩的课。

(2)从知识的完整性看结课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学过的知识需要及时总结,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知识的完整性来说,及时的总结、拓展,能使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产生同化,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存在着深度、广度的不足,利用结课,采用课外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和课后衔接起来,使课堂向外延伸,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经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说,结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 从适度性看结课

(1)结课时间的适度

结课是一节课的最后阶段,它不是课的主体,不应该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喧宾夺主”。从实际来看,一节课的结课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当然,结课也不宜用一两句话匆匆带过。

(2)结课内容的适度

结课或提问或拓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结课中,但结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度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部分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结课有法,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以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1-97

[2] 朱俊峰.谈化学教学中的结课艺术[J].化学教学,2006,(1):22-23endprint

案例4:《硝酸的性质》结课:想一想,开始上课时的实验说明了硝酸的什么性质呢?你会做了吗?

(设计简介: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实验引入,通过课堂探究展开硝酸的教学。实验是在浓硝酸中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出现红色,用手遮住,问哪些反应溶液会变红色?再振荡后展示褪色的溶液,引入硝酸的教学(但这时并没有解释)。课堂结课时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想一想,开始上课时实验说明了硝酸的什么性质呢?你会做了吗?并让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加深对硝酸性质的理解。这样做既复习巩固了硝酸的性质,又呼应了课前的引入,前呼后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

(2)以板书为支撑,打造整体课堂

课堂板书也是重要教学手段,黑板上呈现的往往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是一节课的精华,利用黑板板书结课,能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重现,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案例5:《苯酚的性质和应用》结课设计

(设计简介:《苯酚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中设计了以上教学板书,结课时提出问题:①试用最少的字总结苯酚化学性质的特性;②根据苯酚的性质你想到它的应用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得出化学性质的“强”、“弱”、“易”、“灵”等特点,形成完整的板书。)

结课时通过学生的思考,在完善板书的过程中使新知识条理化、整体化。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苯酚的性质,掌握苯酚的应用。

3.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生成动态结课。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崇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形成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化学课堂结课也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结课,或让学生自己结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形成精彩的动态结课。

(1)尝试学生5分钟结课,把精彩留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常常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知识获取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也应把结课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结课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风采,把精彩留给学生。

教学中,预留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有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总结容易考查的内容、方法及容易出现错误知识点等注意事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内部解决。这样每节课的最后,学生能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在讨论中得到澄清,在总结中得到升华。

(2)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结课,形成动态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结课中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通过学生思考、探究形成动态的结课。

结课时可以采用让学生思考“我感触最深是什么……?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我学会了……我发现生活中……”等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结课。让学生动起来,深刻反思一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复习。

案例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结课设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这个实验结束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个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操作,否则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实验出现了操作失误,应如何处理?

(设计简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是分组实验课,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实验意外的处理。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形成动态的结课。)

这种结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进行反思,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同时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结课点滴体会

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如此。课堂应有结课,但结课切忌真的结束,“结课亦如撞钟,清音有余”。

1. 从完整性看结课

(1)从结构的完整性看结课

从课的结构来看,一节课由课题的引入、课的展开、课的结束等三个部分组成。我们往往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过重地看待课的引入,却忽视课结束的设计。通常在课堂上常见到精彩的课堂引入,活泼的课堂活动,最后却草草收场,使得一节课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造成了“虎头、猪肚、蛇尾”的课堂模式。这是一个教师的习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从课的完整性来说,没有结课,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没有精彩的结课,就不能称之为一堂精彩的课。

(2)从知识的完整性看结课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学过的知识需要及时总结,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知识的完整性来说,及时的总结、拓展,能使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产生同化,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存在着深度、广度的不足,利用结课,采用课外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和课后衔接起来,使课堂向外延伸,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经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说,结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 从适度性看结课

(1)结课时间的适度

结课是一节课的最后阶段,它不是课的主体,不应该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喧宾夺主”。从实际来看,一节课的结课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当然,结课也不宜用一两句话匆匆带过。

(2)结课内容的适度

结课或提问或拓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结课中,但结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度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部分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结课有法,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以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1-97

[2] 朱俊峰.谈化学教学中的结课艺术[J].化学教学,2006,(1):22-23endprint

案例4:《硝酸的性质》结课:想一想,开始上课时的实验说明了硝酸的什么性质呢?你会做了吗?

(设计简介: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实验引入,通过课堂探究展开硝酸的教学。实验是在浓硝酸中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出现红色,用手遮住,问哪些反应溶液会变红色?再振荡后展示褪色的溶液,引入硝酸的教学(但这时并没有解释)。课堂结课时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想一想,开始上课时实验说明了硝酸的什么性质呢?你会做了吗?并让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加深对硝酸性质的理解。这样做既复习巩固了硝酸的性质,又呼应了课前的引入,前呼后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

(2)以板书为支撑,打造整体课堂

课堂板书也是重要教学手段,黑板上呈现的往往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是一节课的精华,利用黑板板书结课,能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的重现,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案例5:《苯酚的性质和应用》结课设计

(设计简介:《苯酚的性质和应用》教学中设计了以上教学板书,结课时提出问题:①试用最少的字总结苯酚化学性质的特性;②根据苯酚的性质你想到它的应用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得出化学性质的“强”、“弱”、“易”、“灵”等特点,形成完整的板书。)

结课时通过学生的思考,在完善板书的过程中使新知识条理化、整体化。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苯酚的性质,掌握苯酚的应用。

3.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生成动态结课。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崇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形成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化学课堂结课也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结课,或让学生自己结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形成精彩的动态结课。

(1)尝试学生5分钟结课,把精彩留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常常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学生自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知识获取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也应把结课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结课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风采,把精彩留给学生。

教学中,预留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有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总结容易考查的内容、方法及容易出现错误知识点等注意事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内部解决。这样每节课的最后,学生能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在讨论中得到澄清,在总结中得到升华。

(2)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结课,形成动态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结课中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通过学生思考、探究形成动态的结课。

结课时可以采用让学生思考“我感触最深是什么……?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我学会了……我发现生活中……”等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结课。让学生动起来,深刻反思一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然后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复习。

案例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结课设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这个实验结束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个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操作,否则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实验出现了操作失误,应如何处理?

(设计简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是分组实验课,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实验意外的处理。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形成动态的结课。)

这种结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时进行反思,畅所欲言,见仁见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同时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结课点滴体会

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如此。课堂应有结课,但结课切忌真的结束,“结课亦如撞钟,清音有余”。

1. 从完整性看结课

(1)从结构的完整性看结课

从课的结构来看,一节课由课题的引入、课的展开、课的结束等三个部分组成。我们往往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过重地看待课的引入,却忽视课结束的设计。通常在课堂上常见到精彩的课堂引入,活泼的课堂活动,最后却草草收场,使得一节课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造成了“虎头、猪肚、蛇尾”的课堂模式。这是一个教师的习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从课的完整性来说,没有结课,就不是一节完整的课;没有精彩的结课,就不能称之为一堂精彩的课。

(2)从知识的完整性看结课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学过的知识需要及时总结,让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知识的完整性来说,及时的总结、拓展,能使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产生同化,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存在着深度、广度的不足,利用结课,采用课外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和课后衔接起来,使课堂向外延伸,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经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说,结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 从适度性看结课

(1)结课时间的适度

结课是一节课的最后阶段,它不是课的主体,不应该占用很多的时间而“喧宾夺主”。从实际来看,一节课的结课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当然,结课也不宜用一两句话匆匆带过。

(2)结课内容的适度

结课或提问或拓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结课中,但结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度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使部分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结课有法,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它的精心设计与草草收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以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1-97

[2] 朱俊峰.谈化学教学中的结课艺术[J].化学教学,2006,(1):22-23endprint

猜你喜欢

了解学生凤头困惑
闻“蜂”而动的猛禽
会“制作乐器”的棕榈凤头鹦鹉
凤头赢得百媚生
小仙鹤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工作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