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互动、互补、互融”卓越模式的探索

2014-11-10邱明杜辉苏冰郑学普杨海生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轴承

邱明++杜辉++苏冰++郑学普++杨海生

摘 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轴承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教学改革模式的契机。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该文提出了对轴承“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通过对轴承专业方向教学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期为中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轴承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36-02

Abstract: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bearing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reform which marks with “interaction of the whol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mutual fusion”. The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is implemented and it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trai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model of excellent engineers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reform of cultivating plan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ings, we can expec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Chinese bearing industry.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bearing education reform training mode

1 提出背景和意义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在轴承领域,虽然近年来国产轴承行业高速增长,但高端进口轴承主要依赖进口,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外资企业几乎垄断高端轴承市场,国产轴承企业急需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培养轴承专业方向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良好契机下,探索培养具有高素养的轴承专业方向人才意义重大。

2011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化轴承专业(方向)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我校结合学校与专业实际,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逐步推动轴承专业方向教学改革,建立“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模式,为国产轴承行业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本文从基础理论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具有轴承专业方向特色的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方法改革,对加强我校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重要的意义。

2 轴承专业方向“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2.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带动课程建设,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教育基础

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方向统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模块,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河南科技大学与德国舍弗勒集团合作,聘请其全球技术专家为轴承专业方向学生开设《轴承应用技术》英语教学课程,将现有教学培养计划中的《轴承应用技术》课程逐步建设成双语教学课程,力争2~3年内将该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此外充分利用洛阳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机械类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众多的地域优势,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工程师,参加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在理论基础教育阶段的校企优势互补,相互渗透。

2.2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践体系

我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构建“校企全程互动,3+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层次、多模块、柔性化的“分段渐进式”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方案,打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践体系。

“3+1”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前3年在校学习,后1年到企业实习,而是按照“走出去、走回来、工学交替、学用相长”的教改思路的培养思路,确定教学顺序,具体为:2.5年(学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业)。其中2.5年(第1~第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校学习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到企业进行工程认知和生产实习;0.5年(第7学期)到企业进行职业素养实训、现场操作与管理、企业项目设计,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项目设计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

通过上述校企共同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和“分段渐进式”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加强,使学生获得本领域的基本专业训练,提高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卓越工程师的全方位训练。

2.3 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所)做博士后、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4-5]。

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做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科高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我校轴承专业方向将努力推进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培养模式的开展,着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轴承行业储备人才,为我国轴承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

[2] 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 张强,孙裕晶,王建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3):44-46.

[4] 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2):47-56.

[5] 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4.endprint

摘 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轴承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教学改革模式的契机。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该文提出了对轴承“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通过对轴承专业方向教学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期为中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轴承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36-02

Abstract: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bearing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reform which marks with “interaction of the whol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mutual fusion”. The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is implemented and it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trai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model of excellent engineers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reform of cultivating plan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ings, we can expec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Chinese bearing industry.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bearing education reform training mode

1 提出背景和意义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在轴承领域,虽然近年来国产轴承行业高速增长,但高端进口轴承主要依赖进口,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外资企业几乎垄断高端轴承市场,国产轴承企业急需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培养轴承专业方向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良好契机下,探索培养具有高素养的轴承专业方向人才意义重大。

2011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化轴承专业(方向)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我校结合学校与专业实际,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逐步推动轴承专业方向教学改革,建立“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模式,为国产轴承行业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本文从基础理论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具有轴承专业方向特色的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方法改革,对加强我校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重要的意义。

2 轴承专业方向“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2.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带动课程建设,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教育基础

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方向统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模块,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河南科技大学与德国舍弗勒集团合作,聘请其全球技术专家为轴承专业方向学生开设《轴承应用技术》英语教学课程,将现有教学培养计划中的《轴承应用技术》课程逐步建设成双语教学课程,力争2~3年内将该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此外充分利用洛阳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机械类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众多的地域优势,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工程师,参加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在理论基础教育阶段的校企优势互补,相互渗透。

2.2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践体系

我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构建“校企全程互动,3+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层次、多模块、柔性化的“分段渐进式”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方案,打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践体系。

“3+1”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前3年在校学习,后1年到企业实习,而是按照“走出去、走回来、工学交替、学用相长”的教改思路的培养思路,确定教学顺序,具体为:2.5年(学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业)。其中2.5年(第1~第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校学习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到企业进行工程认知和生产实习;0.5年(第7学期)到企业进行职业素养实训、现场操作与管理、企业项目设计,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项目设计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

通过上述校企共同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和“分段渐进式”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加强,使学生获得本领域的基本专业训练,提高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卓越工程师的全方位训练。

2.3 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所)做博士后、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4-5]。

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做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科高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我校轴承专业方向将努力推进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培养模式的开展,着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轴承行业储备人才,为我国轴承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

[2] 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 张强,孙裕晶,王建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3):44-46.

[4] 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2):47-56.

[5] 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4.endprint

摘 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轴承专业方向推进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教学改革模式的契机。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促进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该文提出了对轴承“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一些探索。通过对轴承专业方向教学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期为中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轴承 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36-02

Abstract: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s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bearing school-enterprise education reform which marks with “interaction of the whol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mutual fusion”. The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is implemented and it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train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model of excellent engineers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reform of cultivating plan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ings, we can expec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Chinese bearing industry.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bearing education reform training mode

1 提出背景和意义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在轴承领域,虽然近年来国产轴承行业高速增长,但高端进口轴承主要依赖进口,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外资企业几乎垄断高端轴承市场,国产轴承企业急需提高市场竞争力,急需培养轴承专业方向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良好契机下,探索培养具有高素养的轴承专业方向人才意义重大。

2011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化轴承专业(方向)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为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我校结合学校与专业实际,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逐步推动轴承专业方向教学改革,建立“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模式,为国产轴承行业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本文从基础理论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具有轴承专业方向特色的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卓越工程师”教学方法改革,对加强我校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重要的意义。

2 轴承专业方向“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2.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带动课程建设,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教育基础

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方向统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模块,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河南科技大学与德国舍弗勒集团合作,聘请其全球技术专家为轴承专业方向学生开设《轴承应用技术》英语教学课程,将现有教学培养计划中的《轴承应用技术》课程逐步建设成双语教学课程,力争2~3年内将该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此外充分利用洛阳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机械类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众多的地域优势,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工程师,参加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在理论基础教育阶段的校企优势互补,相互渗透。

2.2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践体系

我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通过构建“校企全程互动,3+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层次、多模块、柔性化的“分段渐进式”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方案,打造了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践体系。

“3+1”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前3年在校学习,后1年到企业实习,而是按照“走出去、走回来、工学交替、学用相长”的教改思路的培养思路,确定教学顺序,具体为:2.5年(学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业)。其中2.5年(第1~第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校学习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到企业进行工程认知和生产实习;0.5年(第7学期)到企业进行职业素养实训、现场操作与管理、企业项目设计,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项目设计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

通过上述校企共同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和“分段渐进式”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加强,使学生获得本领域的基本专业训练,提高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卓越工程师的全方位训练。

2.3 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所)做博士后、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4-5]。

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做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科高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我校轴承专业方向将努力推进校企“全程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培养模式的开展,着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轴承行业储备人才,为我国轴承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

[2] 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 张强,孙裕晶,王建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3):44-46.

[4] 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2):47-56.

[5] 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轴承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轴承知识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