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特征的黑龙江垦区景观设计探究

2014-11-09孟祥庄宋利芳

山西建筑 2014年5期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垦区小城镇

孟祥庄 宋利芳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地域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地域特征是人与场所三维空间中的物质长期作用形成的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的地域景观。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而以地形地貌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为造园主要元素的景观设计,与地域特征的关系就更为密切[1]。

1 黑龙江垦区概况

黑龙江垦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垦区下辖9个分局,115个农(牧)场,其人口来源复杂,是个移民地区。土地类型多样,以丘陵和漫岗为主,占土地总面积53.6%。垦区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被誉为“中华大粮仓”。

2 研究背景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但建设过程中对景观建设重视度不够,没有深度挖掘地域特征。

3 从地域特征来分析黑龙江垦区小城镇景观

地域特征是个多样且复杂的概念,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地域特征分为5个部分:气候、资源、背景、文化以及社会等。本文试图从这5个部分对垦区小城镇景观进行分析,为其景观设计提供依据和立足点,为景观设计师提供灵感,使景观设计能更好的表达场所精神,体现地域特色,为居民服务。

3.1 气候

气候指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状况,直接影响到地域内动植物种类、水文条件、建筑形式及人们的生活劳动方式甚至风俗习惯。

垦区位于中国最北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春秋季节气候多变,气候特征明显,可应用的观赏植物种类也较少,但也正因这种气候特征,植物的四季之美在这一区域能得到更好地展示,充分运用观枝、观果、观干、色叶树种,依然能做到四季有景可赏。

植物之外,水、铺装、座椅、坡道等也因气候特征,在景观设计中受到制约。针对该区气候特征,在景观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乔灌草搭配上,春夏观花以灌木、草本为主,选择花朵观赏价值高、花期长的灌木、草本;秋冬观枝、果、干,以乔木为主,选择色叶、枝、果、干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且以群植为主,突出特色,形成壮美景色(见图1)。植物选择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

图1 四方山利民大街

2)黑龙江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应将常绿树配置在西北方,阻挡寒风,喜光落叶树配置在东西向,夏季遮阴,冬季引入阳光。

3)冰雪作为北方特色景观元素,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其景观价值,塑造冰雪景观,应考虑冰雪与运动的结合、冰雪与生态的结合、冰雪与艺术的结合等。

4)因冬季漫长寒冷,景观设计中尽量使用小型水景,如跌水、喷泉等,同时注意构筑物形式及铺装的结合,使得冬季无水时依然有较高的观赏性;大面积水景考虑与冰上运动结合,小型水面与冰雕、雪雕结合,增加其使用性及观赏性。

5)高差处理上,坡道和台阶相结合,保证无障碍通行及冬季防滑。

冬季寒冷漫长作为黑龙江垦区一个极为明显的特征,对于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来讲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深度挖掘垦区气候特征,并在景观设计中时刻考虑到秋冬景观,创造具有特色的北国园林。

3.2 资源

垦区资源丰富,这里所讲的资源主要是指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及水资源。垦区地形有山地、丘陵、漫岗、平原、沼泽等。垦区土地总面积553.6万hm2,其中水面面积约占4.6%,林地面积约占16.6%,草地面积约占6.4%,可见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场分布图见图2,垦区分区及场所特点见表1。

图2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场分布图

表1 黑龙江垦区分区及场所特点

相对于城市来讲,小城镇与自然的联系更为密切,其形成、发展离不开自然,在利用垦区自然资源创造景观时应遵循两个原则:

1)生态第一,景观第二原则。垦区经历了由开荒到退耕还“荒”的转变,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在快速小城镇建设的浪潮中,垦区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又一次遭受威胁,为保证垦区城镇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建设。

2)因地制宜原则。《园冶》第一部分“相地”中提到“规划应因地制宜,方者就其方,圆者就其圆,坡者就其坡……”黑龙江垦区各个小城镇特色资源不同,在景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山、水、草地、林木等,在自然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地制宜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见图3)。

图3 四方山农场草原风情

3.3 背景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是历史的延续,挖掘是历史的重生。历史是景观设计的源泉,历史文化和景观设计结合,才能创造出有厚重感、有地域特色的景观。

1947年,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批转业军人来到这片黑土地,建立第一批国营农场。1958年十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垦区大规模建设的高潮。随后14万复转官兵,投入到垦区的开发建设中[3]。军垦的历史背景,在垦区城镇景观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场名称,屯垦军队虽然转业但仍延续军队编制,部分农场的名字就是部队的名字,如二九零农场、二九一农场等,目前仍沿用部队名字的农场有14个。

2)垦区建筑格局。当年安置转业官兵时,以部队编制为基础,按照部队营房建住房,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也就奠定了今日城镇的特有风貌(见图4)。

图4 大西江农场

3.4 文化

文化,犹如空气,无形却实实在在存在,又不可缺少。文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和宗教信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建筑、饮食等,同时以这些元素为载体来表达。

垦区建设始于1947年,发展历程较短,其文化底蕴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深度挖掘并充分表达当地文化,使文化可视、可感。文化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保留、修缮、提取、再现、隐喻等,景观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垦区在景观建设中文化表达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建筑、场所,进行保留、修缮,或功能置换,作为历史的见证,真实、直观地表达垦区文化。

2)艺术与功能相融合。垦区城镇景观使用者以当地居民为主,设计中应立足于当地居民的需要,集美观与功能于一体,对于纯文化展览性的景观,如宣传栏、展示牌等要慎用。

3)创新。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代表一成不变,要以灵活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农垦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将抽象的北大荒精神,创造性地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

4)细节。处于大拆大建中的农垦小城镇,过于追求速度和数量,忽略了对品质的要求。文化是历史大浪淘沙后的积淀,是一个地区的精髓,没有细节、没有品质的景观无法表达当地的文化。

3.5 社会

景观不仅仅是人们为追求美而在土地上进行的改造和建设,还是人们生活劳动方式改变、社会发展的体现。好的景观设计应该体现这种变化,并适应这种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民众新的需求。

垦区为集约化发展,撤队建区,居民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垦区城镇居民和农场领导访谈、实地观察,对居民的生活变化及景观影响做了一个总结。

从表2可见,住所的改变导致社交活动从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公共空间为主,机动车的增加也使得道路更侧重于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非必要性活动需另觅场所。这使得垦区小城镇广场、公园、小区公共空间等场所在居民生活中变得更加重要。而且由于机动车的增加,道路上行人安全及步行舒适度受到挑战。

表2 撤队建区搬迁至城镇后居民生活的变化及景观影响

垦区在新的道路建设中对道路绿化形式进行改良来缓解机动车增加带来的问题,原来的道路两侧人行道和车行道没有隔离,行人步行舒适度较低;改良后,在人行道两侧栽植植物与车行道隔离,乔木遮阴,灌木进行空间围合,使人行道成为一个相对独立闭合的空间,降低汽车对行人的干扰。

4 结语

地方性是保持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属性,以地域特征为基础的景观,才能给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当地居民的行为需求为立足点的景观,才会具有活力和价值。黑龙江垦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条件既是对当地景观营造的制约,也是景观设计的源泉,在景观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根植于当地,避免千篇一律,忌引入景观的“水土不服”。地域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切实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迎合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建立经济、生态、特色、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垦区小城镇景观。

[1]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6(7):63-67.

[2]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3]王 阳.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Z].

猜你喜欢

黑龙江垦区垦区小城镇
黑龙江垦区预计粮食总产421亿斤
黑龙江垦区预计粮食总产421亿斤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黑龙江垦区闹春耕
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
石河子垦区克瑞森无核葡萄适宜滴灌量筛选试验
伊犁垦区高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