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思路

2014-11-07毛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刘和珍刻画鲁迅

毛明��

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习本文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虽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以及他沉郁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但学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如何直面社会人生,学生没有体验;其次,特殊的纪念文章,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品文、品人、还要品情,所以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结合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重新审视中国女性的人格魅力。

“情”是贯穿散文的灵魂,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把品情作为教学重点,也就是品出作者悼念死难烈士、痛恨反动派、批判庸人、鼓舞革命者奋起战斗的思想感情。其次鲁迅的语言虽意蕴丰富,但对于学生来说,却艰涩难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性地制定教学难点,即体会重要语句和难句的深刻含义。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教师传递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准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事先的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针对本文的特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分别对应三个篇章(思路篇、人物篇、情感篇)。

第一课时侧重理清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会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理清思路之后,让学生从“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等矛盾的语句中初步体会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因为只有正确地把握了散文的感情基调,才能透彻地分析它所蕴含的思想。

第二课时侧重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以四个动词贯穿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找,找出文中涉及的有关刘和珍的一些事情;二析,分析本文在刻画刘和珍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三探,探究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四品,品悟鲁迅对刘和珍的情感。

刻画人物离不开典型事例,只有把人物置身于具体的事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等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文中有关刘和珍的很多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进行阅读。在展示的环节中,采用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学生找出有关刘和珍的具体事例之后,让他们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刘和珍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知识链接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让他们对以前接触过的刻画人物的手法有一个记忆再现的过程,方便更好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己分析为主,强调自主学习,然后组内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最后由组长推荐代表模仿老师的角色在班级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点的学习,更是对自信心的锻炼。教师在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反而不如适时的“沉默是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

在此,插入一个教学活动,叫做“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学习了本文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后,完成一篇小作文,描写班级的某个同学。并且让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课堂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找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分析了刻画刘和珍的写作手法后,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探究刘和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了。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围绕有关刘和珍的事,采用“以事析人”的方法,写下自己所理解的刘和珍。然后统一收取后,随机发给学生,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别人的观点。然后鼓励他们对自己收到的纸条进行点评,学生既能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又能分享互相学习的乐趣。最后学生归纳总结,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鉴赏作者笔下的刘和珍,学生不仅看到了刘和珍的进步、友善、强烈的责任心,还看到了她临危不惧的勇气和满腔的爱国热忱。对于这样一个女子,作者会对她有什么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语句,细读品味,品出作者对刘和珍深深的赞扬之情。然后组内同学互读互评,推荐朗读较好的学生在班级交流展示。由此,完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多重对话。

在深入分析刘和珍之后,教师适时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所钦佩的中国女性。有的学生会谈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平定叛乱的樊梨花、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等巾帼英雄;但是也有些学生会谈到自己身边的女性,比如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撑起了家庭,满腹经纶的老师是如何循循善诱地教授他们知识等等。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中国女性的人格魅力并没有被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压抑,让学生有机会重新审视中国女性。

鲁迅先生对刘和珍是深深的赞扬,那对其他人呢。学习借鉴采用“以事析人”的方法,以人物所作所为,带动人物形象的分析,由人物的不同形象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惨案已经发生了,在感受作者痛恨反动派、赞扬和鼓舞革命者、批判麻木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这部分相对来说较难,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读发现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鲁迅不停地行走,不停地呐喊,他想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唤醒沉默国人的魂灵。教师在此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进步的爱国情怀,指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让学生述说、议论、表达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国教育、做人的责任感教育。通过自然迁移的教学实践,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三个课时之间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联系着的整体,由初步体会到深入理解,符合学生认知和探究的规律。

第三课时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其拓展和迁移能力,在作业布置的时候,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借助学案巩固课堂所学。同时,让学生在“最美巾帼英雄”颁奖典礼上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努力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知识,实现知识从书本到学生的迁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226511)

猜你喜欢

刘和珍刻画鲁迅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鲁迅,好可爱一爹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鲁迅《自嘲》句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