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探讨

2014-10-30王靖李亚珍邸娜苏志芳郑喜清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课程化农学

王靖+李亚珍+邸娜+苏志芳+郑喜清

摘 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学生热情不高、活动深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构建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要分层次大胆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加强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重视交流总结,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农学;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 G64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9-110-03

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自1997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部门开始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许多高校逐渐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落实,希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向社会学习)的过程,是大学生个体角色的实践过程;二是服务(对社会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过程[1]。

农学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暑期社会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暑假正是农村、农民、农事活动繁忙活跃的季节,利用暑期学生可全力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中间、甚至参与到农事活动中,感受城乡差距,在走向社会的同时更进一步认识专业,认识到自身价值,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能发现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激发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实践过程是知识与应用互动的过程,学生需要确定主题、设计方案、走访调研、撰写报告,一个流程下来,学生将学校所学的抽象理论与接触的社会实际现象相联系、相比较,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亦可得到锻炼,个人综合素质会得到极大地提高[2]。实践结束后,学生反馈的问题、专业的前沿信息等又是很好的教学、科研素材,老师将其消化后可丰富教学内容,或确定新的研究主题。

2 关于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是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同其它课程一样规定学分,评定成绩[3]。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学科特色与学生特点,分年级、分专业、分层次,结合课堂教学计划设计实践课程,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从内容形式、运行机制、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科学持续规范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全面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可避免部署工作仅停留在会议中及文件上而得不到具体落实的现象,全员参与,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效果。

农学专业可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农学专业的实践必修课,结合专业特色、教师科研、学生科研创业,建立低年级学生社会调研、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课程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学生完成1次暑期社会实践、考核合格可获得2学分。从大一至大三,每名同学必须完成3次暑期实践活动(内容不能重复)才能毕业。为加强规范化管理,需要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联合起来对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组织管理。

3 农学专业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构建

3.1 分层次大胆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 为克服重点轻面的(仅重视 “精英式”实践团队)问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或个人形式均可,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加,允许跨年级或跨专业(涉农专业)组团。

大三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主要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可在此基础上拟定挂职锻炼实习计划,并进入相应的科研院所、农业生产企业单位、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职员的身份从事工作,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反思自身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很多单位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顶岗实习为他们提供了获得一定工作经验的机会,同时还能使学生不断完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择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大一、大二)实践活动主题可结合专业特色、与三农相关、有意义即可。农学专业的暑期社会实践以社会调查、科研项目调查(与某些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农技下乡、采集制作标本等为主,文艺下乡(关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思想教育)也值得推广。另外,可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带着各自感兴趣的立项课题进行社会实践,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定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也可从参考项目中选择。譬如社会调查方面的相关参考项目如下:

(1)农业政策调查:包括强农惠农政策类型、政府扶持力度、落实情况、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2)农业机械化调查:包括农业机械产品种类、价格、机械化程度、使用水平、经营效益、农机市场现状、发展趋势等。

(3)农业资源调查:包括某地区自然资源(土地、水、气候、生物)、种植业资源、种植业发展模式、生产技术水平、产量、效益等。

(4)作物栽培技术调查:包括某地区作物(常见作物或稀特作物)种植制度与水平、栽培方式、新技术的特点与应用、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等。

(5)植物病虫调查:包括某地区植物病害与昆虫(害虫、益虫)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程度、分布情况、发生流行时期、防治水平、防控对策等。

(6)杂草调查:包括某地区农田杂草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发生消长规律、防除技术、除草剂的种类与使用效果等。

(7)农药、肥料市场调查:包括农药、肥料、生物农药与生物菌剂等的产品类型、防治对象、销量、效益、经营状况、污染状况、购买及使用注意事项等。endprint

(8)设施农业调查:包括设施农业类型、规模、资金投入、扶持政策、产业化经营水平、栽培作物种类、栽培技术、产品销售途径、效益、技术人员职责、发展前景等。

(9)花卉种植调查:包括某地区花卉(室内的、田间的或野生的)种类、生长特点、种植方式、栽培技术、销售情况、效益、养护注意事项等。

(10)农民生活水平调查:包括农民收入来源与状况、劳动力情况、土地耕种情况、生活水平(吃、穿、住、用、行)、消费特点、娱乐方式、各方面的需求、农民的出路及相关思考等。

(11)大学生村官调查:包括大学生村官的年龄段、毕业院校、专业、工作内容与职责、考核机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任职期限、发展前景、村民的态度及看法等。

3.2 加强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 实践教学任务的布置重要,但过程管理更重要。低年级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尚未接触太多专业课,如果不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会导致实践目的性不强、盲目行事,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也无处咨询、不了了之,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方案提纲,按研究领域安排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可亲临现场指导,亦可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条件进行远程指导),从多层面帮助学生克服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制定一系列措施激励教师加入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以增强实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少走弯路[4]。譬如计算工作量,将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评奖等的重要参考条件。

3.3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但很多企事业单位往往看不到知识水平的高效益性和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能力,只重视自身利益,将得不到实际效益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拒之门外,即使勉强接受也是应付了事,使得暑期社会实践缺少深度和高度而流于形式。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和纽带。要根据专业性质,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子、企事业单位、农业科技园区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联系后通过签订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不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范围和锻炼成长机会,而且利于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深入和系统的开展。

3.4 重视交流总结 一些学校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只重视动员,而忽略了成果考察和经验总结,或是总结力度不够,只选择个别学生汇报交流,没有交流、互动,其他学生则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反正课程合格了就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期需要有目的进行经验交流、成果分享与解答疑惑,人人参与,力求使实践效果最大化[5]。

实践本身对学生来说是种锻炼,而实践后的总结也不可忽视,学生需要展示与交流的舞台,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心理素质。可以答辩汇报的形式总结,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组队实践的,各队员可从不同角度汇报)。将选出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体现公平公正,答辩委员会由高年级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

3.5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多数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实践活动要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带着答案或新问题再回到课堂[6]。再加上一些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审核不严格,只要学生交实践心得(审查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流畅性)或单位盖章证明(佐证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就算过关,缺乏过程考核,无法反应实践活动优劣的真实情况。因此,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多半是“走过场”,为了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他们直接从网上下载拼凑实践报告或找关系随便盖个章便完事,态度极其不端正。

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保障实践效果。放假前每名学生须上交暑期实践活动方案提纲(组队实践的,经团队成员讨论后整理上报),包括参加人员、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内容提纲等,由专门的实践选题咨询组审阅通过后,结合实际内容按学科领域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下学期开学第1周,要求学生上交“原始记录(调查问卷、实践日志、实践心得等)、调查报告(3 000字左右)、照片集或视频(须体现实践过程、人物、时间,反映实践内容、场景、团队所有成员)”,3项内容缺一不可。作业不全、不参加答辩、从网上下载实践报告、照片者,该门课程记为不合格(需要重修)。不过关者将无法毕业。

4 结语

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可更好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各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实践的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环节评价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08-109.

[2]张成翠,张杰.暑期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3(13):107-109.

[3]王志军,励立庆.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化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1):84-86.

[4]缪鸣安.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科学组织和评价[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5):77-80.

[5]刘云龙,汪元平,田侃.构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150-153.

[6]王鲁楠,贾林祥.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14(1):81-84.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化农学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农学
中小学主题班会异化现象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