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土地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

2014-10-30张红梅黄迪严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9期

张红梅+黄迪+严静

摘 要:该文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从基础数据库构建、产业用地集约评价、存量土地挖潜调控等层面提出“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为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集约调控提供新思路,推动集约用地技术新发展。

关键词: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皖江城市带

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9-03-03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由于国情所致,我们必须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强调在用途合理的前提下,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和集约。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的根基。皖江城市带乃至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用地,走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符合安徽省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1 节约集约用地是国家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

2009年9月,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部地区用地有着与东部、西部不同的特殊性,实施体现中部地区特点的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对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皖江城市带作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积极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都将对中部地区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图1)。既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注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格把关产业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区项目档次和质量,加强用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认真落实开发园区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的要求,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 节约集约用地内在要求的新思路——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演化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土地资源的利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的发展演化;产业的发展演化又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影响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目前在国内外有关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集约评价、调控技术研究成果鲜少,也尚无运用节约集约用地调控技术来引导产业落地的相关成果。“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角度,深化土地节约集约的研究,为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顺利落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路径。

2.1 新思路的基石——建设存量产业用地数据库 任何技术的研究都依赖于对现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因此,要想提出针对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用地的调控方式,就需要分析皖江城市带可能承接的产业类型,在摸清产业用地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产业用地采集用地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与更新,构建一套不同层次的覆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

2.2 新思路的依据——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 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研究热点,学术界对此的研究贡献也已颇多,目前已形成2套行业标准,即《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18-2008)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但要想从存量挖潜的角度研究产业发展用地的调控技术,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满足需求。这就要求针对不同产业用地的特征,选取区别化的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侧重点设置权重,构建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另外,运用同样的思路测算潜力,并分等定级,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参考和指导。“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研究”便可以试图从以区县为评价单元的宏观层面、以开发区产业用地为评价单元的中观层面、以开发区具体地块为微观层面依次展开。

2.3 新思路的核心——构建承接产业发展用地的调控技术 充实的数据库和有针对性的节约集约评价分析,是构建承接产业发展用地的调控技术的基础。这一调控技术包含了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不同类型产业的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技术和增量调控技术研究。这主要为了实现皖江城市带不同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调控动态化和可视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其二,开发产业用地集约调控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说是所有内容的融合与可视化窗口的显现,将数据库、集约评价模型以及调控技术整合到系统中,实现三者的叠加与程序化操作。

3 节约集约新思路的成效分析

通过“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不仅可以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新的土地调控路径,也对中部城市带的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融合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推动皖江城市带对产业用地的动态化管理 数据分类、整理、更新技术,不仅满足了现有的存量产业用地调控的数据需求,更为将来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数据的及时更新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为安徽省以及中部城市带建立产业用地数据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2 形成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标准,更加贴合区域实情 通过研究宏观区县建设用地、中观开发区产业用地、微观开发区企业用地3个层面的集约评价、潜力测算的模型、指标、权重,构建一套适合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标准。这套标准是针对皖江城市带的现实情况量身定做的,能够为皖江城市带各区域乃至安徽省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3.3 构建一体化的产业用地调控信息系统,增强调控技术的实用性 开发皖江城市带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调控信息系统,是调控技术研究的难点,需要皖江城市带的各类产业用地信息以及区县建设用地、开发区产业用地、开发区企业用地的用地基础数据、图形信息库和评价模型库作为信息系统的数据支持和技术平台。另外,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存量产业用地研究出调控模型,例如,在区县层面,需要从产业选择和土地整理两方面入手制定调控对策;在开发区层面,则需要从存量产业用地二次开发的角度制定调控对策。基础用地数据、集约评价、集约调控最终集成为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信息系统。该系统拥有针对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调控的可视化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调控技术的实用性。

3.4 在示范区应用研究成果,实现开发区产业用地的存量挖潜 课题预备在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下转11页)(上接4页)行示范应用,应用的内容是池州经开区存量产业用地再开发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是针对当前存在的存量产业用地类型量身定做挖潜方式,贴合经开区的产业现状、产业特征及未来的主导产业方向,将挖潜技术应用到经开区,形成一套能够提高经开区产业用地集约状况的挖潜策略。在示范应用期间,预计要与池州国土局和经开区相关部门多次对接,针对方案提出意见建议,多次修改后由示范区明确是否可以加以应用。示范工作同样是课题研究中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才能够顺利实施,包括领导保障、政策保障、技术支持保障、示范投入保障、监督管理保障等。示范的目标是要池州经开区在应用此项技术后,能够实现在不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用地,在未来以投资密度较大、地均销售额较大、建筑容积率较高、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用地为主,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化布局,从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而将此项技术推广到中部城市群其它区域,现实意义非常明确。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