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4-10-27王磊樊斌王敏潘方卉穆久顺

北方经贸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造力影响因素

王磊+樊斌+王敏+潘方卉+穆久顺

摘要:“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是在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的指导下,有机地协调物、事、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作用,进而达到理想的目标。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原理,构建了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WSR三维分析模型,并从物理-事理-人理的维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质量工程;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9-0216-03

一、引言

2007年教育部提出“质量工程”的六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教学团队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强化内部改革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调研可知,组成教学团队的教师个体大都具备较强的个体创造力,可形成团队时所产生的教学成果质量不高,团队创造力没有出现“1+1>2”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制约了高校教学团队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是一个由多维度、多要素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开发过程也是一项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应用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构建了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三维分析模型,并从物理-事理-人理的维度重点分析了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学团队成员提供借鉴和思考。

二、WSR系统方法论概述

我国学者顾基发教授和英国学者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共同提出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即WSR理论)。[1]WSR理论认为,在解决复杂性问题时,既应考虑研究对象物的客观性,即物理层面;又要考虑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些物的方面,即事理层面;还要考虑作为主体或客体的人始终贯穿于处理问题的实践之中,即人理层面;此外,在分析问题时要做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全面考虑系统的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

在WSR系统方法论中,“物理”指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要用自然科学知识来主要回答“物”是什么,研究客观实在,需要的是真实性;“事理”指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所有的设备、资料和人员,通常利用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怎么去做”;“人理”指做人的道理,通常利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回答“应当怎样做”和“最好怎么做”的问题,实际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人来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应用得当,所以系统实践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1]

三、WSR应用于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内涵及构成

王磊(2013)[3]指出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是指为实现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在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协调下,利用团队合理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在团队成员合作完成教学改革任务的过程中整合团队成员的个体创造力和个体教学改革行为,从而使团队具有的创造性思维、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活动和产生创造性教学改革成果的一种复合能力。

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是由教学改革创造主体、教学改革创造过程以及教学改革创造成果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学改革创造主体的构成要素包括团队教学知识资源和教学领域技能、团队合作教学改革的动机、团队思维风格、团队人格特质;教学改革创造过程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创造性教学改革活动的过程;教学改革创造成果包括教学改革的显性成果和教学改革的隐形成果。这三个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外部环境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三个子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反映出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

(二)应用WSR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结构和多功能目标的复杂巨系统。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包括不同的构成要素,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其中教学改革创造主体包括教学名师、教学骨干、青年教师等三类教师群体;教学改革创造过程既包括宏观过程也包括微观过程,其中宏观过程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包括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微观过程基于问题解决视角,包括预备阶段、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教学改革创造成果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四个层次。每个构成要素在不同的层次结构中,对于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教学名师的人格特质对于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主要起到榜样和引领作用,教学骨干的人格特质对于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主要起到推动和塑造作用,青年教师的人格特征对于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主要起到执行和实现的作用。

第二,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子系统与子系统间呈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关系。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各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着交互作用,彼此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例如:高校教学团队创造主体的差异决定团队教学改革过程的不同,两者之间彼此相互作用又决定教学改革创造成果的差异,反过来,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通过外界环境对团队教学改革创造成果的评价和感知来促进教学改革创造主体和教学改革创造过程的相互作用,并促使高校教学团队实现与外部动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动态系统。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其形成路径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为高校教学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教教学团队的发展建设要适应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系统必须不断地动态变化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总之,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的形成与提升是一个不断衰退、不断更新与不断生长的过程。这一特征是由高校教学团队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组成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要素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决定了对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研究需要一种全面与系统的开发工程形式。从这一点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研究。本文在系统工程综合集成思想之下,运用WSR方法,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角度对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进行研究。

四、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WSR三维分析模型

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人参与的复杂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物、事、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形成,甚至会导致整个教学创造活动的失败。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是在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的指导下,有机地协调物、事、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作用,进而达到理想的目标。

如果把教师个体创造力、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看成是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物理基础,那么如何把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目标实现,有效地整合团队中教师个体创造力、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发挥出更大的知识协同效应和组合优势,实现团队创造力的整体喷涌,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团队的竞争力,这就是事理。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事理因素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团队管理等。人理方面主要考虑如何协调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以及人机关系。在研究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考虑物理、事理还要考虑人理的因素,同时突出强调人理是以物理和事理为基础。图2是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WSR三维分析模型。

五、基于WSR的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于物理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团队异质性

团队异质性反映了团队成员在种族、年龄、性别、价值观、经验、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差异。[4]其中,种族、年龄、性别等个体自然属性被称为一般异质性,经验、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反映个体知识结构的属性被称为专长异质性。团队异质性对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异质性高的团队知识创造能力更强,个体属性和知识结构方面的差异能够激发更多的观点,产生更多的创意;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比较困难,团队进行知识整合较为困难,而且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升高。总的来说,团队异质性可以有效的促进团队创新能力和生产率的提高,但其前提是团队异质性能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信息的交流和处理也较为充分和恰当。[5]

2.团队任务

团队任务特征是影响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团队任务特征分为任务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自主性。当高校教学团队面临复杂教学改革任务时 ,团队成员会主动寻求和其他成员的合作,通过向团队成员的学习、交流和请教,将团队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显性知识,或者作为隐性知识保留下来,从而达到解决复杂教学改革任务的目的。当高校教学团队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任务具有自主决策权时,成员个体就不会拘泥于团队规定的工作时间、工作进度、工作方法等,而是可以灵活地进行自主安排,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学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基于事理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合作动机

创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创造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6]高校教学团队教学改革创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团队合作动机所推动的。因此,合作动机是影响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合作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合作动机和外部合作动机。内部合作动机是团队为了寻求挑战和乐趣,满足好奇心而参与活动的倾向,它是指由团队内在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外部合作动机是团队为了活动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而参与活动的倾向,它是团队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动机。高校教学团队为了满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从中体验快乐,当一些有关教学改革的难题被解决的时候,会获得成就感,尤其是当其所从事的教学改革活动的挑战性与团队自身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时,能够达到高度内部驱动的状态,教学改革创造行为会在这种状态下频繁发生,因此,通常认为内部合作动机对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外部动机对团队创造力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表现为任何外界的要求、力量都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需要,成为高校教学团队从事教学活动的推动力量,例如:行为矫正学派认为外部动机对算法式任务情景下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影响,消极作用表现为过强的外部动机会导致人们把注意力从手头的任务分散到外部目标上,从而降低人们对任务聚精会神地程度。[7]因而,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恰当结合,会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

2.组织支持

组织支持是指组织对员工提供的一系列关心、认可、鼓励和帮助,促进员工在工作、生活、进步、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行为与举措。[8]在高校教学团队中,组织支持表现为对高校教学团队成员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奖励、认可和及时有效的回报,对高校教学团队成员的主动关系,帮助其实现个人发展,提供资讯、设备、培训等保障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持等。

组织支持被划分为工作支持、认同价值和关心利益三个维度,分别是指员工所感受到的组织对其工作的支持、价值的认同和利益的关心。[9]其中,工作支持指教学团队让其成员担当最适合的工作,当教学团队成员遇到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是给予适时的帮助,时刻关注教改工作过程中取得杰出业绩的成员,让每位教学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认同价值指教学团队看重员工的工作价值和目标,对团队成员留在教学团队的价值认同,为教学团队成员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关心利益指教学团队关心成员的利益,包括薪酬和生活状况,为成员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各种帮助。通过以上各种类型的组织支持,会给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改革创造行为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各项教学改革成果的不断涌现,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三)基于人理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团队冲突

团队冲突是团队成员互动的结果,是团队发展过程的重要变量。团队冲突是指团队成员思想上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不一致,如目标不一致、对事实的解释不一致,对行为后果的期望不一致等,从而产生的争执、摩擦、沮丧情绪等。团队冲突一般将其分为关系冲突和任务冲突。关系冲突会大大降低团队创造力,当高校教学团队成员感到与其他成员间关系不协调时,其认知思维中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并且忽略很多重要的细节或资讯。此外,在信息处理中的小心谨慎、认知负荷中的增重会阻碍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任务冲突能够使高校教学团队成员更仔细明确的考虑问题,从而更全面性的思考团队现状,孕育更多新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尤其当团队冲突建立在建设性争论的基础上,会大大增加团队成员在认知上的好奇心,促使团队成员去探索矛盾所指的方向,诚恳地去探讨理解和差异产生分歧的地方,从而将这些意见形成高质量的决策。

2.团队沟通

团队沟通指的是员工对个体与团队领导、个体与团队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整体性感知,以实现团队间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有效和创新的整合。[10]团队沟通被划分为沟通频率、反馈效果以及学习程度三个维度。高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沟通的频率越高,知识流动与更新的速度越快,团队的协作能力就越强,从而使团队创造力不断的形成和提升;反馈是对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作出反应。通过反馈,高校教学团队可以了解成员之间的沟通效果,促进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教学改革的效率;学习程度指的是团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团队成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团队成为学习型团队。团队学习程度越高,所拥有的团队教学知识资源和教学领域技能就越丰富,越有利于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出现。

六、结论

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引入WSR系统方法论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形成与提升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同时拓宽了WSR系统方法论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6):51-60.

[2] 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0):13-20.

[3] 王 磊,樊 斌,王 敏,等.高校教学团队创造力的内涵研究[J].商业经济,2013(12):108-109.

[4] Finkelstein S., Hambrick D.C. Top-Management-Team Tenure and Organizait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3):484-503.

[5] Lewis.K,Belliveau.M,Herndon.Group Cognition, Member-

ship Change, and Performance:Investigating the benefits and detriments of collective knowledge[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7, 103(2):159-179.

[6]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 张雪莲.浅议动机与创造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3):20-21.

[8] 李 宏.创意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与团队创造力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 凌文辁,杨海军,方俐洛.企业员工的组织支持感[J].心理学报,2006,38(2):281-287.

[10] Patrashkova-Volzdoska, R. R., McCom b, S.A., Green, S.G.&Compton,W.D.Examining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and Team Performance in Cross-funcitonal Project Teams.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3, 50:262-269.

[责任编辑:胡 冰]

猜你喜欢

创造力影响因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谁,决定了儿童的创造力
厚重感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