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山拳法文本化初探

2014-10-26燕董娇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手抄本拳法傅山

燕董娇,张 帆

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一些在历次战乱动荡中没有被损毁,“劫后余生”的拳谱、拳图经由文史工作者们的努力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山西省灵石县发现的一本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傅拳图》手抄本便是其中之一。文史工作者以这本手抄本拳图为契机,经过一系列的走访、考证,搜集了大量和《傅拳图》有关的资料,合张耀伦、王立远、李思元、任重远、肖云堂、兰安乐、李有甫、张希贵八人之力编著的《傅山拳法》集结成册。本书不仅收入了影印的《傅拳图》手抄本,更涵盖了关于拳谱创作者傅山的生平、山西地区武术典故、傅拳沿袭、当代人练拳心得体会等多种资料,就拳法教学本身,也在《傅拳图》手抄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详细的解释,可以让武术学习者在练拳健身的同时又能将傅山拳法的古本与今本对照研习。古本《傅拳图》与今本《傅山拳法》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文本化与由文本化上升至理论化,并趋向于学科化的一个代表。

1 《傅拳图》作者考

《傅拳图》的作者相传为傅山。傅山,山西阳曲人,明末清初的学者、医学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又有桥黄老人、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生而颖异,读书十行并下,善诗文辞,尤工书画。”[1]有《霜红龛集》、《傅氏女科》、《青囊秘诀》等文学、医学著作留世。对于《傅拳图》手抄本捐献人蔡承烈先生认为“此拳谱是山西明末清初名人傅山所传。”[2]根据蔡先生的说法,《傅拳图》手抄本是他祖母何氏从何家带来的。何家是灵石县两渡镇历史上较为兴盛的家族,也是当地有名的武术世家,历代多出武将,祖上有何道深为清朝的武进士,“庚辰科钦点御前侍卫”[3]。傅拳是清康熙年间何家先祖何世基邀请傅山来两渡讲学时传授的,因蔡先生的祖母何氏也喜欢武术,因此“让人临摹一本出嫁时带到蔡家,世代压在箱底,作为传家之宝,保留至今。”[2]

傅山习武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以至于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其名著《七剑下天山》中,将傅青主(傅山)演绎成了一位以惊人医术和绝世的无极拳法、无极剑法名动天下的武林大宗师、反清大义士。从历史资料看,傅山本人的著作《霜红龛集》中颇多文字展现了他的侠肝义胆,如“战场问国殇,乃独少如彼。大盗容侯王,钩窃仇无已。中原用剑戟,偷生亦可耻。向禽吴越游,汉郊妙无垒。”[4]据考证,傅山也的确参与过反清运动[5]。

《傅山拳法》编写组的工作人员经过考察相关文史资料发现,马力伯在《三十年山西之国术》一文中曾写道“在明末清初,桥黄父子亦为个中健者,父老相传,野叟所叙,多为传信。”[2]工作人员还走访了“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傅学研究者郝树侯,山西省博物馆文史专家吴连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傅山医学研究者何高民”,[2]认为《傅拳图》的原作者就是傅山,并且在重新出版以《傅拳图》手抄本为基础的书籍时,将书名定为《傅山拳法》。傅山研究者魏宗禹在《傅山评传》中也提到“关于武侠大师。全祖望说傅山‘性任侠’,梁启超说傅山‘托侠’,以往一般只从他性侠义理解。对于这一点,傅山《青羊庵》一诗中有‘剑气惜其疏’的字句,说明傅山确实有武术功夫。”[5]

2 《傅拳图》文本内涵

我国历史上的武术多为家族内部、门派内部传承,父传子、师传徒,口口相延,加上传统社会中的习武之人对文字掌握程度相对不高,将自家的独门武术文本化,不仅耗时耗力,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不多,还有可能会无意间外传,为他人习得,故而传统中国习武之人很少有将自己的独门功夫加以文本化的。即便实现了武术的文本化,因传统中国“国术以派别复杂,门户之见独深,各怀其宝,各藏其密,不肯公开研究”[6],为保密计也很少有大量刊印并广为流传的。随着时光的推移,时代变化,更加上近代战乱动荡,特殊时期销毁古籍等波折,保存下来的古本拳谱是少之又少,由此又能看出《傅拳图》手抄本的珍贵性。

根据《傅山拳法》中的《傅拳图》影印本,《傅拳图》主要有动作画像五十七付,动作名称加上重复的共八十一势。一图为一页,左边为人偶图像,表现武术招式,右边为招式名称,但没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图像也仅仅为静态的一帧,没有表现出招式的变化。所以《傅拳图》仅能作为面对面教学之后的辅助练习之用,没有基础的学习者仅凭拳谱是无法掌握傅拳精髓的。另外,据《傅拳图》的贡献者称,本图谱是由照着原谱手抄而成,也许是受抄写者的绘图水平限制,手抄本《傅拳图》的人偶图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图像人偶四肢比例不合实际,人偶图像大小不一,流于滑稽(见图1)。

《傅山拳法》编写组的工作人员经过对《傅拳图》的研究对比发现,从招式、歌诀来看,傅拳与流传于世的子午太极拳(又称绵山太极拳)非常相近,且傅拳也有“主柔缓,重呼吸,讲意导”[7]的说法。根据本书编著者之一,常年练习子午太极拳的李思元介绍,自己多年前学习子午太极拳时,就听师傅说子午太极拳原名朝阳拳,也就是傅山拳,“傅山精览佛道养生健体之书,又嗜学黄岐医典,以道家之吐纳导引、医家之经络走向,结合易筋经、八段锦、紫微八卦舞的动作编成傅氏朝阳拳。……在漫长的岁月中,傅山给苦劳者看病,把气功结合于医疗之中,朝阳拳也演变为‘子午太极拳’。”[2]只是因为没有拳谱,所以李思元一直无法知道原始的傅山拳究竟如何,而此次《傅拳图》手抄本的“重见天日”,既证明了傅拳就是子午太极拳的前身,又了却了他一睹原始傅拳的心愿。

3 《傅山拳法》文本内涵

《傅山拳法》一书的第一部分是“侨黄父子武功考”,针对民间搜集而来的手抄本《傅拳图》,进行拳图作者的考证,文史工作者们通过走访和一系列文本资料的考察和研究,证明了民间关于此拳图作者为傅山的传说可信。接下来本书又对傅山个人的生平,一些成就做了介绍,使读者对《傅拳图》的作者傅山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提出傅山的武术修养与他的医学知识、道家信仰有很大关系,并对正史上为何对傅山会武术的事情提的很少这一情况作出解释,认为傅山是为了反清复明时不被清廷注意,刻意将自身武术功底秘而不宣,以道士或医生的身份活动,“以道以医广泛地进行反清串连,建立反清秘密组织。”[2]

《傅山拳法》一书第二部分主要内容紧紧依托于《傅拳图》手抄本。首先是《傅拳图》手抄本全本影印,使这一史料完整的展现,再根据《傅拳图》以及子午太极拳等拳法,整理出了新的《傅山拳法图解》。《傅山拳法》编写组利用当代武术绘图,武术讲解等科学规范,以精细的绘图和明白的文字最大程度上模拟现场教学场景,针对一些传统社会中奉为独门秘笈的拳法歌诀,编写组也都做了注释。新的讲解图脱胎于原图,即保存了原图的精髓,又使传统的傅拳图焕发了新的光彩。

《傅山拳法》带着新时代气息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的第三部分“我学习傅山拳法数十年的体会”。这是《傅山拳法》编写组工作人员之一李思元关于学习傅山拳法的体会。作者以自己为例子,将傅山拳法的学习,练习过程以及练习拳法的好处一一道来。作者曾“不幸摔成脑震荡,腰椎、颈椎受伤,记忆模糊,手脚失灵,处于半瘫的状态。……每天早、中、晚练三次拳,半年就恢复了健康。现在年过七旬,步履娇(矫)健,思维敏捷”。[2]李思元从科学的角度对傅山拳的健身效果做了说明。他为在练习傅山拳时,全身放松,宁静意畅,“使意识、呼吸、身体三者都得到良好的锻炼”[2];傅山拳法强调以腰椎为轴,沉肩垂肘,运肩转腕的螺旋运动,这也“加强腰部和腰部神经的锻炼。”[2]同时李思元认为傅山拳法的动作组合也符合攻防技击的变化规律,在“战场捕俘、肉搏、侦查,平时的防身自卫、社会公安等方面,仍然有使用价值。”[2]

4 《傅山拳法》中的理论化趋向

在《傅山拳法》编写组工作人员们的努力下,创作出了结合《傅拳图》手抄本与子午太极拳的新傅山拳法图解。图解先罗列了傅拳八十一势的动作名称,又加注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傅山拳法》的图解说明,文字上力求具体详尽,图例范式也尽可能正式、直观。“旨在初学者按文字说明和图解范式,就可以把套路学下来。”[2]

如果把《傅山拳法图解》与《傅拳图》拿来做一个比较,《傅山拳法图解》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也代表了当代武术研究工作者们运用科学理论来提升武术教学方式和效率。就文字而言,《傅拳图》手抄本仅仅有招式名称,以及三言两语的讲解。中国武术的招式名称,作为文字艺术是非常优雅的,比如傅拳图中的“双挂金钩”、“金龙合口”、“圣人拱手”、“推船望月”、“玉女穿梭”、“采献三元”等,但这些优雅的招式名称却很难真正直观反映出招式的细节,不仅难以在教学中发挥指示性作用,在口口相传中还容易出现的招式名称流传错讹的事情。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连城诀》中,主人公狄云的师父戚长发因种种原因,故意将剑法中以唐诗命名的招式解释成粗俗不堪的俚语,如“孤鸿海上来,池横不敢顾”解成“哥翁喊上来,是横不敢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解成“大母哥盐矢,长鹅卤翼圆”,居然也能顺利将剑招传授给徒弟,从侧面也能看出传统武术的招式名称在追求优雅的同时,与招式之间的直接关系并不太大。《傅山拳法图解》中,则针对每一招式,都有非常详细的文字解释,以第一势“双挂金钩”为例,图解中这一势就有四张图(见图2),并讲解如下:

图2 傅山拳法第一势“双挂金钩”图解

(1)两手微上提,按掌、坐腕、掌心向下,手指向前,眼平视前方(图2a)。

(2)两手外旋,分别经左右两侧由后向前划弧,似抱球停于胸前,手心朝里,手指相对;同时身体徐徐下蹲,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跟离地,随后右脚经右后向右走弧线移步,松垮下沉,形成马步。眼平视前方(图2b)。

(3)两手自胸前同时内旋,向额前划弧,手心朝前,大拇指一侧朝下,手指相对;同时身体徐徐领起。眼平视前方(图2c)。

(4)上动不停,两手外旋经左右两侧向下划弧,似抱球于胸前,手指相对,手心朝里;同时身体徐徐下蹲仍成马步。两眼平视前方(图2d)。

要点:右脚经右后走弧线右移落地时,要求两脚掌平行,稍宽于肩;两手内,外旋划弧时,如蚕抽丝,宜缓而匀,避免突变,形成“死角”。下身要注意提肛、圆档,臂部宜内收,下沉;上身要含胸拔背。两手水平抱球时,宜沉肩垂肘,略含挪动。[2]

针对一些可能使普通武术自学者产生误解的武术教学词汇,《傅山拳法图解》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比如转身和微旋两词,图解中专门解释,“凡是以转身进行下一个动作的(即改动方向的),叫身体右转体左转(体),或者叫身体右后转、左后转。属于身体稍微转过去。复再转回来的旋转(即动作不改变方向),称为‘身微左旋’或‘身微右旋’”。[2]

将《傅山拳法图解》与《傅拳图》手抄本的图例范式比较也能发现《傅山拳法图解》的进步。《傅拳图》每一招式只有一个张画像,单从画像上看,无法了解到招式的变化轨迹。而且限于绘画技术、没有现代按比例绘制人像的意识等原因,画像中的人物的身材、四肢比例极不协调,对所应该注意的手腕,步伐等等元素没有展现。《傅山拳法图解》则运用了现代绘画理论技法,将人偶尽可能按真人比例绘制,同时采用了当代武术教学通用的线条、箭头指示法。“用线条、箭头表示下一个动作的路线和方向,右手、右脚为实线;左手、左脚为虚线,以示区别。”[2]同时针对拳法对掌、拳细节变化的注重,还专门绘制了掌图与拳图,对手部的细微动作都有较为细节的说明。

由傅山拳法图解可以看出,《傅山拳法》编写组的工作者们在《傅拳图》手抄本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工作。《傅山拳法》这本书在出版的时候也正好是改革开放后武术重新受到重视,因其健身养生功用而被群众争相学习,各级学校也逐渐开设武术教学课程,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正在建设的一个时期。傅山拳法的套路讲解也体现了武术教学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语言标准和图解范式。既是对“武术界长期以来有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7]的一种突破,也顺应了新时期武术教学传播的形势。依据余同元先生对学科化的解释,“技术理论的学科化必须完成自己的语言标准,学术规范和教育教学中的学科范式。”[8]经过理论化武装的《傅山拳法》已经有了向学科化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传统武术技法向现代武术教学传播的转型轨迹。

5 结论

根据万籁声在民国年间对武术门派的梳理,仅仅拳法一端,就有“大圣门、罗汉门、俞门、孔门、大红门、小红门、醉八仙、云门、奇门、弹门、磨盘门(有正反)、佛门、万法归宗等门户。”[9]每一门户内又都有多种拳法套路。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很大程度上都是师徒之间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给武术的交流带来了很多弊端。弊端之一即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路拳法很多已失传。

文本的形成为武术的交流与传承提供了比“言传身教”方式更为稳定的传播载体。傅拳能留下《傅拳图》,并且《傅拳图》手抄本又能保存下来再经由文史工作者的努力重见天日,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体现了武术文本化的一个好处,即可以在无人习拳的情况下,留下武术一脉。同时,拳谱使得拳法作为文本留存下来,在将来作为武术流派的鉴别源流、确立认同时的一种文献资料。文本化无论是对拳法本身,还是武术文化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近代社会处于转型剧变中,中华武术的传播者也在进行着“技术主体身份、地位与职业角色的转化”[10],由旧日的拳师转变为新时期的体育、武术教育工作者,武术教习也从口口相传发展成为以武术界通用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相比,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上都有变化,正经历着从经验型技术向科学理论型技术转变。《傅山拳法》的出版,可以看做是在古本《傅拳图》文本化基础上向理论化方向的一种进步,相对于《傅拳图》简单的展示拳法,《傅山拳法》在对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加入了理论概括和总结,将傅拳从经验形态提升到了理论形态,更加有逻辑性和科学性,顺应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势,在武术实际传播推广中也更有实用性。

[1](清)戴梦熊修,李方蓁,李凡芃纂.道光阳曲县志:卷十三人物列传[M].1843年(道光23年)修,1932年(民国21年)铅印本.38.凤凰出版社编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2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影印.

[2]张耀伦,王立远,李思元等.傅山拳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清)王志瀜修,黄宪臣纂.嘉庆灵石县志:卷之八选举[M].1817(嘉庆22年):.18.凤凰出版社编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2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影印.

[4](清)傅山撰,丁宝铨编.霜红龛集:第五卷[M].1910(宣统3年)刻本.10.

[5]魏宗禹.傅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张之江.中央国术馆缘起[C].中央国术馆编纂.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4.

[7]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8]余同元.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9]万籁声著,万士震点较.武术汇宗(上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2005(4):64.

猜你喜欢

手抄本拳法傅山
傅山的“四宁四毋”
2016年昆仑决比赛拳法技术运用分析
狗拳非遗难寻传
记忆中的手抄本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
猜拳
清·傅山论书句
我珍藏红色歌谣手抄本——写在中国共产党95华诞之际
季羡林的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