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与突破
——基于能力导向全程实践教学路径的构建

2014-10-26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环节技能目标

马 军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途径。它是以能力为导向,建立“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水平的同时能够着重培养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培养的适应性,从而培养出具备创造性和竞争力的体育应用型人才。

1 当前体育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

1.1 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相对独立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一种误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实践知识、实践技能的传授,是理论课程的补充。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实验课程,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或演示存在,而在运动技术教学中侧重于对实践知识、运动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存在,虽强化了实践知识、运动技能的传授,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运动技能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无法衔接,实践教学不能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偏离了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1.2 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相对集中

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实验课程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之后集中进行,技能教学主要集中在运动技术课堂中与理论课程教学并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中后期等。实践时间相对集中固然能够系统地传授实践知识、技能,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技能,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形成了实践知识学习的封闭环路。造成实践课程现状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用理论课授课的思维定式,多门课程在特定的时间内安排特定的实践环节,课程之间无法渗透与互通,无法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所致。实践时间相对集中只能服务于各阶段培养目标,无法整合各分目标服务于总目标,偏离了学生技能培养的目标,学生疲于参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效率低、效果不佳。

1.3 实践教学环节在空间上相对固定

以往实践教学环节的空间比较固定,主要指学校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如校内实习、实训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所相对固定具有阶段目标明确、实践任务集中、易于组织管理、强化阶段性技能培养的优势。但由于不同类型实践教学场所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不同的教学目标,相对固定的实践空间只能实现各自的实践目标,无法实现各类实践场所教学目标的互通,无法达到本科阶段实践总目标,因此就形成各阶段实践教学“各自为战”,教学任务交叉重叠,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阶段性,很难将各阶段目标整合起来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的弊病。

2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育观念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1]能力本位是相对于学科本位而提出的,能力本位强调能力培养与能力训练,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教育基础之上的。能力和素质一旦形成,不仅可以将知识用于实践,还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促进知识的不断发展。它强调弱化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以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和任务。[2]

“全程实践”就是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总体设计、分层定位、统筹布局,将相对独立、分散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互通互动,达到所有实践环节服务于能力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实践教学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理念渗透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实践要素各方面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合,理念上全息浸透,时间上全程延通,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3]

3 体育师资实践能力培养困境的突破

3.1 建立“全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为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是以能力分析为基点,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统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实践教学服务于能力培养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体系改变以往直线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以能力提升为主线,采取分层级、分阶段、不断递进、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以体育师范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校外机构从入学开始参与实践教学,直至学生毕业,参与程度、范围随学生入学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加大,见图1。

图1 螺旋式人才培养模式

3.2 实践环节在时间上的延伸与贯通

在以往,体育教育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大都安排在学程中期或后期。“全程实践”理念强调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大中小学校及社会的实际,每学期都要设置实习、见习等各类实践环节,一直持续到毕业。让学生能够“早接触、早实践、多实践”。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社会实际需求保持着联系,使实践始终跟所有专业课程相互贯通。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将课程中的理论转化成学生的个人能力,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批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3.3 实践环节在空间上的扩展

打破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的局面,建立多功能、立体型的实训场所,强化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建立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全实践”理念指导下,实践场所应该包括更广泛的空间范围,不但包括校内所有的实践场所,还包括社区、政府体育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等。

3.4 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中的渗透

以往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实验课、运动技术课、见习、实习等形式出现,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并行存在,实践教学的目标很难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相吻合,使得各门课程多重实践,互补性差,且实践学时少,很难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全程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各类实践活动整合,制定综合的专业实践计划,整合各课程分目标形成总目标,使总目标与分目标相协调。

4 基于能力导向的“全程实践”教学路径

(1)理论课与实践课互相渗透——问题取向的研讨教学模式。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讲授与实践相脱离,两者很难融通。以往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是分开的,且实践学时少,使得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而问题取向的研讨教学形式则能解决此类问题。“问题取向”研讨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不是学科知识的积累或学科体系的完善,不是建立新的学科,而是增进、更新、深化和拓展对特定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的了解、评价,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如把教材理论问题放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来阐述;以专题讲座为主导的课程重点难点教学;以集体研讨为中心的热点问题探讨。这样就实现了理论知识以学生实践的方式去学习,实践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阐述,完成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互相渗透。

(2)将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化为对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的运动技术教学模式。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以往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困惑:学生“会技术”,但“不会教、不会用”,即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种或多种运动技术,但不会教课、不懂指导身体锻炼、训练的方法、不会创编新的技术动作、新的操、新的游戏等。教师在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把运动技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关注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内化”,而忽略了运动技术的“外化”。这就需要借助“任务驱动”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教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习的知识、技能、技术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外化。如创编徒手操、健身操、武术操、团体操、体育游戏;制定健身计划、训练计划、运动处方等形式,使学生不仅仅学会技术,更重要在运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会教、会用。

(3)实现校内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项目驱动的多方合作模式。以往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空间较为独立,主要集中在固定的实习基地。这样的空间布局具有阶段目标明确、实践任务集中、易于组织管理、强化阶段性技能培养等优势,常常被体院系所采用。但这种实践方式由于时间较短、任务过于集中,往往不能实现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互动。实习单位被动的接受实习生,以完成实习任务为主要目标,很少针对人才需要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实践时间过短,实习基地、学校的指导老师也不可能全程系统地指导学生完成能力培养的任务,这就需要借助“项目驱动多方合作”的实践形式来完成。“项目驱动”要求学校与社会多方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利用社会机构在师资、信息、教学实践等资源的优势,以“实践项目”为载体,在学校与社会机构互动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培养任务,在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础上,来满足社会机构的需求。如学校与中、小学校;学校与体育、教育行政单位;学校与健身企业;学校与社区等机构的多方合作,以观摩、见习、实习、组织体育活动、参与社区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4)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培养体育师范生的基本功为基础。体育师范生能力的培养强调主体的行动参与与实践反思,侧重知识形成、能力获得的参与性、具体性和情境性。体育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身的实践、体验以及教育实践能力体系自我构建的过程,是教育践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的过程。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体育师范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内化、外化相互交替作用的过程,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过程。因此,以体育师范生基本功竞赛为主线,把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阶段,实现各类课程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结合,整合各类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师范实践能力。

(5)运动能力与职业能力双向推进——运动训练与竞赛相结合模式。运动训练与竞赛既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业余运动训练为载体,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教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利用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参与、组织与管理提高学生的裁判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比赛可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可提供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6)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双向促进——获取职业资格证实践教学模式。获取职业资格证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方式,是一项“能力说明”,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以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为途径,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最终使能力转化为可以评定的各项能力标准,从而实现提升能力的目的。以往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术知识的测量与评定,而忽略职业能力的评定。借助职业资格证评定体系,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双向促进,从而服务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如获取各类裁判等级、运动员等级、教练员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武术段位等资格,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认定,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手段。

(7)依据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方评价体系模式。“第三方评价”即以检测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为主,借助第三方(学校、社会、企业等)参与学生实践能力测试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既承担着对课程、教学、学习效果尤其是学生能力的评价,又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反馈或回流,弱化选拔功能,淡化甄别功能,强化其改进与激励功能。评价的结果与数据信息是用来改进教育教学的,可以指向课程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指向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如邀请体育或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机构、企业等对学生的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等能力给予评价,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衡量能力的培养效果,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实践教学的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5 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素质教育的实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软”能力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能力培养角度来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陈立万,谢辉,陈强,等.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学刊,2012(8):63~65.

[2]陈琦.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1 ~6.

[3]罗竞,龙路英.“全实践”理念下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3(27):39~40.

[4]赵志明.英国大学“能力教育”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110~112,115.

[5]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等.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4~7.

[6]杨小永,王健.加拿大运动训练专业能力本位(CBE)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6):510~514.

猜你喜欢

环节技能目标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