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信息异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及行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4-10-22徐溢蔓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异化舆论价值观

徐溢蔓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扩张使传统话语权力格局受到颠覆性解构,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生态,而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传播也呈现出信息异化与畸变现象,给“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带来严重的冲击。如何在利用和发挥新媒体功能优势的同时,减少新媒体信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高校教育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 信息异化 价值观 “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9-213-02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之外的新兴媒体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化、平民化、交互性等特征。目前,移动媒体、数字电视、微博、微信、播客等比较热门的新媒体,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将庞杂的网络信息和舆论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公众在享受新媒体快捷、便利、高效的同时,将其作为行使公民言论自由权利,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和评议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经历着价值观的嬗变。

“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育、养成的关键时期,信息筛选能力、是非识别能力、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不强。伴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信息异化和畸变,必然对“90后”大学生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择其利者而用之,就其害者而避之,科学使用和驾驭新媒体,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异化与畸变

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异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本质是信息技术、媒介工具对人类意识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形式为信息泛滥、信息失真、信息污染、媒介语境失范、舆论秩序失控等,阻碍了有序、有效、理性的舆论环境的形成。

1.网络信息真伪难辨误导受众。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信息传播,由于网络和舆论的自滤功能有限,政府相关部门发现问题、管理约束的功能存在滞后性,加之社会公共的知识、阅历、文化、认知等参差不齐,使得公共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舆论意见的优劣难以甄别和判断。微博、微信等网路社交工具的兴起,在发挥一定舆论监督等正能量的同时,部分成员出于某种目的或不良心态,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或编造虚假信息、恶意诽谤和攻击;或主观臆断,采用夸大、不实言论制造舆论;或采用信息群发、“人肉搜索”等方式引发群体共鸣,产生将信将疑、真假难断的网络舆论传播效果。

2.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常态化。新媒体的使用者和网络舆论的参与主体,在个性或利益驱使下,一味注重自我主管感受,基于个人喜好、偏见、意愿随意发表意见和评论,混淆公众视听。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同一个事件、人物和行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套自我评判是非的标准,部分用户选择符合自己意愿及“口味”,满足个人情绪状态的非理性方式,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自我加工,不负责任地进行“二次”传播、“三次”传播,通过非理性状态下的极端化言论,影响、干扰甚至强行改变正常的舆论走向,导致与客观事实完全相悖的舆论走向屡屡出现。

3.网络舆论空间呈现无秩序化态势。由于技术条件因素的限制,以及媒体部门出于特殊需求或自身利益化最大的考虑,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常常被个体利益绑架,成为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的博弈工具,社会公众同情弱者、围观旁观、仇富仇官、幸灾乐祸等心理被人利用,使得社会公众在强大的网络舆论漩涡之中迷失方向,不经过独立思考和深入辨别,盲目跟风,迅速加入到舆论混战之中,用情绪化的思维方式发表不客观、不全面的意见和论断,甚至产生多重误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影响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实施。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新媒体已成为其生活、学习、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思想及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心智尚未成熟。“90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思想碰撞剧烈、价值观念多元化的20世纪90年代,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强烈,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人观点和喜好,对社会和集体的认知和归属感较弱,心中缺少政治意识、权威意识和责任意识。

2.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受挫能力较弱。“90后”大学生心态开放,思维活跃,敢于探索,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尝试、求索欲望。成长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喜欢、利用程度及亲和力超过其他人群。但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磨练,在遇到各种压力、挫折时,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

3.思维和观念多元化,在蹦极式体验中寻找自我。“90后”大学生思维独立,同时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改变,与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不相吻合。他们对自我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尊心、好胜心、攀比心较强,渴望得到社会、家庭及他人的理解和肯定。喜欢自我定义生活的各种元素,追赶潮流,并把这样的体验作为自我价值,去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三、信息异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及行为的影响

1.新媒体信息异化阻碍了“90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沟通平台,具有显著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由于网络信息冗余、真伪难辨,以及舆论空间的非理性化、无序化严重,部分大学生在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和对多元化观点的判断时,容易深陷迷途和舆论漩涡,校园课堂所接受的政治理论、传统教育、价值体系在不自觉或无意识中,受到外界各种消极、负面因素的冲击,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90后”大学生很容易盲目跟风,情绪激化,对扭曲的事实信以为真,滋长不健康的心理,产生失望、悲观、偏激、颓废等灰色心态,导致其责任和意识不断弱化,个人行为逐渐走向极端化。

2.新媒体的过度依赖致使“90后”大学生丧失敏锐的感知和创新能力。身处泛媒介化时代的“90后”大学生已经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主动权,人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下,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被信息异化。同时,日益便利、快捷、高效的信息获取、交流渠道及平台,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力不断丧失。新媒体在每天耗费人们大量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将人们逐渐培养成一群习惯信息接收、转发、乐于围观、评论,却懒于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机器人”。新媒体的无处不在造成了公众对媒体的日益依赖,人们习惯于通过电视、网络来收看,习惯于安居在屏幕前工作、生活,只需被动地旁观,不用主动地参与,过度地沉溺其中导致人与社会的日渐疏离,并且丧失敏锐的感知和创新能力,“手机依赖病”、“微博强迫症”、“网络焦虑症”、“人际交往障碍”等现代病日益凸显。

3.新媒体的异化功能危及“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空间既是一个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大千世界,也是一片鱼龙混杂、充斥着诱惑、欺骗和犯罪的是非之地,网络黑色信息、封建迷信、邪教组织、国外反动言论无孔不入。多数“90”后大学生远离家庭,受家庭的管束较少,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如果长期接受互联网上以反动、拜金、暴力、色情为内容的灰色、负面信息,不仅耽误和影响正常的学业和教育,而且会使他们道德思想沦丧、法律和责任意识淡化,丧失自我奋斗、主动进取的精神和意志,盲目追求一己之利,一味贪求享乐与刺激,导致恶性事件发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对“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

四、基于新媒体信息异化的思考及对策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工具本身。”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驾驭和把握新媒体的两面性,为“90后”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值得各界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监管和规范运行。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行政监管,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和惩治力度,不断探索、改进新媒体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制定限制措施和技术法规,规范网络行为,从源头上加大对网络虚假、危害及犯罪信息的分析、研究、处理力度,将具有潜在威胁的信息及时清除。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信息异化的挑战,积极引导正确舆论,努力减少新媒体时代不良信息和文化的侵袭。

2.进一步改进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大学教育应当偏重于成人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及时了解和把握其内心思想动向,承担起为“90后”大学生阐释热点、难点问题和解疑释惑的时代任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重树权威,成为指导其行为的价值标准。同时,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造与社会有效沟通、交流、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课外实践锻炼和综合素质拓展,使其及早地认识社会,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不断增强抗击挫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和素质。

3.强化“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提升。在当下物质化与泛媒介化的环境中,“90后”大学生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爱的意念,学会理性思考和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地将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智慧和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要清楚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做一名理性的传播者,自觉养成文明上网、合理上网、安全上网和道德上网的良好习惯,在使用新媒体功能优势的同时保持应有的独立思维,避免沦为“新媒体依赖症患者”和“社会的旁观漠视者”。

参考文献:

[1] 刘甲库,杨雪晶.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异化研究.情报科学,2013(11)

[2] 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3] 颜小芳,晏青.新媒体与文化发展的困境及路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 陶鹏.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异化、冲击与引导.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 刘艳婧.新媒体舆论特点解析[J].青年记者,2011(5)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异化舆论价值观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