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模式创新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研究

2014-10-22李秋莲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金融

李秋莲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业及监管造成一定的冲击,受到业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阿里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中最成功的案例,文章以此为例,对阿里商业模式进行总结,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剖析,并对以其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提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阿里金融 SWOT 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9-175-03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革,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互联网开始涉足金融行业,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阿里金融是最成功的案例,在其发展领域内涵盖了保险、信贷、支付等,内容丰富,发展势头强劲。笔者以阿里金融为例,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总结分析,探索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路径极具现实意义。

一、阿里金融的商业模式分析

1.阿里金融的组成。2004年支付宝开始成为阿里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为了更好地利用这项工具,阿里推出了快捷支付和“摇一摇”支付两种创新产品,2013年又推出“信用支付”,每一项服务种类都有具体的服务产品。

2007年阿里借贷作为阿里金融事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运行,主要是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为阿里B2B客户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这种业务模式与第三方网贷平台中的敦煌借贷比较类似,阿里主要是作为一种企业平台为银行提供信息,企业贷款仍是来源于银行。但是由于双方对客户的思想定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2011年开始终止合作。阿里分别在2010、2011年间在杭州和重庆成立两家小额信贷公司,相关业务主要在线上进行。阿里主要是利用自身的支付宝、淘宝及B2B平台等大量的积累客户信息和数据,结合大数据开发技术来创新适合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的贷款产品,依靠客户的订单金额和经营状况进行授信,无需任何的抵押担保。便捷的服务使得阿里借贷在两年间发放超过500亿元的贷款。2013年初,阿里又开始与平安保险、腾讯公司合作成立互联网保险公司,还计划开始提供网络理财业务等。

2.阿里金融的生态系统。阿里的业务布局主要包括支付、信贷、保险和理财等四个方面,其中阿里在B2B、B2C、C2C等平台积累的企业及客户信息产生了巨大的粘着性需求市场。阿里金融能够利用庞大的信息依靠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信用体系,支付业务能够将所有的业务有效地链接在一起,为下游客户提供统一的接口,以此来形成控制性的影响和整合,阿里金融服务开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阿里平台对其他应用者进行开放,主要是结合阿里云开发的数据处理技术,为应用者提供数据的挖掘及平台技术的支持。这些内容是传统银行业征信系统所缺失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阿里积累的民间信用记录对传统银行业的征信系统进行了弥补,为使其能够成为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中介和平台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3.阿里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平台。阿里金融在实现支付宝支付、网络保险和理财等新的服务形式外,还实现了知识服务商品化。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阿里金融提供的是一种分享式的数据性服务,从而推动知识的商品化进程,降低了市场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有效性。

阿里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之处是进行自身价值的维护。为了更好地处理阿里与其他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阿里金融被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放的金融服务平台”。其中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指阿里金融需要阿里的电商平台为其提供一定量的需求市场,其结合电商平台所能收录的所有数据建立信用体系,并通过自有资金或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支付宝这个网络账户为需求方供应金融产品。利用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供需双方能够实现信总和资金的快速流动,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场。开放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是通过数据分享的方式积累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方和供应方,建立以阿里金融为核心的开放式金融服务平台,阿里金融将依靠自身的知识为需求双方提供价值,成为网上的金融服务“大卖场”。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利于阿里整合产业上下游环节,实现网络金融产业的一体化。

二、阿里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微贷技术创新。依靠阿里巴巴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及庞大的交易数据库,阿里金融将阿里巴巴B2B的数据资源、支付宝及淘宝网等数据资源完全打通,将小微企业的产品质量、投诉纠纷率、交易记录等输入信贷评估系统,随时可以作为向企业贷款的有力依据。在贷款过程中,贷款人主要是登陆阿里金融的网页,提交贷款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文件,阿里金融的工作人员将采用视频通话的形式与贷款人进行面对面的审核调查,全部通过之后将进行房贷。整个贷款流程办下来只需要2~3天时间,比较适用于小微企业。

2.营销方式精准。阿里金融在放贷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搜索技术及标准化数据库,自动筛选出最需要资金的小风险客户群,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状况,主动对其进行营销,方式新颖又精准,与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相比占据较为主动的地位,同时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企业逆向选择,节约了大量广告费用的支出及市场研发费用,还可以加强客户的资信准确度。

3.风险控制手段相对丰富。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阿里金融可以对客户进行全天候全视角的监控,在此基础上客户的任何经营状况的变化如差评增多、销量发生变化,在线时间变化,甚至是客户的上下游、竞争对手及消费者的变化等都可以被整个系统及时地监测到,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若是遇到恶意拖欠贷款情况,阿里小贷也可以立即采取冻结保证金、封锁店铺等方式进行有效处理。

(二)劣势

1.身份地位较为特殊。在我国,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还没有明文规定对其身份进行确定,更没有完整的法律框架界定其法律地位。小额信贷公司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许可证,经营者与传统银行业相类似的业务,则只能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在工商局进行注册登记,不能受到《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体系的覆盖。

阿里小贷公司与传统的银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弊端,没有明确的金融机构地位,就不能从银行那里采用同业拆借的方式来获取资金,不能在税前提取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不能纳入到央行的结算系统,获得征信系统里面的信息。特殊的身份地位,使得阿里小贷公司处于一种尴尬的状况。

2.资本规模有限,后续资金来源不足。小额信贷公司的生命之源是充足而持续的资金供应,这也是维持其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事实上按照相关规定,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只能是股东所缴纳的资本金、不超过两家银行的融通资金以及接受的外部捐赠资金,不得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或通过内外部筹集资金。这项规定限制了小额信贷公司正常进行融资的渠道,使其无法以低成本来获得社会闲置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规定中仅有的可以通过从不超过两家银行获得融通资金,并不能缓解其资金紧张的压力。

3.转型较为困难。根据《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在自愿的前提条件下,转变为村镇银行或者贷款公司,但是要求其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限制条件较为严格,使得小额贷款公司转型困难重重。而另一项《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投资人必须为境内商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合作社,对股东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此,可以说小额贷款公司若是想成功转型,都需要满足银行控股或全资经营的基本要求。阿里小贷公司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代表,转型充满困难和挑战。

(三)面临的机遇

1.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及消费方式不断发生转变的背景下,电子商务行业得以蓬勃发展。从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以来,大量的中小企业每年都源源不断地加入到阿里巴巴大市场之中,2000年、2001年及2004年增幅分别高达655%、123%及119%,阿里巴巴的会员数量每年都呈稳步增长趋势。截至到2011年底,阿里巴巴在中国会员站的数量突破了5000万。在阿里网络平台中,有许多传统的经销商和制造商可以完成采购和销售业务,也有一些零售商和个体户加入到电商行列之中。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淘宝网上的职业卖家已经达到了600万之多,这些都可以称之为阿里金融信贷强有力的潜在客户。

2.中小企业贷款难。2011年阿里巴巴与北京大学联合对浙江地区的2013年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只有15%,22%的企业没有外部融资。在其他的融资方式中,29%是来自于亲戚朋友,21%来自于民间借贷,7%来自于小额贷款公司,还有1%是来自于高利贷。中小型企业存在规模小、财务状况不佳、抵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等问题,使得其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需要的贷款,阿里金融因此成为其最佳选择。

(四)面临的威胁

1.其他电商和商业银行加紧拓展网络支付业务与小微贷款。阿里巴巴信贷业务的发展引起其他竞争者的重视。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民生银行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7500亿元;小微企业客户数超过80万户,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户超过20万户。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也推出了网上小额贷款业务,规定只要提供一定的身份、收人证明和信用记录,最快也可以在1天内获得信用贷款。郑州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运用的德国IPC微贷模型,建设银行郑州分行推出的“善融商务”电商平台等。

2.商业银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与阿里集团的传统业务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在电商领域的快速发展及巨额利润可以获取下,也开始进行电商行业。建设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电商网站“善融商务个人商城”和“善融商务企业商城”,交通银行也推出了“交博汇”,中国银行推出“云购物”电子商务平台。商业银行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电商行业,这对阿里集团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行业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3.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天性差异。互联网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使得网络效益与其发展规模呈正相关。传统的金融行业同样具有一定的网络效应,但金融行业的这种本性表现更多的是风险性。这种风险外部性的存在就需要金融行业一定要处于行之有效地监管之下,才能够有效地避免金融行业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极大冲击。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发展业态,未来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相应的监管措施还有待完善。立足这个角度分析,在过去的几年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机构想尝试突破金融壁垒的一种意愿。互联网金融产品想通过各种方式来进入金融的准入市场,由于发展时间尚短,没有配套的监管措施,没有内部庞大和臃肿的官僚机构的形成,其决策更贴近市场,使得互联网金融更能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从而设计和研发出优越于银行的机制和市场模式,因此,这几年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发展,这里面其实也是存在利弊之说,缺乏有效的监管,决策快速的另外一面可能就是风险的不断增加。这种风险的集聚必然会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健全完善法律体系。

(1)金融法律体系的修订和完善。相关部门应适时修订、完善现有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风险的监管规则,尽快将网络信贷、“众筹”融资模式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纳入监管范围。(2)加快互联网金融技术行业及国家标准制定,从战略高度协调相关部委启动相应行业及国家标准制定工作。(3)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立法,加快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安全等方面的立法。

2.构建有效监管体系。

(1)明确监管主体。系统梳理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十分有必要,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应机构的性质定位,从而明确监管主体。同时还应根据互联网金融所涉及的领域,建立以监管主体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行业自律为补充的监管体系。(2)合理确定监管范围。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秉(下转第178页)(上接第176页)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适时适度地进行监管。可以从优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建立科学的准入、退出机制;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督促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构建风险防火墙,防止风险传染到传统金融机构;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加强资金安全监管以及个人信息的保护;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角度,适时逐步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征信平台;从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角度,打击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集资、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监管。(3)要加强行业自律。大力推动成立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自律规范,加强信息披露,建立行业内部投诉处理机制。

3.着力保护消费者权益。

(1)推动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为止我国还比较欠缺,也没有专门针对此项业务的法律内容。在此背景下,应在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应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的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问题进行有效界定,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2)建立消费者保护的协调合作机制。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跨行业性,因此,其消费者保护工作需要各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协调配合。(3)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投诉受理渠道。只有准确掌握互联网金融消费的诉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4)应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明晰自身定位。

(1)应发挥其数据挖掘和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提供风险较低的金融网络服务,不以转变为真正的金融机构为发展目标;通过共享企业的信息数据,实现平台化发展,获取数据服务的增值收益。(2)推行差异化战略,改善产业内集中度过高的现状。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借贷的市场具有集中率较高的特点,大企业有绝对的规模优势。相对而言,小企业则存在生存空间狭小,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严重不足等问题。因此,深耕垂直化市场、扩大用户群是小企业的主要出路。另外,一些PE、VC等行业外的资本,也能为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提供重要支持。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是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领域的一种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金融,互联网只是一种可以使金融服务更为平民化、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工具“。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在风险把控、资本和人才实力、金融本质的理解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作为掌握互联网数据的一方,更明智的选择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作为金融服务商而非金融机构参与到业务中。

参考文献:

[1] 方志远.我国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2012(3)

[2] 成善栋.金融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与要素构成研究[J].金融论坛,2010(9)

[3] 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J].软科学,2011

[4] 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

[5] 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D].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2012

[6] 王远均.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河南商丘 476000)(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