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瑞士自贸区的中医药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10-22喻文迪关涛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中医药对策

喻文迪 关涛

摘 要: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是我国同欧洲大陆国家缔结的首个自贸协定,该协定涵盖内容广泛,将为两国经贸合作开启更广阔的空间,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合作是其中亮点之一。文章在概述了中瑞自贸区构建背景以及瑞士中医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贸易效应、福利效应、产业效应、示范效应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自贸区将会在中医药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中瑞自贸区 中医药 经济效应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9-100-03

中医药传入欧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在瑞士开展的还较晚,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初露端倪到如今的千余家诊所,在瑞士这块面积仅为我国重庆市一半的富饶土地上,中医药已从一股“热潮”中发展成一门产业。2013年7月,中国瑞士两国成功达成双边自贸协定,并有望于2014年7月正式生效,相较于同我国签署的其他自贸协定,该协定亮点之一是就构建两国中医药合作对话机制、瑞士中医药的报销问题等做了明确规定,这将对中医药学在欧洲的传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瑞士自贸区的构建背景

中瑞经贸关系由来已久,且近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对瑞士进出口总额为22亿美元,2011年达309亿美元,是2000年的14倍。据瑞士联邦海关管理局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为瑞士第七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据瑞士企业驻亚洲最大的聚集中心——上海瑞士中心(Swiss Center Shanghai)的消息称,2013年瑞士共向中国(含香港)出口货物149亿瑞郎,中国成为瑞士第三大贸易伙伴。瑞士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瑞士对中国大陆钟表出口额位居第三,中国香港居首。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中国目前一些领域深层次的改革给瑞士公司提供了新的机遇,瑞士是中国在欧洲的第六大外资来源国,瑞士公司对在中国业务的信心近年来显著加强。

2011年1月,中国瑞士自贸区谈判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启动,历经九轮谈判,2013年7月6日,中国商务部长高虎城与瑞士联邦委员兼经济部长施耐德·阿曼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已经同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冰岛等2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中瑞自贸协定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也是中国同世界经济20强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同时也是我国近年来签署的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之一。在世界经济整体增速缓慢,欧洲债务危机重重,复苏艰难的情况下,中瑞签署自贸协定,对欧洲经济复苏,以及世界经济整体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瑞士中医药的发展概况

1.萌芽阶段(1969-1995年)。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医在瑞士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很少见,1969年创建的“瑞士针灸和中医协会”是瑞士成立最早的民间中医药组织之一,初始会员仅几百人,多由对传统中医药感兴趣的医师和药剂师组成,其宗旨是为协会会员和瑞士当地居民提供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等服务,推广中医药在瑞士的传播{1}。这期间,中医只被极少数瑞士民众关注和了解,虽有70年代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在欧美国家掀起的“针灸热”,但中医在瑞士的应用仍受局限,还一度受到当地主流医学的排挤。

2.稳步向前阶段(1995-2004年)。中医药在瑞士真正发展是在1995年以后,当时以瑞士传统中医药国际股份公司(TCM International AG)与瑞士大型医疗机构哈尔斯兰登集团(Hirslanden Group)合资开办中医连锁诊所最具代表性,而瑞士传统中医药国际股份公司则是由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实际控股,历经10余年的发展,到2004年,瑞士全国独立开设中医诊所约有20家,而他们就占8家{2}。瑞士的中医诊所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环境舒适优雅、各种中医器具配备齐全,一般都采取预约服务,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999年,瑞士政府将针灸、中药等中医诊疗费纳入附加保险体系,瑞士民众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投保,这一政策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中医药在瑞士的传播打下良好的根基。

3.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据瑞士唯一官方中文媒体瑞士资讯(www.swissinfo.ch)的数据显示,瑞士目前约有200余种包括中医在内的补充疗法,约有两万名医务人员提供这些疗法的服务。截止2009年,瑞士约有1000家中医诊所,中药厂2家,中医从业者达5000人。

根据《瑞士联邦疾病保险法》,每一位在瑞士居住的公民均需购买一份强制性基本医疗保险;另外,投保人可自行选择保险公司和投保方案购买附加险。2009年以前,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须自费或通过购买附加险来覆盖。2009年,瑞士26个州经全民公投以67%的明显优势正式将中医等补充和替代医学疗法纳入瑞士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中医在此受到了与西医同等重视,该法的出台在瑞士中医药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中医药在瑞士蓬勃发展,瑞士传统中医行业协会、日内瓦针灸医学会、瑞士中医针灸学会联合会、瑞士针灸协会、瑞士耳科与针灸学会等行业协会和学术组织相继成立,这些机构为当地中医从业人员在瑞士争取与西医同等地位,推动中医药在瑞士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国瑞士自贸区的中医药经济效应分析

1.贸易效应。中瑞自贸区的建立及深度发展,将对两国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两国的贸易流向和贸易条件都将发生变化。从中医药行业来看,自贸区内,两国间的中医药产品关税将会降低或减免,贸易壁垒进一步消除,中医药服务贸易自由度也将进一步提高,贸易创造效应的积极作用将超过贸易转移效应,而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的综合影响下,即产生了贸易扩大效应{3}。

中药历来是中国具有优势的出口商品,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中药类产品一般分为中成药、提取物、保健品、中药材及饮片五大类,其中,提取物占比最大,约98%以上,中成药占比最低。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虽受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生效影响,中国出口到瑞士的中药类产品达1832.8万美元。从经济开放度的角度分析,瑞士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均低于瑞士,但中国经济开放度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体现了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姿态,中瑞两国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具有很强的资源互补性{4}。瑞士本身就是一个医药生产大国,拥有诺华、罗氏等著名医药企业,且许多药品的生产就是以出口导向为目的,中瑞两国在中、西药生产、研发、进出口领域合作潜力和空间巨大。

2.福利效应。对于瑞士而言,两国中医药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瑞士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一方面,瑞士民众作为中医药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因两国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得到了进一步促进,使得中国更多更好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瑞士,其福利水平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对于瑞士中医药服务的提供者来讲,一部分瑞士中医诊所等相关机构因享受不到自贸区的成果,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淘汰,而大部分中医诊所或相关机构,因受到了来自中医药来源国中国方面的刺激,也将会享受到更低成本的中医药产品和人工成本而带来的福利。

对于中国来说,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作为中医药贸易的出口国,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将为中国对瑞士中医药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带来新的突破口,其正面影响必将远远大过负面影响。当然,瑞士先进的医疗技术,如举世闻名的羊胎素、疫苗产品等也将会对中国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市场形成冲击,侧面刺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总体而言,自贸区的成果终将惠及我国平民百姓。

3.产业效应。自贸区的发展会促进中瑞两国卫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劳动力为代表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中瑞自贸协定中明确双方应加强合作,促进中医从业人员在瑞士的流动,包括中医从业人员申请瑞士工作许可要求和条件,中医从业人员申请在瑞士进行短期和长期工作许可的标准等,而在中医从业人员国际流动的同时,带来了中医药技术的国际转移。

从瑞士的角度来看,瑞士的中医药服务市场在自贸区的大背景下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威胁,各中医诊所或相关机构将想方设法降低中医药服务成本、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使中医药资源得以更有效的配置,同时也会对瑞士主流西医学产生冲击,侧面刺激瑞士西医学发展以及中西医融合。

从中国的角度分析,自贸区有利于我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的中医药外向型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整个中医药行业的技术效率,我国卫生行业也会因与瑞士主流医学的进一步融合而形成正面刺激,从而推动我国卫生经济的良性发展;当然,也会使我国处于劣势的中医药企业遭受负面影响,甚至被淘汰出局。

产业效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体现,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效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5}。中瑞自贸区所带来的中医药动态产业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国际竞争优势,在为两国人民带来福利的同时,也使得其他欧洲国家很难模仿。

4..示范效应。自贸区的发展不仅会使区域内的经贸往来增加,加快区域内国际资本的流动和技术转移,也会降低区域内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成本,刺激投资,使成员国相互影响增大,提升自贸区的整体国际经济地位{6}。中瑞自贸协定的工作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瑞士联邦公共卫生办公室应通过适当方式促进与中医药有关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双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强中医领域的合作和研究,这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中瑞自贸区的成功建立将会为中国同除瑞士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带来良好的示范引导效应,文化是经济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朵奇葩,以针灸、推拿、中药、太极、气功等为主体的中医药文化表现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欧洲人民的追捧。中欧文化关系是中欧长期关系的第三个支柱,相对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中国和欧洲在主张文化多元化方面不谋而合,这种聚同存异的态度为中欧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7}。虽然在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进程中,中国时常被中医药文化输入国冠以“文化渗透、文化侵略”的帽子,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正以其“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接受。

四、促进中国中医药产业在瑞士发展的应对之策

1.重视并强化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是一项事关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是中医药领域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的《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注重和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联络与沟通,促进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组织标准与国际标准统一与协调,使我国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加强,加强中医药标准的应用与推广。

2.推动现行中医药贸易机制与国际规则深度接轨。通过整合和优化中医药资源,在积极引进瑞士资本进入中国中医药行业的同时,鼓励和扶持中国的中医药企业进入瑞士市场。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发挥好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增强民营中医药企业自主改革与创新的能力,为推动中医药行业当前运行机制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制定的国际惯例深度接轨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中医药外向型企业的内功修炼。在瑞士,中医诊所虽遍地开花,但中草药厂家却很少,这与瑞士高标准的草药检验标准不无关联,当然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China-Med Group)借中瑞自贸区成立之际新建了草药厂。每一批进入瑞士的中草药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指标等技术检验才能使用,瑞士一些中医诊所也会因负担不起不菲的检验费用而遭淘汰。瑞士中医药相关机构给患者开具的中草药,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中国台湾或英国等进口或转口贸易的方式进入瑞士市场的,而中国大多数中草药产品无法以药品的身份进入瑞士,而是特殊食品、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名义进口,这不仅与瑞士严格的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有关,也反映出了中国中医药产品自身质量和技术水平不过硬。不断加强中国中医药企业内功修炼,积极促进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是提升中国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和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

4.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当前,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重任主要由中医药院校担负,要鼓励和支持中国中医药学术组织及教学和科研机构与瑞士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建立稳定的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现行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及对瑞士当地文化的了解,促进中西医有机融合。

注释:

{1}郭尧杰.近年来瑞士中医针灸的发展概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5(6)

{2}张虹,沈毓龙,郭静华,黄琳.中医针灸在瑞士的发展现状和启示.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2)

{3}庄宗明主编.世界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毛加强,郑文慧.中瑞自贸区建立的经济基础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2(3)

{5}Anita M.McGahan, Michael Porter,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 reall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al,(1998),Vol 18,15-30

{6}岳文,陈飞翔.积极加速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J].经济学家,2014(1)

{7}刘丽荣,未来十年的中欧关系,欧洲研究,2013(6)

(作者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北京 100101;通讯作者:关涛)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中医药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