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财经类高校学科创新的基本思路
——以会计学为例

2014-10-22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财经类会计学实务

●魏 静

一、引言

会计学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的会计专业学科体系。然而,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瓶颈时期,高校学生培养和社会就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众多高校的会计学科学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出现。作为非财经类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这些问题体现的更为突出。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实现创新目标,着眼于会计学科的学科创新。

二、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学科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众多非财经类高校开始设置会计学专业。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就业压力逐步体现,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困难也逐渐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定位不明晰。2001年国家财政部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各高校将会计人才培养的“专才”模式改为“通才”模式。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消失,并不意味着实务领域的行业划分消失。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面临的是具备明显行业特征的工作岗位。

“通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在进入相关领域的工作岗位之后,对所处理的会计业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明白业务背后的商业流程意义。比方说,通信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很多都是运营商企业。如果单纯实行“通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了解运营商类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企业的用人需求不能满足,同时学生的自身发展可能会受到阻力。

因此,这就是会计类课程不能融合行业类课程的必然后果。

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企业招聘财务人员,最重要的是节约成本的思路,要求所招聘的人才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是,目前非财经类院校学生财务岗位的实习较少。另外,在非财经类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会计类教师的考核标准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老师,导致众多教师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向科研,而不是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跟经管类的其他学科以及理工类的学科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学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大多以学历、成果以及留学背景作为考虑的主要方面,而忽略了会计领域的实务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会计类课程的教授,只能是从课本到课本,没有任何的实务体验。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充斥着课本的白纸黑字,教师没有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气氛严重低下,教学效果和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

因此,会计类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课程教学与实务体验相分离。

3.不能有效利用高校自身特色。非财经类院校通常都具备自身的办学特色,首先具备的是行业的特色,另外还具备课程设置的特色。行业特色体现在学校的主打专业上,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上。好多非财经类高校通常会倾向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某一个行业,船舶、宇航、电力、通信、水利、制造等,同时学生毕业去向也针对相应行业。但是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却没有立足本学校的行业特色,针对性的服务和满足于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高校课程特色体现在高校的学科背景上,有的高校偏向理工,学校的理工科课程设置相对齐全和完善,有的学校偏向人文,学校人文类的课程设置比较丰富,很多非财经类高校没有利用自身的这一学科优势来培养学生。

4.课程体系不完善。对于会计学科属于管理学还是经济学的归属,目前教育管理领域尚存在分歧。但是,不管学科归属如何,在企业的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学科既服务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又服务于“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很多高校的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仅重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之外的通才课程教育课程体系(经济数学、财政与金融、货币银行学等),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与开发等),以及实验、实践课程体系重视不够。

5.教学模式单一。目前,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是轻实践性教学。课堂教学不能提纲挈领的告诉学生把握基本理论和规律,各课程间的协调性较差,内容重复、庞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很多学校追求高就业率,高升学率,为了让学生在评奖评优中取得光鲜的成绩,考试内容围绕课本知识,围绕课堂训练的题目,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不乐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适应不了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的突变,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

三、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学科创新的主要途径

1.推动国际化趋势。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也是我们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之一。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标准化已经实现,但是相比国际准则的国际化,会计教学的国际化进程比较缓慢。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有了会计教学国际化的口号,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国际化还没有实现。

首先需要将师资的国际化水平提高,针对会计学科的教师制定相应的海外研修计划,学习国外的会计学科培养模式,引进国外原版的会计教材。某些没有设置ACCA、CGA教学班的高校,仍然需要培养相关师资,并对学生做相关国际化引导。

2.克服非财经类高校的弊端。目前,我国众多的非财经类院校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及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授,实现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实务操作。因而很多非财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差无几,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特色。

非财经类院校的行业特色通常是财经类院校所“望尘莫及”的,非财经类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院校的特色行业链接在一起。从行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个性化的方案制定,使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尽快的适应岗位需求,胜任岗位工作。

3.改革课程体系。对会计类课程的授课老师提出实务操作经验的要求,在会计学科建设中增加师资的实务操作培训或者调研。鼓励老师搜寻挂靠单位(或者体验单位),如一般的公安院校的授课老师一样,学校要求他们定期到基层公安部门挂职体验,体会公安部门的业务流程。

经历过实务操作体验的教师,授课过程便会脱离黑纸白字,教师传授的知识跟会计实务密切相关,学生有了听课的激情,学习兴趣自然能够相应提高。学生和老师都能深刻理解某一会计规定背后的实务操作意义是什么,这一操作是为下面哪一步操作来做准备的。

4.更新教学模式。将会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重点由课堂教学转向实践教学。将会计手工操作和会计案例解读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

作为会计类的专业人才,如果毕业之后从事财务类的工作,大多数的会计岗位都是“无纸化办公”。无论企业的财务软件应用到什么程度,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财务软件的操作,因此会计学科的教学应该将软件操作放在首位。另外,财务软件的理论根基是原始的手工会计操作,故在完善会计软件教学的同时,应该重新拾起会计手工操作的教学。

非财经类院校,学生参与财务岗位的实习机会较少,这一方面是来源于院校的社会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这个岗位的自身特殊性。通常,财务岗位涉及的内容比较敏感,数据的正确性,以及数据的保密性都要求较高。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会计实务,教学过程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要以企业会计实务活动为主体,有针对性,与所教授的内容紧密相关。对于复杂一点的案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查阅资料,老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

[1]叶陈云,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会计学科建设与发展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3(6)

[2]陈德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J].管理世界,2009(6)

[3]陈春华.高校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3(6)

[4]杨皓宇.非财经类院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财经类会计学实务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