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林业科普信息化发展研究

2014-10-22郭建斌秦向华万志红李平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普林业科技

●郭建斌 秦向华 万志红 李平

大数据时代林业科普信息化发展研究

●郭建斌 秦向华 万志红 李平

从全球视野和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大数据是当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课题,必将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对大数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大数据时代林业科普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不足,探讨性地提出了林业科普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林业科普 大数据 信息化 对策建议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美国政府2012年3月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倡议》,《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一系列关于大数据的论述和报告表明,技术的堆叠和社会的需要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点,一个给人类带来深刻影响的时代悄然而至。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形势下,我国林业科普工作的传播对象、内容和方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林业科普信息化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广大林业科普工作者如何树立大数据意识,探索大数据时代科普工作的发展规律,寻找科普传播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大数据产生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是数据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疆界和应用领域。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无偿贡献了自己的“行踪”。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指出:“大数据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二、大数据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信息化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渗透。英国《自然》杂志曾出版专刊指出,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有资料显示,1998年全球网民平均每月使用流量是1MB(兆字节),2000年是10MB,2003年是100MB,2008年是1GB(1GB等于1024MB),2014年是10GB。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任务繁重,建设科普信息化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意义重大。

1.科普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中也提出如下建议:“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发挥网络科普联盟的作用,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对信息技术在科学传播领域所起作用的重视程度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在科学技术普及领域的应用也亟待进一步发挥。

2.科普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信息时代,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科技信息的传播更是如此,它既是社会科技文化的载体和渠道,也是科技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表现。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所需科技文化信息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购买科技图书、收看科教节目。公众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现场直播,亲眼目睹科学活动并发表感受;可以通过同步接收科学家的声音图像,接收科学信息;还可以通过博客等网站接收感兴趣的科技信息并发表意见。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技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模式,也使得公众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获取的科技文化知识更加丰富多元。

3.科普信息化建设是公众的本质需求。第八次全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公民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显著增长。调查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为71.6%,比2005年的54.5%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医学新进展为71.1%,比2005年的45.9%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新发明和新技术为68.2%,比2005年的50.9%提高了17.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科技信息一直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科技信息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这充分说明科普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大政方针,同时也是普通大众的本质需求。信息化科普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科学文化消费途径和渠道,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消费内容,还改变了公众参与其中的被动消费地位,使其具有了共同创造的平等话语权。

4.科普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投入大幅度提高,每年安排资金仅在民口专项就达300亿元以上;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了蛋白质研究、纳米研究、量子调控和发育生殖研究等四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每年每个计划的经费也上亿元;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的每项年资助资金也在千万元以上,科技产出日益增加。但遗憾的是,由于受机制的限制,无论是国家的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863”计划、“973”计划,还是重大基金研究项目,科技项目成果的科普并没有受到重视,亟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科研试验基地搬上电视电影屏幕、互联网、游戏、手机等第五媒体,产生更好、更大的社会效果。

三、我国林业科普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业网络科普信息化现状。据中国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人,年增长率为19.1%;网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网站总数为320万;中国网页数量为1500亿个,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2.2%。同时,各类林业网站的数量也快速增长,达数千个以上,这包括如国家林业局和各省林业厅、各市县林业局等各级林业行业国家机关网站;包括各高等林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中等专业学校的网站;包括一些林产品生产销售公司的网站等等。

2.林业科普网络存在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的专门的林业网络科普网站,部分林业网站开设了林业网络科普频道或栏目,但这些有关林业科普知识的传播大多较为零散且不系统,林业科普的定位、内容和基本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受众定位不清晰,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科普知识是针对广大民众的本质需求;二是科普知识内容建设不成科学体系,很多频道或栏目只是基于一时的科技热点、政策颁布传达、机构新闻活动等展开报道;三是方法单调,生搬硬套,互动性启发性差;四是内容更新不及时,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也多有存在。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普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四、我国林业科普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大数据时代科普工作发展的趋势,林业科普应以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建设新型科技传播与交流渠道为发展方向,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不同形态的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开发公众渗透度高的科普渠道,加大民生科普、应急科普的传播渠道建设力度,丰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科普内容,加大科普信息辐射的强度和广度,提高科普宣传能力。

1.组织新媒体科普资源开发与转化,夯实新媒体科普宣传的基础。开发符合信息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原创性科普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数字化科普资源;继续鼓励、资助林业科普图书、科普影视与动漫、科普展览及展品等的创作、研发、设计,繁荣科普创作;积极主动地推进向新媒体科普内容提供者的角色转换,包括成立非营利的专门从事信息化科普的机构,成为专业的3G新媒体科普的内容服务商。

2.充分发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要引导、鼓励和促使电视台、广播电台参与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以无偿或以贴补广告的提供方式,开辟固定的科普栏目;要大力利用和扶持现有的网络传播资源,一方面积极创作新的文字和视频科普作品,另一方面努力发掘改编旧有科普资料,以量大、点播容易、传播成本低、青少年参与度大等优势,营造浓厚的社会科普氛围。

3.组织构建信息化科技传播平台,提升与加强信息化科普宣传的能力和效果。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不同形态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拓展,形成多媒介融合的信息化科普宣传网络;积极利用已经较为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有发展潜力的新媒体科普方式和渠道的建立,开发新的合作模式和传播模式;倡导物联网发展,促进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的实现。

4.加强信息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跨学科、跨行业的林业科普人员队伍。加强与相关部门间的联系与配合,以林业科研机构、各专业学会为主,通过跨学科培训、奖励设置等方式,多种途径地开展林业科普及科普创作专、兼职人员的培养,在三网融合形势下储备林业科普人才队伍;大力开展用以支撑各项资源开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

5.推动实施重大林业科普项目,着力打造信息化科普宣传的网络与平台。建议现阶段以技术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科技传播网络的完善与创新,以及移动通信科技传播网络的广泛开发为主要方向。一方面抓林业科普资源建设,为信息化科普平台提供传播内容,拓展新的形式;另一方面抓林业科普平台建设,畅通科普宣传渠道,扩大宣传影响,增强科普效果。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Tony Hey.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邬贺铨.大数据思维[J].科学与社会,2014(1)

[4]汪小帆.数据科学与社会网络:大数据,小世界[J].科学与社会,2014(1)

[5]Backstrom L,Boldi P,Rosa M,etal.Four degrees of separatina.Proc. 4th ACM Int'l Conf.on Web Science,2012,33-42

[6]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

[7]袁满.大数据时代与信息技术发展探析[J],2014(11)

[8]刘洋.大数据时代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J].林业科技情报,2014(1)

[9]Centola D.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homophily in the adoption of health behavior Science,2011,334(6060):1269-1272

[10]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Z].2004

(作者单位:中国林学会 北京 100091)

(责编:若佳)(责编:若佳)(责编:若佳)

F326.2

A

1004-49124(2014)09-040-02

猜你喜欢

科普林业科技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科普达人养成记
land produces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