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案例

2014-10-21燕志成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华威篇文章思路

上课之前备课、写教案,理清教学思路,这是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都要做的工作。但是事实上课堂是多变的,充盈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课堂上的学生,可以说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学生的参与往往不全都是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来发展的,而是需要我们做及时、灵活的调整。如果引导好了,学生的思维就被调动起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愉快;如果处理不当,那可能整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即使学生记了很多、写了很多,但这些可能都只会永远停留在他们的笔记本里,而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帮助。这一点我在《华威先生》一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

《华威先生》是上海“二期课改”实验教材里的一篇文章。该文的内容应该说比较浅显。所以在设计课文教学的时候,我就通过讲解华威先生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把握该人物的形象性格。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离现在较远,学生无法理解,这一点我是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了解到的。在每次讲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首先对课文进行自我理解,目的就是想看看从他们的角度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以便我在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就是在这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中,有不少学生都认为华威先生了不起,因为他们看到他整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事情很多,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都认为他的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颂扬,看完他们的预习作业,我一下子懵了,心想他们怎么会这样理解课文呢?这和我的设计思路完全是两样的呀。后来我想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缺乏了解所造成的。于是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首先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做了详细的说明,可是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难以正确理解文中人物的言行,怎么办?我猛然想到,能不能顺着他们的思路说下去,让他们最后和我的思想产生碰撞,从中发现问题呢?这样一想,我顺势追问学生: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华威先生非常忙碌,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每天都在忙些什么,他是真的要去处理这些事情吗?这样一问,学生马上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是的,因为在文章中写道,他每天只是坐着包车去做演说、开会、吃饭,好像不是真的在处理事情。”这位学生说完,我马上表扬了他善于发现细节的精神。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也陆续从课文中找到了说明华威先生每天只是在空忙,而并没有做任何实事的細节描写。我就势继续追问学生:“你们可以看看书中的人们对于华威先生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从课文中学生很快找到了人们对他态度的描述性文字,学生终于发现人们是鄙视他的,不听他的演讲,他派人去找人来听,但是去找人的人自己也没有到场。学生能说到这层意思,我想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差不多了。之后,我又进一步跟他们介绍了有关“反语”的语言艺术,他们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很快就明白了文中说华威先生整天在忙碌,其实用的就是“反语”的语言艺术。接着,我又在班级里请几个平时朗诵比较有特色的学生站起来,把华威先生在各个场合出现时的一言一行绘声绘色地朗读出来,在他们的朗读中,学生加深了对华威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我的触动很多。我想,正是因为我没有硬性地“照本宣科”,才避免了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尴尬。学生也能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所要传递的真正内涵,这要比老师的直白讲解有效得多。其实课堂教学就是这样,变化总是比你预想的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变化的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路,多一些“生成性”的内容,少一些“既成性”的说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完课,我想起了自己读书时语文课堂的情形: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把课文大卸八块,讲段落大意,讲中心思想……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是昏昏欲睡的样子。为什么要改革,不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吗?不能让我的学生一接触到新教材就发生这样的状况!想到这里我顿时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

语文书是学生接触文学的起点,能不能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语文课堂教学就对学生起了一个引路作用。试想,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讲解怎么能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反过来,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尝到学习文学的乐趣,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享受,这对拓展他们的阅读面、提高阅读兴趣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让学生亲近语文,如何让语文吸引更多的学生,这是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并不可怕,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才提供了我们反思的途径和方向,因此学生的错误如果能被好好把握,将会成为极有价值的财富。

作者简介:燕志成,男,1977年7月出生,大学本科,就职于上海市嘉定区徐行中学。

编辑 王梦玉

猜你喜欢

华威篇文章思路
睡眠止疼术
我的思路我做主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
罗文倩 最执著的事
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