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商业街63号大院

2014-10-21李正模

晚霞 2014年9期
关键词:大院里省直机关小儿子

李正模

20世纪60年代初,四川省委为解决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在机关的街对面,利用旧房翻新改造了一座不太大的、具有四合院风貌的平房院落,门牌号为63号。大院里一共有九套住房,中间有一个百余平方米的坝子,两边植有三棵树,整个大院显得简朴、安静、舒适,又很安全。

从1963年初入住开始,到1983年大院拆除,整整二十年间,先后有16户人家在这里居住过。人住前,虽然大家都在省委机关工作,偶尔也见面,但都不很熟悉。入住后,由于朝夕相处,便逐渐成为相知相识的睦邻好友。当时入住的大多是三十来岁的青壮年,都有妻儿,有的还带上岳老父母,整个院子算得上是人丁兴旺、热闹非凡。

这二十年间,住户们非亲非故,但却能做到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体现出了团结友爱的精神。那时,物资极为匮乏,计划分配,凭票供应,有时有票也供应不上,生活相当困难。谁家有办法弄到诸如肉、油、红薯之类有营养的东西,都慷慨共享。吃饭时,每家每户常常街沿上摆一张小桌,大家端起饭碗,彼此走动,到其他家门前的小桌上夹好吃的菜。大家一边吃一边摆龙门阵,嘻嘻哈哈,乐在其中。

院内有两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一位是王婆婆,一位是沈婆婆。她们不分亲疏,关心院内孩子的出生成长。王婆婆善做吃的,又会做各种特色咸菜,常常分给孩子们吃。我家孩子最馋,有时候偷偷抓了她家坛子里的咸菜,她明明知道,既不介意,也不过问。我的大儿子自小有病,长大后也不好找工作,王婆婆就亲自带他到她创办的纸盒加工厂做工。沈婆婆是个热心人,懂得一些医疗知识。我的小儿子出生后,她和她的女儿跑上跑下,帮助照顾。如今,两位老人都已离世,走时不知消息,未能前去送别,成了终身遗憾。

文革期间,造反派打着贯彻最高领袖“五七”指示的旗号,一声令下,把省委、省政府及其所属部委厅局的干部职工通通赶到米易县湾丘新办的省“五七干校”。至于去了干什么?家里怎么安排?未來去向如何?没人能回答。住在63号大院的同志,除一人因受审留在原单位关押外,其余人都在下放之列,只有少数几位在省属单位工作的女同志被特许留家。临走前,大家都为安排家务发愁。我家大女儿刚上初中,二女儿正上小学,三儿子自小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小儿子生下来才八个月,更需要人照顾。急难时刻,幸得大院同胞伸出援手。同事兼邻居王淑芳的弟弟王祖鸿同志在省直机关工作,他想尽办法,将我的小儿子送进了当时很难进去的省直机关婴儿同,平日在婴儿同由阿姨照顾,假日便由两个姐姐接回家照管。同时,院内有几位不下放的女同志和王婆婆、沈婆婆,她们主动表示帮我照顾孩子。患难之中,足见邻居情谊啊!大院里的孩子们在婆婆阿姨的指点帮助下,很快学会了买菜做饭洗衣和照管弟妹,彼此间亲如兄妹。

两年后,由于纠正了“左”的错误,干部落实了政策,陆续从干校回到城里工作,虽然工作岗位有所变动,但仍然住在大院里,院里恢复了往日的欢悦。也许是因为共同遭遇和久别再聚,邻里之间更加团结、和睦和友爱了。再后来,我们又一起经历了送儿女到广阔农村当知青、躲地震等许多重大事件。

1983年,省委有关部门决定拆除63号大院,改建楼房。眼看着一户户情深谊重的邻居陆续搬离大院,大家依依不舍又难阻分离。

如今,偶遇大院的邻居,或是路过大院原址,回首往昔,总会涌起一种甜蜜的情愫,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猜你喜欢

大院里省直机关小儿子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动物学校放寒假
山鸡舞镜
精准扶贫,省直机关冲在前
爷仨钓王八
《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
没收爸爸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