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模式要改,教育效益也要提

2014-10-21李宁

关键词:教育模式课程改革

李宁

[摘要]当前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艰难阶段,素質教育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出现了一些纷争,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是处在提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立场上,也有少数学者论证了应试教育模式的优点所在,各家都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大量论证,其中心无非是围绕“现在应不应该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以及“具体应该如何有效地促使这一转变?”这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教育模式 教育效益 课程改革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谓是铺天盖地,确实也有不少就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深入地阐述,笔者就自身的理解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总得来说就是:应试教育不能全盘否定,但原有的模式一定要改;素质教育不能空口而提,一定要提高其效益。

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摆脱应试教育模式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

所谓“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以“争高分”“升学”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着眼于单纯帮助那些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它与现阶段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学生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而“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和发展个性与能力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有很多弊端:

1.教育与社会需求,个体需求相脱离。长期以来,单纯追求升学率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那种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它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违背教学规律。具体表现为:只抓课本与教材,忽视实践;只抓知识,不重能力;评价教学质量也只是以升学率与考试成绩为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的导致知识结构畸形化,使大量升学无望的学生因知识能力与其他素质不能达到要求而不能适应就业的需求。即使那些少数得到升学机会的“幸运儿”里面也不乏“高分低能”的现象,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对学生个体而言,繁重的“题海战术”和频繁的考试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深入地讲就是在摧残学生幼小的心灵,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很显然,这样的教育简直就是浪费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实用主义代表者杜威(John Dewey)曾讲过:最根本的浪费是人类生命的浪费和后来由于不适当的和谬误的准备所造成的浪费。

2.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及其资源利用率低下。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人们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比如办重点学校、分快班慢班等等,让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都用在小范围小面积内,从而使大面积的普通学校和普通班级的办学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影响了一部分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从而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

还有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教学条件也很先进,但是由于学校背上了升学率的“包袱”,这些有效的资源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被闲置起来,造成教育资源效率低下。

3.教育内容狭隘,教育方法简单。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被忽视。在知识教育的传授中,也只是重视与考试有关的指示,国家教委颁发的课程方案得不到贯彻实施,成为简单的“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

“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反映,学生成为被动的被填充知识的容器,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潜力得不到挖掘,各种技能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直接导致学生道德意识薄弱,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总之,应试教育模式必须得到摆脱。然而,在今天的教育界,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深远,不仅仅表现在学校里,更有着浓厚的社会基础。因此,努力摆脱应试教育模式仍是当前和以后一段长时间内的紧迫任务。从以上的论述中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由于两种模式的截然不同性(也可以说是两者的对立性),提倡一种教育模式就必须以摆脱另一种模式为前提,所以笔者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这种提法是无可厚非的,相反正说明了这些研究者对两种模式认识上的深入性。那么应该从那几方面入手切实做好这一转变呢?

(二)根据目前的状况,要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必须要做到: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使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各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要摈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确保《教育法》和《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充分认识到教育目的的实质。

2.改革课程结构,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目前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或是限于条件难于开设,或是勉强开设很不规范。学科课程教材难度偏高,课本越编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初中的学习内容提到小学中去讲,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华东师大课程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钟启泉教授说过:“我国的课程创新是建筑在一系列概念重组的基础之上的”“课程创新的前提是‘概念重组”,课程创新离不开课堂文化,充分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充分体现出科学的方法论及其治学规律。

作为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展各类课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设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努力做到人员落实和经费落实,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3.优化课堂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开发学生潜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场所。首先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无论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习题的选择、课余知识的扩展与延伸、理论联系实际环节的设计与组织等方面,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是不可能的。

4.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现行的招生制度成为一种教育的指挥棒,它是迫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样的状况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一种空谈。要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从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作综合调整,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决不能把“升学率”看成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提高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选择一种集约的、内涵的、有效益的模式来代替它。教育效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对学生的效益、对学校的效益、对社区的效益和对社会的效益。我们知道,“知识习得”是一种参与沟通和文化实践的过程,是形成个体与周围世界互动能力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习得的研究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阶段,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所学到的知识中有很多是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毫无用处的,我们当时接受它可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这样情况下的教育效益的高与否显而易见。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追求对学生个体的效益

发展经济,实施教育,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的本领,更要为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不仅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还要帮助学生不断掌握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本领,它强调的是给予学生一种对其一生都有价值的东西。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追求最普遍的社会效益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素质教育深刻地领会了上述教育方针的精髓,必然追求最深刻和最普遍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又包括精神方面的效益。我國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必然要讲求其效益和质量,本着“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产出”的原则来实施教育,素质教育更应如此。

(三)实施素质教育还要追求全局效益和长远利益

早在1987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正式把眼光放到未来,而避免只看到现在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在现实实践中,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可以节省优先教育资源的开支,避免其没有必要的浪费,注重长期效益和全局效益。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必然,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特色;然而我们还要看到,这一必然“任重而道远”,尚需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改革事业的广大朋友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2004—7

[2]钟启泉.谁是“轻视知识”教育思潮的代表?——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

[3]王彬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1997年第3期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

[5]施洪燕,诸子平.《试论素质教育的效益观》[J].教育探索1997年第6期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山东泰安)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课程改革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