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活教学设计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
——为什么历史老师总觉得内容多讲不完

2014-10-20刘向东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历史课一节课市场经济

刘向东

(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宁夏 银川 750021)

鲜活教学设计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
——为什么历史老师总觉得内容多讲不完

刘向东

(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一个能让一堂历史课既能讲完又有实效的教学设计,需要功底扎实、深入浅出的水深土厚的底蕴,思维穿越历史与现实的荡气回肠,又有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珠联璧合,这是历史教师的心灵高度和使命。正是历史老师不断设计、推敲,也许是设计了再推翻,推翻了再设计,这样千锤百炼,最后诞生的教学设计精、气、神、魂、智俱足,用之于课堂,才能授学生以渔,用之于老师,才能游刃有余灵活驾驭课堂,同时课堂设计引发的生成问题又让老师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收获,意犹未尽,从而调动学生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师生双赢互利,共生共荣,教与学实现真正和谐发展。

历史学科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我是从教14年的中学历史老师,在多年教育教学生涯中,经常在教学交流中听到很多同行对历史课的抱怨非常大,集中抱怨的问题是:历史课的内容多,理论性强,枯燥无味,讲不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现在的历史课本是按专题史编写的,每课内容繁杂,信息量非常大,如高中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本课包含四大部分内容: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第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中心内容、改革措施、成效;第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中心内容、改革措施和成效;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且本节课的重点就有三个: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难点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内容确实繁杂,如果要按常规的传统课讲授,则一般要三节课才能上完,理论性强,课堂上老师辛苦,学生烦躁。我也有过这种困扰、尴尬、无奈,一直在思考:怎么办?怎样才能在历史课堂上解放老师喋喋不休的教,解放学生被动麻木的学,怎样才能把繁杂变成少而精?怎样才能促进教与学的同呼吸共命运?于是有了“改革”的想法,“改革”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从老师入手,从实实在在的一节课切入,从课题设计入手。

一节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导入、新课设计、教学反思和板书设计。

一、导入

首先导入很重要,导入是一节好课的砖,只有砸得有力度的好砖,才能引出好玉。经典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块有分量的好砖,是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有言而发,有所感悟的导火线。所以新课导入不仅是导入本身,如果导入只是导入,就是无效导入,就是形式,绝妙精辟的导入会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2014年4月我校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我确定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题。在本课的设计里,一改以前传统的一两句话或问题式的导入,而是选取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再配上文字和音乐,这样的导入,据观察确实完全吸引了学生,能让学生产生悲悯感和沉浸在老照片中,学生在四分钟内通过感性认识接受了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典型信息,为本课其他内容的学习打开了有理可讲、有言可发、有感而悟之门。

二、新课设计

导入固然重要,但它不能代替一节课的灵魂,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设计,而这个设计必须是由导入引发的,二者不能脱节。如12课的情景问题设计:问题一:图片中提到的那时候是中国的什么经济时代?有什么特征?问题二:那个时代的人们渴望什么?今天实现了吗?今天是什么时代?问题三:中国人是怎样从哪个时代走向今天这个时代的?问题四:今天这个时代,中国人还渴望什么吗?为什么?四个问题由导入产生,并环环相扣,让学生找到了合作学习的依托。再来看学生的讨论成果: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从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衣、食、行、思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五个方面概括出物质贫乏、思想受到束缚、管理过死的时代特征,由此判断出这是中国靠指令性手段调控经济的计划经济时代,学生的判断涵盖面广,把脉准确。这一讨论成果直接为下一个问题的回答做了很好的铺垫,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学生恰好从衣食行思想方面回答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渴望,并通过联系历史,立足现实,精准定位了今天是市场经济时代,这样两个鲜明的时代特征浮现在学生脑海里,从而使学生非常形象具体地明白了什么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比传统的通过概念讲解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个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前两个问题精准定位的前提下,学生就能从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两方面入手回答“怎样走向”的问题,而且学生以还原安徽农民改革的真实历史方式讲述了农村改革的中心环节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溶化在活生生的历史中,使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鲜活了,通俗易懂了,达到了重难点的突破,而重难点的突破不是从这一问题开始,而是从第一第二两个问题开始的,是在第一第二两个问题中就埋下了为什么要改、要改什么的伏笔,到第三问题回答完就其义自现了。这一设计走出了传统的授课中就难点解难点,就重点阐释重点,用理论解释理论,越解问题越多,越解越难的恶性循环的困境。第三个问题讨论结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即市场经济就是至善至美的,所以第四个问题紧接着启发学生“今天这个时代,中国人还渴望什么吗?为什么?”恰好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提纲里就出现了房价失控、市场混乱等由于市场经济的缺陷造成的现实问题,此时教师就能借题发挥,借机纠偏,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缺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所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不断完善,而完善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消除学生的困惑,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由此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反思

由以上课堂实践课可看出,检验教学设计的效果好坏,一看能否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二看能否产生生成问题。在这一节课里,四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四个生成问题,四个生成问题一个为一个铺垫,直接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并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不是由老师灌输式地讲解,而是在问题设计引发的学生讨论中解决的,最后达到理越辩越明,其义自现的效果。

为什么以前总觉得历史课内容多,讲不完,现在渐渐明白为什么了?是教学设计出问题了。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凝住课堂教学的神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经由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批判、选择、创造、超越、升华等思维发育的氛围中成长,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历史,让历史说话,让学生说话,如同历史学家韦尔斯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同历史学家汤恩比说:一切历史都是文化史。教师的价值在于导思促学、诱导点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论从史出和深入浅出的效果,这样就能为课堂节省出很多时间,也就不会出现历史内容多、讲不完的悖论情结了。实际上很多历史课堂都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就理论教理论的繁琐讲授层面,让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辛苦,有抄不完的笔记,记不完的知识点。岂不知历史老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把历史割裂成很多个概念,切成很多知识蛋糕块,让学生生硬地接受,囫囵吞枣地下咽,结果造成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消化不良,于是学生又陷入了不停地死记硬背式地学习历史,死学历史,最后把历史学死,岂不知没有对历史“一番寒彻骨”的深入,哪得对历史真正感悟的“扑鼻香”呢?

而一个能让历史课讲完又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也对历史老师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历史老师改变不良的教学习惯,即改变罗列繁多的知识点;改变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改变课堂的满堂灌;改变恨不得把自己知识库里的“弹药”全部送给学生的习惯;改变把加上自己主观色彩的历史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历史的真相就是还原历史,教育的真相就是还原学生思维,让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让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然成长,让学生的个性尽情发挥;改变完全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人云亦云,要设计适合自己地区自己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自己特色的设计;改变由几十张几百张ppt堆砌而成的课堂;改变让课件牵着鼻子走的课堂,尤其要改变让别人的课件牵着鼻子走的课堂。

所以一个能让历史课讲完又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需要功底扎实能深入浅出地游走于历史的历史老师不断设计,不断推敲,也许是设计了再推翻,推翻了再设计,这样千锤百炼,最后诞生的教学设计精气神魂十足,用之于课堂,才能授学生以渔,用之于老师,才能游刃有余地灵活驾驭课堂,同时课堂设计引发的生成问题又让老师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收获,意犹未尽,从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师生双赢互利,共生共荣,教与学真正和谐发展。

四、板书设计

一节鲜活的教学设计的眼睛就是一节课的板书设计。一个精益求精的板书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一节课的旗帜,一个精益求精的板书会让学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清晰感。所以历史老师还应该下工夫钻研历史课的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一点微见,与各位同仁继续探讨。

猜你喜欢

历史课一节课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