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城墙遗址的综合保护与周边景观再生——以朔州平鲁为例

2014-10-20张慧珠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古城墙城墙遗址

华 予 张慧珠

(1淮阴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2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1.引言

我国先后公布了三批城市列入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共118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随着京上广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的意象逐渐侵袭了飞快发展的中国各大城市,历史遗迹面临着是“拆旧建新”还是进行遗产保护的矛盾,其价值也面临新的定义。

中国古代城市具有独特的城市意象,从古城市规划手段中可以看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城墙围合下的古代城市,从初期选址到布局再到建筑形制,都能体现我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城市的种种意象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留下的许多建筑遗迹受到了文物部门的重视,对其进行了隔离、保护与修缮。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典型的物质元素,在中国古代城市营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城墙本身也最能代表古代城市的特征。首先,城墙方形的围合形态勾勒出了古代城市规整的布局;其次,城墙作为古代城市的组成部分的同时,其本身也具有其独立性和完整性;最后,古城墙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体现着居民最基本的安全需求与保障,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因此,对当今遗留的古城墙施加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墙之于古代城市,防御外敌是首要功能。城墙是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2]。城墙的功能是限制城市区域,用于防御外敌入侵,保证统治者及城市居民的安全。城墙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结构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古城墙包括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青砖砌墙、石砌墙和砖石混合砌筑等多种类型,受制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水平。

城墙之于现代城市,对其实施保护是首要目标。城墙的生命力从其防御功能的丧失便开始进入衰退期,城墙遗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经历着“内忧外患”。内忧在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和开放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城墙的封闭围合性之间的矛盾;外患在于自然、人为的力量对城墙物质形态的破坏。以西安为例,即使其有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历史上也曾经历过毁墙运动。1958年6月,全国拆墙运动热火朝天,西安市市民们开始了自发的毁城运动,城墙上的垛墙、敌台及城四角的角台等结构,毁于旦夕。城墙墙体被挖断,近两万平方米的外墙青砖流落民间。1961年3月4日,在文物部门及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西安城墙终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我国现存的古城墙遗址不在少数,其中一些城墙遗址被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保护措施或称为旅游景点,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遗址面临被拆除或破坏的命运。基于以上提出的关于保护遗址的重要意义和城市建设面临的空间矛盾,结合城墙本身的价值意义,本文以相关案例为佐证,试图探寻对城墙遗址保护的新定义与新方法。

2.国际和国内目前对遗迹保护态度和措施

在国际上,遗址保护已经作为一门学科为世界所认知,人们一致认为遗址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强调遗址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强调真实性是对遗址创造性的尊重,遗址保护措施不可变动原本的布局、装饰。完整性是对遗址历史发展过程的尊重,保持遗址的完整而非完全,原始的形态及时间的痕迹都是值得保留的,拉斯金在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中就提出“废墟也具有高贵的画意”的观点。

1964年,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出台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宪章明确规定了遗址保护的原则。该宪章以原真性(authenticity)一词为核心,展开对文物遗址真实性的保护[4]。条例规定确保文物遗迹原始的结构、布局、色彩、装饰等关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损毁文物采用补足措施的时候,要使补足部分明显区别于原本的遗迹,保证历史遗迹的可识别性,不破坏原本遗址的艺术文化价值。

在我国,党和国家较早地意识到再深厚的文化积淀也离不开人类意识的反作用,于是在建国之初,党和国家就出台政策,对历史遗迹展开保护,并作出《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批示》。1958年,我国将“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正式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开始实行以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制度。1982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管理以外,我国还从管理、规划及采取技术手段方面对遗址进行保护,设立管理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管理,规划部门对遗址进行规划保护,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城墙遗址进行修复,恢复某一时期的历史状态。

3.探索古城墙遗址保护的新角度

3.1 国内外保护措施利弊

欧美国家较早地展开了对遗址保护的研究,并付诸了大量的实践。通过实践,他们对遗址保护从最初的大刀阔斧地全面保护走向趋于保守的强调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措施。国际上还注重遗址保护的程序,走好遗址保护的每一步[5]。首先对某一历史遗迹进行价值评估,接下来对遗址环境的调查分析,最后提出一种新的观念,就是对遗产进行恰当保护和管理。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科学方法。然而,西方国家一向强调科学理性思维保护,缺少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西方国家都曾因住房问题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规划重建,但规划后的居住环境缺乏居住氛围。由此可见,过于理性的规划而不注重与人类居住的联系,会隔断人类与环境的联系,进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国遵循《威尼斯宪章》规定的基本原则,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虽然经过多年工作,遗产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大众对遗址保护问题的认知不到位。从决策者到普通居民,普遍存在对文化遗址不够重视的问题。虽然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遗址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但是仍然没能完全保护遗产的历史环境,常常出现政府部门间职责不清,出现管理混乱等现象。在技术上,由于前期缺乏对遗址时代、风格、造型、材料等因素的深入研究,采用现代方式进行维护、修复、环境整治,导致了修复后的遗址好似画蛇添足,形成了人们口中的假古董,引发了大众的反感。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结合遗址周边景观开发展开综合性保护

通过对国内外遗址保护现状的清晰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明了我国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对历史文化遗址综合价值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和全面,大多数普通民众对历史遗址持漠视态度。实际上,对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的认识,应该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历史遗迹深刻的内涵。当今价值尺度的变化,应该把遗址带给人们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交流价值甚至商业价值尽皆纳入。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修复与营造的同时,结合理性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来达到合理保护遗址的效果。同时,通过对遗址内涵价值的认知普及,提高大众对遗址保护的关注程度。总而言之,结合周边景观开发来探索历史遗迹的保护,这个方法具备了综合性、可持续性效果,能够延续遗址原有的生命力。

在具体对某一历史遗迹进行景观开发式的保护时,首先要对此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对价值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遗产保护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历史、艺术、社会、精神、宗教等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极大丰富了遗址保护的内涵,我们必须对遗址物质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调查其本身与周边环境状态,掌握环境中可能会对遗址产生负面影响的要素,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症下药,通过控制环境变化来减少对遗址的影响。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对遗迹本体进行恰当修复、保护和管理,务必遵照“原工艺、原材料、原样式”的原则。对遗址的保护不能追求“一劳永逸”的方法,毕竟历史遗址最终必将走向衰亡,定将不能永恒。在强调技术手段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将管理手段和社会手段引入,强调三者的结合。在管理上,需要明确部门职责,集合管理力量来进行保护,同时可以通过规划将遗址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拉近距离,这即是社会手段。

使用景观营造的手段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式开发。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行为,不仅可以对城墙周边景观展开软质和硬质的设计保护,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场地氛围,利用景观元素挖掘历史文脉,重拾场所精神,强化城墙遗址景观与人的联系,赋予遗址景观以可持续的生命力。从景观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周边居民是城墙遗址景观潜在的保护者,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努力,将古城墙融入市民生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城墙的多方面价值,并做到自发地保护,便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4.朔州平鲁区古城墙遗址保护

4.1 历史背景与现状条件分析

平鲁是山西北部的一座小城,其古城墙始建于汉代,是当地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但遗址长期被当地政府及民众忽略,城墙风化严重,多段倒坍毁坏,遗址已经千疮百孔,周边环境脏乱差,城墙和市民的生活失去联系,甚至遭到破坏,情况不容乐观,亟待重整。

与其他古代城墙遗址一样,平鲁古城墙遗址也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最早的战争防御功能的消退,后来成为和平年代中城市发展的阻碍,这便是造成遗址现状的历史原因。自然原因在于城墙自身遭受了几百年来的风吹雨打,给城墙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人为方面的破坏来源于对城墙的漠视,在城墙上随意地进行涂画广告、拆砖建房等。因此,想要延续平鲁古城墙遗址原有的生命力,需要对平鲁古城墙遗址展开综合性保护。

4.2 平鲁古城墙遗址综合性保护

我们尝试运用之前探索的一系列方法对古城墙展开保护,并试图再生其周边景观,增强城墙遗址景观保护的综合性,赋予平鲁古城墙遗址景观新的生命力。

首先,对城墙周边区域进行重新规划,目的在于让城墙重新融入市民的生活。通过规划城市道路,重新组织交通。开辟三种宽度的连接城墙内外的道路,利用原有的缺口,增强市民穿越城墙几率的同时减少不合理交通对其的破坏。规划新建商业区域,在城墙内外选择合适的带状区域设置小型商业空间,为城墙周边吸引人气,增加人流,活跃气氛,也为市民提供方便。通过营建景观区域,在古城墙周边划出一道无形的保护线,以绿色地带充当缓冲区域,实施对城墙的软保护。其次,严格控制城墙周边的建筑高度,使城区周边的视线开敞,有景可观。注重城墙周边的开放空间的设计,营造城墙遗址文化氛围,即“意境”的营造。再次,提供市民的日常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密切市民与城墙的联系。

采用技术手段,延缓城墙的衰亡。学习国际上对遗址景观的保护理念与方法,保持原有城墙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持本体的原封不动,减少物质上的破坏。针对平鲁地处西北地区,风沙严重且昼夜温差较大的特点,笔者分析了城墙周边的风力及温度状况,得出了以下结论:通过改变建筑物的间距和高度来形成对城墙友善的风速,在冬季减少西北风力的破坏,在夏季顺利引入西南风到达城墙区域缓解温度过高的情况。对古城墙遗址景观的技术保护,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要随之更新,并始终遵循遗址保护的原则。

在遗址保护的管理方面,需要建立起一个合适的行政保护体系,把专家,政府,市民及民间组织相整合,统筹协调遗址的保护工作,在组织上形成公众行为。

通过实施规划手段、技术保护及组织管理,形成对平鲁古城墙遗址的综合性保护,同时引入景观开发手段,营造集游览、纪念、休憩、商业活动于一体的城墙遗址景观带,最终使得这一处历史遗迹避免了被继续损毁的命运,也提升了其周边区域的整体品质。

[1]孙建.浅谈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J].活力,2011(22).

[2]赵有龙.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形制浅析[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22).

[3]高明.遗址博物馆建筑创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4]陈凌.文物建筑保护中原真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4.

[5]王旭东.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实践——以交河故城保护为例[J].敦煌研究,2010(6).

猜你喜欢

古城墙城墙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