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014-10-20谢凯方贤文

文教资料 2014年16期
关键词: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生

谢凯 方贤文

摘 要: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国内外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需建立新型的多领域导师队伍,加强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等,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 跨专业 研究生 人才培养目标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领域高度融合的大趋势。许多重大的科学和社会问题依靠单一学科已不能有效解决,需要众多不同学科充分利用各自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密切合作。当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已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研究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1]P76。

二、跨专业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变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体现在高度分化的趋势上,又表现在高度综合的趋势上,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速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使科学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性方向发展[2]。只有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点,从而获得重大科研成果。

在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跨专业研究生教育已成为重中之重。当今许多国家的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实施研究生跨专业学习计划,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美国很多大学斥巨资建立跨专业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集中多学科、专业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的智慧,以此协调推动跨专业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英国的一些大学专门为研究生量身定制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鼓励研究生选择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并由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教授集体指导。日本筑波大学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组成几个大的学科群,开展跨学科研究、教学和研究生培养[2]P104。

在国内,北京大学顺应世界潮流,成立了横跨多学科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并于2001年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西安交大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物理、生物、化学交叉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方面也走在国内前列;浙江大学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并将研究生教育与国家接轨,以推进学科及学校上水平上层次。此外,国内其他很多院校及科研院所即使没有成立正式的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学院或者中心,但是也一致在以这种方式进行相关的研究生培养[1]P77。

目前,国内各高校与国外相比,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1.考试选拔制度较为死板。

我国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制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当时由于高级研究型人才极度匮乏,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难度并不是很大,但这种考试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早已落伍。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本科生教育偏重的是一种广泛性,是对高等教育全方位的体会;而研究生教育重点应强调一个专业性,是一个从泛到精的升华过程。时代的进步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因此,需要选拔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科研潜力的考生。而现行的考试内容和方式难以有效实现这一点。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偏重笔试,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自由发挥的内容较少,和本科生的高考录取模式基本类似,最终考上的学生中真正具有科研潜力的并不多,也使导师难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特点选拔综合素质强的考生,同时在培养初期很难顺利地给学生分配科研任务。

笔者认为,研究生选拔的初衷是从已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本科生中选拔具有研究兴趣和一定研究能力和潜力的学生,而仅仅根据一次考试,很难界定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这种类似高考的招生制度过分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考生尤其是跨专业考生所具备的较宽广知识背景,较全面思考能力,以及更深的科研潜力,往往造成遗珠之憾。

2.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不规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各个学校或者各个导师的实际情况来定,因而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还不规范,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纵观当前高校的相关课程设置,跨专业研究生和本专业研究生基本一致,本专业课程较多,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同时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总体上,课程设置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研究方法训练;课程结构不太合理,公共课和学位基础课程占到了课程总量的70%~80%。可供跨专业研究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和跨专业课程较少,而这正是跨专业研究生所迫切需要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显然没有考虑到跨专业研究生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特点和发展优势,从而造成跨专业研究生由于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多年的系列化训练,在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环境知识积累上必然有所欠缺,在进入新专业学习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信心[3]。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本科时我就读的是计算数学专业,研究生时改读环境工程,从理科到工科,跨度相当大。在研究生期间,初期的主要精力都被公共课及一些学位基础课所牵扯,其目的主要是修够学分。直到一年后才逐步接触到专业课,但是基本上和原先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严重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并由此产生了消极情绪。最后还是经过多次和导师沟通及课题组其他老师、同学的帮助,才找到了合适的研究方向,并较好地和原先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身边像我一样的同学为数不少,有些同学因为沟通及其他一些因素,最后影响了毕业和就业。由己及他,国内高校的很多跨专业研究生也面临这样的尴尬。

3.导师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从常理来说,各专业的导师对于本专业学科的研究更熟悉,承担或参与的项目及取得的成果等也都是本专业的或与本专业相关。而对于跨学科、跨专业而言,大多数导师不是很熟悉,因此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学生研究方向的确定、创新点的切入、原专业优势的发挥上都有着欠缺。同时,在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实行的还是一名导师对多名研究生的模式,即使是所谓的联合培养,也是主要由一名导师承担培养任务。这种状况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学术思想的狭隘,很难形成新的研究思路,走的还是导师的老路,即使有所谓的创新点也是基于导师的点拨,忽视了各学科理论的交流,缺乏不同学科之间思想的良性碰撞,不利于培养跨学科人才,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方面不相吻合的问题,是多年来国内高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远远落后于国外的根源之一。

三、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措施

1.建立新型的多领域导师队伍。

随着时代的进步,依靠单一学科取得突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各学科的知识往往也相互交叉、不可分割。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应不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不受单方面约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使各学科的学者成就自己的事业,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培养出新型人才。因此,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应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而且不应只是形式上的联合,而是真正让其他学科或领域的专家加入课题组,形成一个研究合作团队。

2.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4]。

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促进研究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重点是拓宽思路,通过不同科研思路的碰撞,激发灵感,突破创新;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向相关或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专家请教,和具有不同学术思想的团队接触,开阔眼界,取长补短,有利于找准不同学科融合的切入点,取得科研上的突破。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考虑到跨专业研究生的原有优势和专业差异,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针对性培养方案。首先,要对跨专业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作为院系管理者,有责任为跨专业学生专门开设基础理论课,补缺补差,增加学生的基础理论积累,拓展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高这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其次,为跨专业学生适当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同时,相关导师、专家与学生加强交流,根据其个人专长加以引导,使其少走弯路;最后,为研究生开设一些相关的跨专业课程,允许研究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校选课。只有使跨专业研究生在掌握新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才能促其实现专业知识的移植。

4.教学形式多元化。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教学内容更具专业性,力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方法上,以自学、独立思考和讨论为主,使研究生具有通过交流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使研究生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2]P108。

导师适当减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态势的比重,将着眼点放在专业性更强的学术热点及一些引起学者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论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导师应该将研究生根据其特长分成多个课题小组,引导他们针对具体问题分工解决并定期组织相关学术报告进行探讨交流;导师要尽量给研究生提供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感受学术氛围,接触平时难得一见的各领域专家,鼓励发表个人见解,即使不够成熟也无所谓,增强独立开展研究的信心;学校要为学生充分提供不同的平台和途径,比如“国家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本身具有跨学科优势的场所,培养不同学科背景跨专业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尽量选择交叉性、边缘性课题[5]。

5.解放思想,加强院系之间的资源整合利用。

利用院系合作的教育优势进行更广泛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通过院系交流协调更便于科学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用新的、大信息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原有的课程和设置新的课程。

单一院系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而通过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资源互补,挖掘交叉学科的研究特点,同时使各领域专家学者能密切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便于在理论和方法实践上产生突破,在交叉科学研究中找到新的切入点,培养出新一代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

6.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导师与学生在学术、思想和生活上缺乏联系的现象,尤其对跨专业研究生来说,情况更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导师科研任务过重,所带学生数量过多,跨专业研究生本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在课题组中无法承担任务,专业的变动导致信心受挫从而对未来产生迷茫,等等。因此,导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形成对学生新的了解和认识,及时修改对学生的某些要求与期望;导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学生,增进学生对导师的了解,激励学生更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同时,在研究生中提倡互帮互学,博士生带硕士生,高年级研究生带低年级研究生,本专业研究生帮跨专业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鼓励跨专业研究生发挥原有专业优势,给本专业研究生带来知识面上的扩展及学术思想上的启发。

四、结语

当前,我国在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还在摸索阶段,甚至在很多院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应加强各院校和相关机构对于这方面的意识,加大力度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改革,研究相应政策及途径,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培养新世纪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76-77.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13-14:104-108.

[3]侯艳清.论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业适应心理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101-102.

[4]王建江,黄红军.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6-17.

[5]孙淑萍.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5:33-34.

基金来源: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zdjy082),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TS12142)。

猜你喜欢

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生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