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为什么列不出减法算式?

2014-10-11朱宇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8期
关键词:图意式子图画

朱宇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图文结合问题,由图可知一个小女孩要浇8盆花,已经浇了4盆,问题是“还有几盆没有浇?”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这道题目表述清楚,问题明确,列式解答为8-4=4。然而,在观察图画并倾听老师读完文字说明后,有半数以上同学列出的算式是4+4=8。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呢?为了追本溯源,探寻问题的根本所在,教师再次仔细研读教材,发现这道题有点特别。首先,在全册教材中(或者是说在全套教材中)这是首次出现半图半文的一道实际问题(虽然还是由老师来读题);其次,虽然题目要求用减法来计算,但是减法所得结果在图中是可见的,也就是说由“已经浇了4盆”,很容易从8盆中“划出”那“没有浇的”另外4盆,有点类似于前一单元“数的分与合”的内容。因此,学生把8的分与合的知识迁移至此就不奇怪了。课后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的思路历程是:4和4合成8(或8可以分成4和4)→4+4=8→已经浇了4盆+还有4盆没有浇=总共的8盆花。

无独有偶,教学本单元例题时(如右图),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这是一幅加法思路非常明显的情景图,而要用书本上提出的减法来解决问题,未免有点舍近求远,女同学有2个,图上一目了然,还用算吗?作为一年级的小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图像没有给孩子关于减法的任何暗示,他们如何能感受到减法的气息呢?答案那么显而易见,他们还需探寻减法吗?

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情景图进行处理:图上的男、女生不同时出现,“遮掩”其一,让学生结合总数“6人”与男生“4人”(女生“2人”),去想女生(男生)有多少人。从课堂效果看,虽然还有少数学生仍然迁移了数的分与合的旧知,由加法去想,但是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减法的意义,而且悟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直接用总数减去一部分数。

由此想到,学生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是因为学生年龄太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文字信息的感受强度明显弱于对图画信息的感知程度,他们还比较习惯于从图画中直接寻找信息。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对情景图进行适当地加工,最简便易行的做法就是适度“遮掩”,把“可见”的所求问题放入“暗箱”,引导学生思维(而不是纯粹的视觉),逐步围绕所求问题选择正确的算法。在随后的“练习与测试”中,有一道题就因为图意表达恰当,学生解答起来就水到渠成了。图意是:一队同学(8人)去郊游,最后一个同学问“我前面有几个人?”一些学生按习惯去数图上的人数,但因为图中有几个人被一棵大树挡住了,不得已转而去想“8个人中去掉1人后是几人”,就得出“8-1=7”这样的减法算式。

实践证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从“加法问题”到“减法问题”有着一定的思维跨度。在这个思维跨越中,学生离不开“图的直观感知”→“对图画信息的思考”→“算式的抽象提升”的感知历程,因此,适当地运用形象的情景图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仅凭一幅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可能性不大,还离不开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开导,并帮助学生会用第三只眼睛来读图,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景图的教学如虎添翼。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偏小,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只是简单地看图列式,随便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式子就行,那么加法运算先入为主,于是孩子由于本能的偏好便会写出一堆加法式子,结果就不会列出减法式子。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图表类问题解决时,在精选情景图的同时要学会用各种方式既竭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又让学生在图上看到加法的思想,也能悟出减法式子。

◇责任编辑:张 莹◇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图文结合问题,由图可知一个小女孩要浇8盆花,已经浇了4盆,问题是“还有几盆没有浇?”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这道题目表述清楚,问题明确,列式解答为8-4=4。然而,在观察图画并倾听老师读完文字说明后,有半数以上同学列出的算式是4+4=8。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呢?为了追本溯源,探寻问题的根本所在,教师再次仔细研读教材,发现这道题有点特别。首先,在全册教材中(或者是说在全套教材中)这是首次出现半图半文的一道实际问题(虽然还是由老师来读题);其次,虽然题目要求用减法来计算,但是减法所得结果在图中是可见的,也就是说由“已经浇了4盆”,很容易从8盆中“划出”那“没有浇的”另外4盆,有点类似于前一单元“数的分与合”的内容。因此,学生把8的分与合的知识迁移至此就不奇怪了。课后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的思路历程是:4和4合成8(或8可以分成4和4)→4+4=8→已经浇了4盆+还有4盆没有浇=总共的8盆花。

无独有偶,教学本单元例题时(如右图),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这是一幅加法思路非常明显的情景图,而要用书本上提出的减法来解决问题,未免有点舍近求远,女同学有2个,图上一目了然,还用算吗?作为一年级的小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图像没有给孩子关于减法的任何暗示,他们如何能感受到减法的气息呢?答案那么显而易见,他们还需探寻减法吗?

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情景图进行处理:图上的男、女生不同时出现,“遮掩”其一,让学生结合总数“6人”与男生“4人”(女生“2人”),去想女生(男生)有多少人。从课堂效果看,虽然还有少数学生仍然迁移了数的分与合的旧知,由加法去想,但是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减法的意义,而且悟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直接用总数减去一部分数。

由此想到,学生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是因为学生年龄太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文字信息的感受强度明显弱于对图画信息的感知程度,他们还比较习惯于从图画中直接寻找信息。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对情景图进行适当地加工,最简便易行的做法就是适度“遮掩”,把“可见”的所求问题放入“暗箱”,引导学生思维(而不是纯粹的视觉),逐步围绕所求问题选择正确的算法。在随后的“练习与测试”中,有一道题就因为图意表达恰当,学生解答起来就水到渠成了。图意是:一队同学(8人)去郊游,最后一个同学问“我前面有几个人?”一些学生按习惯去数图上的人数,但因为图中有几个人被一棵大树挡住了,不得已转而去想“8个人中去掉1人后是几人”,就得出“8-1=7”这样的减法算式。

实践证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从“加法问题”到“减法问题”有着一定的思维跨度。在这个思维跨越中,学生离不开“图的直观感知”→“对图画信息的思考”→“算式的抽象提升”的感知历程,因此,适当地运用形象的情景图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仅凭一幅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可能性不大,还离不开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开导,并帮助学生会用第三只眼睛来读图,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景图的教学如虎添翼。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偏小,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只是简单地看图列式,随便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式子就行,那么加法运算先入为主,于是孩子由于本能的偏好便会写出一堆加法式子,结果就不会列出减法式子。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图表类问题解决时,在精选情景图的同时要学会用各种方式既竭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又让学生在图上看到加法的思想,也能悟出减法式子。

◇责任编辑:张 莹◇

这是一道很普通的图文结合问题,由图可知一个小女孩要浇8盆花,已经浇了4盆,问题是“还有几盆没有浇?”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这道题目表述清楚,问题明确,列式解答为8-4=4。然而,在观察图画并倾听老师读完文字说明后,有半数以上同学列出的算式是4+4=8。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呢?为了追本溯源,探寻问题的根本所在,教师再次仔细研读教材,发现这道题有点特别。首先,在全册教材中(或者是说在全套教材中)这是首次出现半图半文的一道实际问题(虽然还是由老师来读题);其次,虽然题目要求用减法来计算,但是减法所得结果在图中是可见的,也就是说由“已经浇了4盆”,很容易从8盆中“划出”那“没有浇的”另外4盆,有点类似于前一单元“数的分与合”的内容。因此,学生把8的分与合的知识迁移至此就不奇怪了。课后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的思路历程是:4和4合成8(或8可以分成4和4)→4+4=8→已经浇了4盆+还有4盆没有浇=总共的8盆花。

无独有偶,教学本单元例题时(如右图),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这是一幅加法思路非常明显的情景图,而要用书本上提出的减法来解决问题,未免有点舍近求远,女同学有2个,图上一目了然,还用算吗?作为一年级的小孩,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图像没有给孩子关于减法的任何暗示,他们如何能感受到减法的气息呢?答案那么显而易见,他们还需探寻减法吗?

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情景图进行处理:图上的男、女生不同时出现,“遮掩”其一,让学生结合总数“6人”与男生“4人”(女生“2人”),去想女生(男生)有多少人。从课堂效果看,虽然还有少数学生仍然迁移了数的分与合的旧知,由加法去想,但是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减法的意义,而且悟到了类似的问题可以直接用总数减去一部分数。

由此想到,学生直接列出加法算式是因为学生年龄太小,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文字信息的感受强度明显弱于对图画信息的感知程度,他们还比较习惯于从图画中直接寻找信息。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对情景图进行适当地加工,最简便易行的做法就是适度“遮掩”,把“可见”的所求问题放入“暗箱”,引导学生思维(而不是纯粹的视觉),逐步围绕所求问题选择正确的算法。在随后的“练习与测试”中,有一道题就因为图意表达恰当,学生解答起来就水到渠成了。图意是:一队同学(8人)去郊游,最后一个同学问“我前面有几个人?”一些学生按习惯去数图上的人数,但因为图中有几个人被一棵大树挡住了,不得已转而去想“8个人中去掉1人后是几人”,就得出“8-1=7”这样的减法算式。

实践证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从“加法问题”到“减法问题”有着一定的思维跨度。在这个思维跨越中,学生离不开“图的直观感知”→“对图画信息的思考”→“算式的抽象提升”的感知历程,因此,适当地运用形象的情景图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仅凭一幅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可能性不大,还离不开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开导,并帮助学生会用第三只眼睛来读图,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景图的教学如虎添翼。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偏小,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只是简单地看图列式,随便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式子就行,那么加法运算先入为主,于是孩子由于本能的偏好便会写出一堆加法式子,结果就不会列出减法式子。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图表类问题解决时,在精选情景图的同时要学会用各种方式既竭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又让学生在图上看到加法的思想,也能悟出减法式子。

◇责任编辑:张 莹◇

猜你喜欢

图意式子图画
用一样的数字
弄清图意写明启示
发掘对称关系,把握求解策略
学会看懂图意
写话要符合图意
研究式子的常用工具
到此一游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