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中加强民族地区语言产业研究的思考
——以广西为例

2014-10-10张海林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广西语言研究

张海林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国际交流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语言的跨文化性和经济属性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交流活动,包括任何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沟通。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才能实现交际,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语言的资源性和经济属性空前凸显。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语言产品的供给,如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创意、语言测试、语言康复和语言艺术等,语言产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注重开发语言资源,支持发展语言产业,为社会提供多样化语言文字服务。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让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语言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首先,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能力与劳动能力总体上呈正相关。[2]作为跨文化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语言来组织,尤其是跨国跨文化经济合作,须臾离不开语言的支撑。因此,语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在一些行业语言甚至具有“生产资料”的地位和价值,如瑞士拥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山地语等四种常用语言,语言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据统计,语言产业每年能为瑞士带来500亿瑞士法郎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语言作为人类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语言推广从不同层面拉动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经济效益[3],语言产业还是一种融汇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新型文化业态,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软实力。

二、国内外关于语言产业研究的现状

语言产业由语言经济学衍生而来,研究领域和深度日益拓展:一是内涵界定:贺宏志《语言产业导论》(2012)将语言产业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作为原料内容或加工对象,提供各种语言产品或服务的产业;陈鹏(2011)定义为以语言为内容和材料生产各种语言产品以满足各种语言需求的产业,分为语言产品、设备和服务三种形态。二是宏观研究:徐开金(2012)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在经济主权的视野分析了语言经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中国良性循环的语言经济发展秩序;张卫国(2012)指出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语言产业形成的一个标志。三是微观研究:语言经济学应用研究,如李宇明(2012)从语言生活层级角度倡导建立语言经济学,倡导通过语言职业和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的经济红利;李艳(2011)从“语言消费”层面,探讨语言产品需求和供给的问题;四是民族地区语言产业研究:李茹(2012)指出民族语言也是一种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具有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征;陈颖(2010)提出随着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应整合现有语言资源,面向东盟多渠道推广汉语。国际上,美国学者Jacob Marschak首先揭示了语言具有的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等经济学特性,拉开了国际语言产业研究的序幕。以移民为主的北美地区,研究多从经济学视角来评价国家语言规划和政策,以迎接移民潮的挑战。而欧洲研究者在多语共存的环境下,充分意识到经济变量对语言问题的影响,研究更为多元,随着研究发展,北美和欧洲的研究日渐融合。加拿大学者Albert Breton从经济学角度对双语及双语教育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开启了北美对双语和多语现象的研究;美国学者William Leben从品牌命名的困难、问题、规律及趋势上,介绍了美国品牌命名产业的发展,学者Alok Nanda进一步指出:“品牌命名今天已经成为‘语言学牛仔们’的丰厚利润生产器。”瑞士学者Franois Grin(2003)专门论述了语言的产业价值,认为语言的价值可以从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来看。语言产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现有研究运用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较单一,整体研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产业开发和语言应用的动因分析、语言产业组织和结构的评估量化等,基于此研究现状,应在语言经济学框架内,整合产业组织理论与分析工具,避免研究方法和结论同质化。

三、广西语言产业研究导入产业组织理论的意义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产业”为逻辑起点和主要对象的应用型经济学学科,产业组织理论是其中的核心理论。理论界一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源于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但实际上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关于劳动分工的观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步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体系和诸多分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博弈论、计量分析等推导工具的导入,逐渐进入国际贸易、金融、保险、证券及出版等具体行业领域之中。[4]语言资源对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广西语言产业已经起步,必将成为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亮点,产业组织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从产业理论视角研究广西语言产业,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在广西民族地区开放发展进程中,准确把握广西语言产业现状,积极整合各种语言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和生产力,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参考。同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工具以及数据分析方法来研究广西语言现象和产业发展,一方面用经济学拓展了语言学的思维和视角,另一方面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与视野,大大深化语言产业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拓宽了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四、广西语言产业现状分析

广西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世居于此的12个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壮、瑶、苗等其它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壮语、汉语、瑶语、苗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对东盟地区小语种人才需求巨大,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广西民族大学目前开设了涵盖东盟地区所有国家官方语言的专业,由于齐全的专业门类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起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据广西教育厅统计,2012年在广西求学的东盟留学生和派出东盟地区学习的人员分别达到7 000和5 000多人,居全国之首。在语言推广上,2006年以来广西已派出300多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尼泊尔、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任教,共建立了6所孔子学院,培训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10 000多人,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广西成为国内向东盟地区输出语言教学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丰富的语言资源,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活跃的对外交流活动为广西语言产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广西也是濒危语言比较多的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由于使用者逐渐减少,开发的经济价值低而被忽略,相关人才的匮乏极大影响了民族语言的开发利用。广西针对东盟地区的汉语教学活动和影响不断提升,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但还是以外派汉语志愿者和孔子学院等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质的文化交流为主,本质上还不是一种产业行为,相关语言产品的需求还不大。广西语言教学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尚无在国内具有“新东方”“环球雅思”和等知名语言培训品牌。广西信息技术还很落后,民族语言传承,培训和开发软件,电子词典和针对东盟地区汉语教学和翻译软件还很少,广西语言产业发展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五、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广西语言产业的方法和思路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广西语言产业,应当选择典型的广西语言产业,特别是以广西本地少数民族语言和与广西接壤的东盟地区语言为媒介的语言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和典型对象调查基础上建立数据库。首先广泛查阅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语言产业研究领域的进展,吸取前人研究思想,力求材料丰富、扎实可信,典型对象调查应采取非介入式调查,通过语言企业考察、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广西语言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组织要素进行全面调查,收集详细真实的经济数据作为研究依据。然后,运用博弈论、SCP范式和可竞争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综合应用语言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对广西语言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组织要素进行研究分析。第一步对语言产业的特点及导入产业组织理论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调查法,分析语言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学特点,对应产业组织理论的要点,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和逻辑起点,消除后续研究的障碍。然后运用非介入式调查法,对广西语言产业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涵盖与语言相关的经济活动、行业结构及经济效益。尤其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市场集中度、产品及服务差异度、进入退出壁垒、需求增长率等产业结构要素,通过横向调查,纵向梳理,厘清广西语言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微观数据分析法建立统计机制,通过经济数据和图表描述广西语言产业消费主体:国家(宏观层面)、行业及社会终端组织层面(中观层面)、个人(微观层面)的不同需求。选取典型的广西语言产业,运用微观数据分析法,选择恰当的测算工具,调查分析广西语言产业的产值逐年增加值、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结构效率和语言科技进步状况,建立产业市场绩效数据库。进而探究广西语言产业的定价行为、产品研发创新、企业调整兼并、广告推广等市场行为。最后,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前期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广西语言资源和产业环境,验证产业组织模式的可操作性,探讨如何实现广西语言产业的有效竞争、经济效率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以形成优化的新兴产业集群,具体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广西语言产业的研究,促进广西民族地区语言和非物质文化的整理、保护和传承,开发其背后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实现其经济价值,完成产业化开发;推动广西对外特别是针对东盟地区汉语教学由语言文化交流推广向产业化升级,打造广西本地语言培训企业和品牌;促进信息技术在广西语言产业中的运用,完善民族语言,汉语以及东盟地区语言之间信息化处理,开发相关语言教学、翻译和处理软件,全面提升广西语言产业发展水平。

六、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及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广西语言产业有更大潜力和空间可待开掘,广大研究者应积极行动起来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为广西语言经济及语言战略提供指导,以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赵世举.语言观的演进与国家语言战略的调适[J].长江学术,2010.(03):125.

[2]李宇明.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J].语言文字应用,2012.(03):3.

[3]贺宏志.发展语言产业,创造语言红利——语言产业研究与实践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2012.(08):14.

[4]乾厚.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2011.(11):50.

猜你喜欢

广西语言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语言是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广西尼的呀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