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漫谈紫砂壶“不染尘”的禅境

2014-10-09朱芊芊

江苏陶瓷 2014年3期
关键词:禅境禅学圆器

朱芊芊

(宜兴 214221)

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是一种精神修持方法,禅即明心成性、见性成道,它使信奉者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最终获得对真理的体悟,并进而修炼思维,获得神通、功德、智慧与解脱。禅之意境对思想义理的发展和变化影响较大,同时也与各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艺术是禅的载体与实体表现,而在紫砂壶中更不乏以禅为题材和主旨的作品,这件“不染尘”(见图1)便是一把诠释禅学、升华禅境的紫砂壶,现以此壶为例,谈一谈其禅境意味及表达方式。

图1 不染尘壶

紫砂壶因茶而生,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又影响了壶的发展,使其与生俱来便具备了文化风貌,并与茶文化一脉相承,自古就与禅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茶的恬淡清韵,壶的古拙素雅,恰与禅境巧妙对应,带给人关于禅学的思索和联想。同时,在茶与壶的发展历程中,又深得文人翰客、禅学之士的亲睐推崇,紫砂壶亦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禅文化内容。因此,紫砂壶与禅在本质上便有着天然的联系,以壶来表现禅之内容、禅之学问或禅之意境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紫砂壶“不染尘”无疑就是一道深邃的禅机。

《华严经》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必成寂静菩提果”,即尘染不从外得,不因他起,全然存乎一心,因此,不染诸尘,心无滞碍。“不染尘”三个字内涵丰富,更是人们追求心灵至高境界的目标,而这把紫砂壶“不染尘”以此为题材,传递正直、高雅、廉洁等内在寓意,具有一定的思想引导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该壶运用紫砂壶最本质的圆器造型和陶刻装饰来表达主题,选取具有象征作用的清荷莲心来升华意境,使得整器流露着别样的韵致。

造型是一把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不染尘壶”造型简洁顺畅,给人以恬雅端庄、素净清丽的感觉,整体以圆器造型为主,突出圆、稳、匀、正的规格标准。壶身丰满圆润,壶腹微鼓,底部沉稳;壶底置圈足高度适中,巧妙地提升了壶的空间效果,使之厚而不重、稳而不笨,反而更添轻灵质感;壶的肩颈部位饰以圈线纹络,平添了一份凝重古朴;壶盖圆薄而平整,犹如一块完整的美玉,与壶口相切,严丝合缝;盖顶中央置一颗莲子状珠钮,细腻而圆滑,上部削平,显得趣味横生;直流状壶嘴于壶身前端探出,使出水顺畅利落,圈把与壶嘴前呼后应,圆圈标致而利落,给人以明快之感。“不染尘壶”充分发挥紫砂圆器的造型特征,讲究骨肉亭匀、敦庞周正、刚柔相济、隽永耐看,而这样的形象风格无疑对应了自古禅学所推崇的中庸和济思想,素雅、圆润、细腻的造型无疑与“不染尘壶”的精神实质相一致,是对这一境界的诠释,却全然不失深度,可谓相得益彰。

壶身陶刻图案与造型相搭配,整体效果是对“不染尘壶”意境的完美升华。画面内容由荷叶、莲蓬与一只在莲柄上休憩的水鸟组成,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布局合理、留白恰到好处,给予人平和清净的心理感受。陶刻是紫砂主要的装饰技法之一,集书画、金石、篆刻等于一体,人文气息浓郁。此处无论是花叶、莲蓬还是水鸟,均刻画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叶脉纹络、水鸟神态栩栩如生,带给人生命的活力。对于技艺的表现力亦追求精益求精、细腻到位,不仅刀刀见笔,更具中国画的笔墨之感,同时阴刻与阳刻运转娴熟,有着浅浮雕立体效果的独特风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不仅是禅的物象表现,亦是禅的思想升华,清新脱俗不染尘,心若莲花万般禅,虽然只撷取一种意象来表达,却直达宗旨,深入到“不染尘壶”的精神本质,而灵动的水鸟显然正陶醉于清新世界,不为外界喧嚣所左右,又进一步地烘托出“不染尘壶”的禅境。

紫砂壶“不染尘”通过严谨细致的构思设计,将禅学意境完美地体现到壶中,从而提升了整把壶的文化魅力,赋予人精神的思考和心灵的感化。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日报》中云“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因此,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不染尘”的心态与自我警觉便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紫砂壶虽为实质载体,却使禅境面面俱到,得以与有心人共知、共勉。

猜你喜欢

禅境禅学圆器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当代手工圆器的价值
——以景德镇手工圆器为例
论朱耷绘画风格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浅谈紫砂圆器的造型之美
读《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悟禅学
张九成对《论语》的禅学解读
禅学救了ipod创造者
浅谈紫砂《六方掇球壶》的制作逸趣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