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中国红 云意瑞气涌——简论大红袍“云意壶”的色彩、造型及韵味特征

2014-10-09袁立新

江苏陶瓷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红袍祥云吉祥

袁立新

(宜兴市全正紫砂陶艺品有限公司,宜兴 214221)

制作宜兴紫砂壶器的原料,主要为采自宜兴地区山岩里、夹杂于甲泥陶土中、蕴藏量较少、统称为紫砂泥的紫泥、绿泥和红泥等。优质红泥称为“朱泥”,采用紫砂朱泥为原料制作的“朱泥壶”,尤其是500㏄以上容量的中、大件壶,因其原料存储量少、成型制作难度大、烧成工艺要求高,故尤显珍贵。

“大红袍”作为优中之优的朱泥,色泽被誉为紫砂“中国红”。大红袍“云意壶”(见图1),鲜红的色彩使人激情澎湃,劲健的造型形态令人鼓舞,气势撼人心魄,肩部、盖面雕镂贴塑的云意缭绕,富有祥瑞的韵味,无论是使用还是欣赏都能让人产生舒心怡情、陶性冶情的美感享受。

图1 云意壶

1 “中国红”的色彩探源

“云意壶”的通体材质均为朱泥中纯正的优质泥,烧成后色泽鲜红亮丽,有一种“艳似朱砂、温润如玉”的天然质感美。也只有这种得天独厚、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天然形成的朱泥原料,才能出现这种神奇的色彩效果。于是,这种优质朱泥就被业内人士奉若至宝,冠之以“大红袍”的美名,这是因为其红得润正、红得灿烂、红得细腻、红得华泽,能给人以愉悦心灵的视觉美感,与自古以来就形成中华民族的“红色崇拜”一脉相承。因此,朱泥作为紫砂泥的一种,紫砂“大红袍”的色彩完全可以用“中国红”来形容。

追根溯源,紫砂“中国红”的色彩崇拜可上推至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及生存条件极为艰难,除受到饥饿的困扰,还时常遇到猛兽的袭击、疾病的折磨以及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威胁。原始社会的人类,把吃得饱、穿得暖作为生存最基本的企求,于是他们首先发现了红通通的火,当火在熊熊燃烧能给人以温暖时,渔猎到的其它生物的肉经火的烘烤,原来血腥的味道也变得美滋滋起来。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通过红色的火焰,使他们发现了使人兴奋的红色,他们以红色象征吉祥喜庆,并作为吉祥色彩的崇拜色相,被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代代相传。古代先民认为红色能避凶求安,点燃起红红的火能给人温暖,在居住的山洞口或搭建的棚门口将火点燃,能驱赶猛兽、防止遭袭。见到围捕猎狩到其它动物鲜红的血,让他们倍感兴奋,看到自然界盛开红艳艳的花朵也感到特别美,采摘下来编织成圈戴作头冠、或挂在颈脖间炫耀等等。时至今日,中国人对红色更是情怀独钟。红色,代表着热烈、温暖、吉祥,也代表着兴旺、正义、高贵等,情绪高涨时可用激情似火来赞赏,春光明媚的景色可用万紫千红来形容,用紫泥制成的砂壶,色彩红里透紫、紫得发红,自然就让人一见钟情产生喜欢的念头。探究其由,紫砂壶之所以受到世人喜爱,色彩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红润温泽的朱泥壶,因其色彩如红霞、似朝晖般灿烂,愈越显眼、夺目,当然就更受追捧,被人们奉为至宝了,这与中国人对“中国红”吉祥崇拜的深厚感情休戚相关。

2 “劲与健”的造型组合

“云意壶”因其材质特性,使得成型制作和烧成难度都较大,而要想通过造型组合呈现出“劲”与“健”的形态美感就更不易。从紫砂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朱泥经典款式看,大多是光素器小品壶、水平壶之类的,壶身容量低,嘴、把、钮细瘦小。“云意壶”分别从成型工艺与烧成两方面入手解决其难题,使体积容量增大,劲与健凸显,且让烧成的成品率提高。

(1)成型工艺的把握

采取通常的光素圆形器打泥条、围身筒拍打成型的工艺技法时,因其泥质的特殊性,颗粒近160目(紫泥颗粒一般为40目),细腻得近乎“浆糊”状,人们常以“细如滑脂”来形容。尽管朱泥可塑性好,但因其泥质分子细微,拍打时受到外力的作用,隐存于泥段中的水分子就被挤压出来停留在泥片表层面。如在此时围身筒拍打成型,结果只能是越拍打越稀软烂弱,没有骨力支撑;如等待晾干过头,则又会起酥开裂。因此,“云意壶”在打泥片时,需凭经验和手感,晾到一定程度再拍打身筒,打身筒还不能一次就完成,当表面层水分子聚集较多时,就得停手等待一会让其挥发。由此看来,朱泥,尤其是“大红袍”泥成型时,坯体干湿度恰如其分的把握,是成型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

(2)烧成温度的掌控

由于“大红袍”泥的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高达40%(一般朱泥超不过20%,紫泥至多10%左右,本山绿泥只有1%上下),而影响耐火度和烧结温度的三氧化二铝(Al2O3)成分,“大红袍”泥则最低,同时由于颗粒细,分子排列堆积紧密,容易受热、易于烧结,烧成时窑温需控制在1020℃左右,一般朱泥壶烧成温度为1050~1100℃,紫泥壶则需高达1200℃以上。另外,“云意壶”所用的大红袍材质,泥性甚娇,收缩比率高达20%,预热时间就得延长,因为它在烧成结晶的过程中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千度以上高温时反应尤其剧烈。因此,“大红袍”朱泥壶需专窑独烧。针对“大红袍”高结晶度泥质的特性,控制好预热,确保收缩正常;控制好温度递增的步骤,确保烧结反应正常,是烧成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

(3)“何氏风格”的弘扬

“云意壶”烧成后的容量达530㏄,壶身显得圆润饱满、大度豪迈,高颈挺直,克平盖覆于壶口平整贴切,底设三枚如意形足,使得整器气势升腾。“云意壶”的色泽烧成后容光焕发、特别红润,是“劲与健”的映衬,而“劲与健”最突出的体现是其造型形态的特征:粗壮有力的“曲形嘴”昂扬,硕大的“珠形钮”珠圆玉润,带“上飞”的环把粗细比例反差巨大,彰显力和势,这是何道洪大师创造的“何氏风格”的一大特色。在创作大红袍“云意壶”的过程中将此引用,既是对“何氏风格”的继承与弘扬,也是对这一特型组合的一种新的尝试。因为“云”的舒卷飘动,产生的是单一柔美的“意”,现通过嘴、把、钮与圆形壶身流畅自然的过渡,密切结合,浑然一体,方又显出别具一格、刚柔并济的“云意”美感。

3 “瑞气涌”的韵味品析

大红袍“云意壶”的造型装饰以“祥云”的形式呈现,丰腴的壶肩上贴塑一道条幅形通转连续的如意卷云纹,古朴典雅。微隆的盖面上贴饰六朵团云围绕着珠形钮,与壶肩的如意云纹上下呼应。缭绕的祥云和朴雅的如意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气韵生动“瑞气涌”的吉祥韵味。

整件作品以大红的色调、祥云如意的图案渲染“云意”,诠释着自古以来人们祈求吉祥的寓意。云,本是由小水珠等聚集形成的空中悬浮物,在古代它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易经》有“云从龙,龙起则生云”之说。古人凭云色察吉凶,每当风暴来临前疾飞翻滚的黑云为“恶云”,晴空万里白云悠悠,清晨的红日喷薄欲出,朝霞把天上的云朵染得五彩缤纷,均为“祥云”。古代的什物,多饰以卷曲的云头,代表着吉祥之气、喜庆之象。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也多有以“云纹”作为造型和装饰的经典作品,如清代陈白康创的“如意云纹汉方壶”、近代朱可心创的“云龙壶”等。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指出:“应物形象,气韵生动,随类赋彩,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云意壶”借鉴着这种思想,旨在以“大红袍”强烈的色彩“随类赋彩”,以“云意”去“应物形象”,以“祥云与如意”去“传移模写”,酝酿出“祥云缭绕、瑞气涌动”的美的韵味,以求更好地开发和拓展吉祥色彩与图案在壶艺创作中本有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将“中国红”的色彩元素与“瑞气涌”的祥云形象完美融合,不仅能使作品增色加彩,更能增添传统文化气息、丰富美学欣赏内涵。

[1]史俊棠.紫砂研究(第三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周泳,汪璇,边秋娟.传统性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3):40-42.

猜你喜欢

大红袍祥云吉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奥体祥云
大红袍
潭溪山祥云景观桥顶升法安装
大红袍花椒化学成分的研究
韩城大红袍花椒
祥云醉了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