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2014-10-08牛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怀素唐代书法

牛晴

摘要:唐代书法五体大盛,书法名家与民间书法皆兴,书法理论与实践并行。唐代书法创造了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颇具创世开宗的意味,亦有大包容,将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浸溶其中,为推动中国书学的审美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怀素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草书笔势利落洒脱,用笔有力肆意。《自叙帖》是他对自己生平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书写大胆自由,行云流水,变化莫测,在章法和结构上创新又不失法度。基于此,主要以怀素的《自叙帖》为例,说明他对释道文化的理解和表现,展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并以《自叙帖》为例分析释道文化在盛唐之书中的渗透与交融。

关键词:自叙帖;怀素;书法;唐代;释道文化

中图分类号:J29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136-02

唐代不仅在经济物质上实现了极大丰富,更在艺术领域创造出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唐代的书法大为盛行,名家辈出。初唐时期的书法崇尚中庸,骨力合度,到追求壮美的盛唐书法,再到提倡法度、释道文化与书学高度结合的晚唐时期的书法。唐代的书法思想是丰富的,是兼容并包的。唐代的书法艺术精神的最大化便是唐朝整个时代精神的艺术的外化表现,而释道思想的融合并举则大大充实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将唐代书画审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唐代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与文化精神风貌的演变,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唐代书法艺术追求的转折与嬗变。成熟的唐代书法文化是整个唐代艺术思想和精神的集中点。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与释道二家并行不悖,儒家思想在价值观方面的取向,是在承认追求个人利益合理化的前提下,又提倡以个人利益服从于群体利益的社会环境;既承认感性需求,又提倡个人对感性的节制。在儒家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中,包含着中庸化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而基本的原则。儒家讲究入世、奋斗,获取社会现实的功成名就;而道家却认为天道无为,理应道法自然,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释家自进入中国后就在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下不断改变和适应,释家的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释家不断进行儒化和道化的过程。而作为唐代的思想和学术先锋,最先接触到并对释道思想具有自己的理解和做出贡献的,就是士大夫和一些文人雅士了。道家主张追随一切事物的本源,顺应无为,自在逍遥,几乎可以说是在儒家和释家两派教义中站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

一、自序怀素

有关于怀素草书的记载,在李白的《草书歌行》中有云:“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自叙帖》书于公元777年,现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先起的六行早已损毁,是宋代苏舜钦代为补书的。帖前是由明代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前半段的内容是怀素自述他的平生大概,后半段摘录了颜真卿等士大夫们对他书法的品评鉴赏和称颂。怀素自幼出家为僧,喜翰好墨,用功勤苦,临摹不辍。《自叙帖》是怀素中晚年草书的巅峰之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清安岐称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他的《自叙帖》、《论书帖》、《藏真帖》、《小草千字文》等作品,是唐代草书中不可逾越的巅峰。习书法不分高低贵贱,怀素作为僧人这一特殊身份,对书法带有自身印记式的特殊理解和表达,而这种特殊的印记则是唐代释道对书法影响的绝佳范例。

怀素是一位“酒后真人”,更是一名传奇的书法家,他单纯、自信、率真。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藏真的心志与才情心性皆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怀素的《自叙帖》大气磅礴,气象恢弘。笔者相信无论你是否真正读懂了怀素,一旦你看到《自叙帖》,那种建立在纸面上的浩瀚的空间足以震撼你的心灵。也正是因为唐代社会文化思想的多元化,造就了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氛围,从而提升了书法艺术的审美高度。

二、心手相师

《自叙帖》中藏真引用了窦翼的诗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2]这是怎样的一个手卷,是怎样的一场书法的表演。在极速的书写中怀素对横、点的处理非常有特色,一些点被舍去,一些横带着饱满的弹性;而对转折、钩、捺的处理也是极尽精妙之美,没有一笔是虚笔,没有一笔是败笔。怀素的线条运用收放自如,使用轻重粗细的对比,在最细处没有显出困难的残喘,却是蕴含了最大的力量,隐而不发,意犹未尽,这就是怀素的狂逸和天真。他虽不羁,却无一字不合笔法。正是:“怀素出奇纵变化、超迈千古,然细以理脉按之,仍不出于规矩法变。”韦续在《墨薮》中曾这样评价怀素:“释怀素援毫掣电,随身万变。”(韦续,《墨薮》:卷二(草书十二人))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3]正是:“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盆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翕若长鲸泼剌动海岛,欻若长蛇戎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可谓生动多姿,各臻奇趣。

翻开《自叙帖》,感受到的是急转直下的笔势,遒劲有力,变幻莫测。单独地看字又见虚实相应,气息流动。这是怀素展现给世人的书法艺术境界。《自叙帖》的开篇没有任何过渡的笔墨,直接进入肆意驰骋的状态,人笔合一,心手相师,一气呵成,可见藏真成竹在胸,技艺超群。整幅作品气韵连贯,相比别的书法作品,《自叙帖》更加自由,更加肆意,他达到了一个自我的化境,悠游于天地之间,毫不滞涩,没有羁绊。怀素的自我修养恰恰符合庄子对从“有己”到“无己”的超越,无疑书写《自叙帖》的藏真是极为快乐的,是超脱世外的,是无为无求的,这也正是艺术对审美境界、对艺术创作的要求。

三、癫狂与忘我

藏真在书法中倾注的是毕生的热爱和心血,他之所以“称狂”是因为他对内心感受和领悟的极度锐化和关注,是他“坐忘”的外化表现。怀素的一生是与书法、释道相伴的,他的癫狂与忘我是综合了释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自叙帖》写于怀素41岁之时,届不惑之年,正值人生最为成熟充沛的辉煌时刻,字字句句都是对自己生活的艺术回响。多少年岁月片段从字里行间闪过,“士大夫不以为怪焉”(见下图)使他不改初衷,我行我素,天地之间任我驰骋。怀素运笔极快,从帖中能见速度、能见疾徐。如同一个人娓娓道来他的生平他的个性,说到精彩处语速加快,神采飞扬。他写得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欣赏者亦看得心潮澎湃,为之深深折服。纵观《自叙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气质是癫狂不羁的,与佛门清净,清心沉寂是全然相反的,他不被佛门或者世俗的任何东西所控制,他不拘细行,周游南北,畅游山水,他的率性癫狂忘我皆出自自然。他的超凡脱俗,他所表现出的“物我两忘”的道家境界,正是他作品震撼、感人、历久弥坚的重要原因。而这种放纵自由的书写方式,在书学蓬勃发展的唐代,将书法的审美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梵行与静穆

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书法家们徜徉于三教间,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促进了书家从不同的思想里汲取自己艺术创作的营养,怀素正是如此。怀素对笔锋的处理浸润了他对世俗化释道学的双重领悟,之所以有如此的影响力,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审美高度,是因为释道文化对怀素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自叙帖》每个字体的结构外紧内松,释家的思想和怀素对生活的认识都显露其中,自有章法,采用大开合和大聚散,忽而疏忽而密的布局几乎是空前的。虽是纸本手卷,怀素写得任意狂放,气势恢宏,通篇显露出他异于常人、卓尔不凡的气质。人们能从怀素的帖中感受到一种纯净无为,他认为万物皆有“禅思”,他能够通过佛教的顿悟达到审美中的妙悟。

怀素在书法创作中真正地达到了“忘我“之境,正如庄子在《大宗师》里提出的“坐忘”的概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内篇·大宗师)这也契合了对艺术创作的首要要求,不但要技艺高度娴熟,更要有思想、有表达、有境界。禅宗与道家的精神对于出世的解释是有契合的。道家讲究自由、无为、忘我、天人合一,这是典型的人生到艺术,艺术到宇宙的精神交流平台。观怀素全帖,有松有紧,安排看似无心狂放,实则思路清晰,才思泉涌,怀素的天赋和才情充盈其中,他没有世俗事物的纷扰,诗与酒是他的梵行,他在僧人中也是一个异类。他没有将自己锁在晨钟暮鼓的功课中,而是在世俗之上活出了一个逍遥自在,洒脱烂漫的人生。他的书法作品显示了生命的跳脱和飞跃,与静穆的关照形成对比,成就了他独特的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怀素.自叙帖[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姚淦铭.朱长文·续书断[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endprint

猜你喜欢

怀素唐代书法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鲜于枢 草书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林散之《徐瑶论怀素草书》欣赏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